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杏鲍菇是目前国内第二大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品种,主要采用袋料栽培模式。为有效解决工厂化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固体菌种成本高、制种周期长、绿色高产技术装备集成应用程度低、产量品质尚不稳定等问题,进一步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自2018年6月以来,我们联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围绕液体菌种发酵制备、杏鲍菇优良品种引进、培养基预处理、高压灭菌、净化室接种、数字化养菌出菇、采收包装等生产环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技术优化,总结出了杏鲍菇工厂化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关键词 杏鲍菇;液体菌种;工厂化栽培;绿色;高产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0.008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干贝菇、剌芹侧耳,是近年来驯化选育出的一种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杏鲍菇的菌盖为褐色或浅灰色,呈半球型,菌柄乳白色,呈棒状或保龄球状,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具有淡淡的杏仁香味和鲍鱼口感,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镁、锌等矿物质,具有抗癌、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胃肠消化及美容等作用。杏鲍菇适合煎、烧、炸等多种烹饪方式,深得消费者喜爱,已发展成为继金针菇之后的我国第二大工厂化食用菌品种。
由于我国杏鲍菇工厂化设施栽培历史相对较短,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技术体系,生产上主要存在固体菌种成本高、制种周期长、绿色高产技术装备集成应用程度低、产量品质尚不稳定等技术性瓶颈。2018年以来,灌南县蔬菜办公室以实施江苏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为抓手,联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技术研究团队,围绕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优良品种引进、培养料预处理与高压灭菌、养菌出菇环境数字化调控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总结出杏鲍菇工厂化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该技术在苏北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推广应用成效。现将相关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优良品种引进与筛选推广
技术研究团队从福建、江苏等食用菌主产地的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引进“苏杏1号”“日引1号”“杏大1号”“国森1号”“杏鲍菇1号”等5个优良品种,通过出菇试验和生产实践,对比分析了不同品种的菌丝长势、子实体商品性等农艺性状数据,最后将优势更突出的“日引1号”作为主推品种,在当地及周边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中推广应用。
2 液体菌种生产
在试验中,以“日引1号”为供试品种,母种配方采用常规PDA培养基配方。1)一级液体菌种(三角瓶原种)配方是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纯净水1 000 mL,pH自然。2)二级液体菌种(发酵罐栽培种)配方是在参考近年来国内食用菌科研院所和部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企业液体菌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豆粕粉2%、蛋白胨1%、玉米粉2%、酵母浸膏0.5%、KH2PO4 0.5%、MgSO4 0.3%、绵白糖2%。3)出菇栽培包培养料配方是杂木屑30%、玉米芯20%、麸皮30%、玉米粉3%、豆粕粉5%、轻质碳酸钙1%、石灰1%。灭菌前,培养料含水量64%~66%,pH值8左右,每个品种3 000袋。在不同阶段观察、记录菌丝球特征、培养中菌丝长势及农艺性状等数据[1-2]。
2.1 一级液体菌种制作与菌丝培养
按照常规PDA培养基配方制作步骤,除去琼脂,配制成PDA液体培养基,以1 000 mL规格的三角瓶为容器,每瓶加入培养基400 mL,在1.05 kg·cm-2压力条件下灭菌30 min,冷却后接入2块0.5~1.0 cm2大小的斜面菌种块,在恒温避光摇床上静置培养24 h。然后,在25 ℃、转速150转/min和避光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4~7 d,观察菌丝球生长情况。培养结束的标准是培养液清澈透明,液中悬浮着大量菌丝球。
在生产上,在转接二级液体菌种前,要对一级液体菌种进行取样检测。1)采用“三看一闻”(看菌液颜色、黏稠度和菌球形态及数量,闻气味)方法进行初筛,排除感染杂菌的三角瓶一级菌种。2)同批次的随机抽样2~3瓶,利用显微镜(存放于空气百级净化室内)检测是否存在竞争性杂菌的菌丝体。
2.2 二级液体菌种制作与菌丝培养
1)清洗与检查发酵罐及配套系统。新购的或使用过的发酵罐,每次制种前都必须清洗干净,确保罐体内壁无悬挂物、菌球,排放出来的水清澈无污染物。
2)煮罐杀菌。正常生产上不需要煮罐,只有在更换品种、上批污染、启用新罐时才煮罐。具体操作步骤:关闭接种阀和进气阀,从进料口加水至视镜中线处,关闭排气阀,打开电源升温至100 ℃排冷空气,并微微打开排气阀升温至121 ℃灭菌30~40 min,待锅内温度降至100 ℃以下时,排除罐内水。在煮罐的同时,按配方煮料、灭滤芯及接种枪。
3)罐体加料。关闭排气阀和接种阀,按配方要求通过进料口加入各种原料(添加量为罐体容积的70%~80%)和消泡剂(食品级,添加量为培养基重量的0.5%~1.0%),加料高度以稍高于視镜为宜。加料后关紧进料口阀门。
4)灭菌及冷却。关闭所有阀门,打开电源加热,升温至100 ℃时排冷空气,为防止料液糊化,直接通入空气搅拌;升温至121 ℃灭菌30 min,每间隔10 min排料1次,每次2 min。灭菌结束后,利用循环冷却水降温至25~28 ℃备用。
5)接种。准备好棉花火圈、打火机、95%酒精、手套等用品。待锅内压力降为0时,将火圈放在进料口上,在火焰保护下打开进料盖,加入1瓶一级液体菌种,并迅速关闭进料口。在通常情况下,培养5~7 d即可制成菌种。 6)菌丝培养及取样观察。启动设备,微开排气阀使罐压升至0.02~0.04 MPa;在20~22 ℃、每小时通气1.0~1.2 m3条件下,培养24 h后;每隔24 h从接种口取样1次。每次取样操作要在百级空气净化室内的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每次先排掉500 mL菌液,然后取样100 mL,置于250 mL规格的无菌三角瓶中,并用牛皮纸封口。
2.3 液体菌种质量检测
发酵罐内液体菌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周期较长的PDA试管划线培养法和周期较短的显微镜检测法2种。PDA试管划线培养法是在超净工作台内,用接种钩沾取样品后在培养基上划曲线,然后置于28~30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72 h,以无杂菌菌落为宜。显微镜检测法操作方法同一级液体菌种检测方法相同,均在显微镜下完成。
3 培养基预处理
木屑、玉米芯、豆秸秆、甘蔗渣、麦麸、豆粕粉及石灰、轻质碳酸钙等都是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主要原料。苏北地区主要采用质地细软的杨树木屑,山东等地以质地较硬、颗粒大的果树枝屑为主。因为杏鲍菇生产周期短,建议细木屑和粗木屑搭配使用,与甘蔗渣一样需在使用前建堆淋水发酵2个月以上,每隔15 d左右铲车翻堆1次,拌料前用过筛机去除树皮等杂物。玉米芯粉碎物因海绵组织厚,为避免因“干心”而灭菌不彻底,可用浓度1%石灰水浸泡或喷淋。豆粕粉、麦麸等高氮源物质要堆放在干燥处,保证新鲜、无霉味。
4 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4.1 培养料搅拌与装袋
按配方要求将木屑、玉米芯、甘蔗渣、麸皮等主料加入搅拌机料斗内机械搅拌20 min,接着加入豆粕粉、玉米粉继续搅拌10 min。然后,一边加入石灰、轻质碳酸钙等调节酸碱度的辅料,一边加水再搅拌30 min即可装袋。生产上常用对折口径(17~19) cm×38 cm×0.05 mm的高压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入湿料1.2~1.4 kg,培养料高19~21 cm,料中间预埋塑料打孔棒[2]。
4.2 灭菌与冷却接种
工厂化生产时,栽培包在121~123 ℃高压条件下灭菌2 h即可。灭菌后的菌包及时移入冷却室内降温。待料内温度降至25 ℃以下时,在净化室超净单元下按每袋接入20 mL液体菌种标准接种。
4.3 养菌出菇环境数字化管理
养菌出菇主要是在配套有制冷、加温、通风、照明等自动化检测调控设备的标准化菇房内进行。通过环境参数传感器等设备,在养菌阶段维持室温20~22 ℃、空气相对湿度65%~70%、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3‰的避光洁净环境条件。在接种后第8~9 d、16~18 d检查栽培包是否感染链孢霉等竞争性杂菌。通常情况下,在接种后24 d左右,菌丝可吃透培养料,再进行5~8 d“后熟”培养便可降温催蕾[2-3]。在出菇阶段前期,维持室温12~14 ℃、空气相对湿度80%~90%、每天500 lx光照强度连续照射4~6 h、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5‰的环境条件,诱导形成原基。待料面出现较多的小凸起时,停止光照诱导,同时降低通风频率,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至3.5‰~4.5‰,控制原基发生数量[3-4]。当菇蕾长4~6 cm时,开始“疏蕾”,每袋留1~3个菇形正、商品性好的健壮幼蕾。疏蕾后,维持室温14~15 ℃、二氧化碳浓度6‰~8‰、空气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条件,促使菇柄快速伸长。当菇柄长至12 cm时,开始采收。
4.4 病虫害绿色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使用新鲜、无霉变原料,做好培养料高压灭菌、净化室接种、养菌环境参数调控等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厂区、菇房内外等区域的卫生管理,及时处理废弃物品,冷却室、接种室、养菌出菇室等区域地面用漂白粉及其他食用菌专用药品消毒杀菌,杜绝或减少链孢霉、绿霉等竞争性杂菌和害虫传染滋生,确保鲜菇产品质量安全。
5 小结
杏鲍菇液体菌种与枝条菌种等固体菌种相比,具有菌丝生长速度快、操作工序简单等优点。原种制种周期可以缩短20 d以上,生产成本同比显著降低,平均每个栽培包的菌种成本下降0.07元。从接种到鲜菇采收结束的整个栽培周期由原来的54~55 d缩短至50~51 d。平均每个栽培包可采鲜菇450 g左右,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参考文献:
[1] 张志鸿.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關键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2] 黄毅.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践[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秦竞,孙经文,李正军,等.枣庄市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8(7):36-37.
[4] 刘中豪,刘佳,卢刚.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7):56-57,59.
(责任编辑:敬廷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9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