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等战略后创新优化“三农”问题的重要对策。对此,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要务为将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地”,深入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真正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前提,催化“三农”现代化发展等,既是基于新形势对城乡关系发展的明确认知与把控,也是契合当前农村发展实况及趋向的基本战略部署,整体上有益于目前“三农”工作的有机开展。而为有效达成该振兴战略的导向目标还需选用各类有力的策略适时应对,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的持续性健康发展。
一、该战略施行的价值必要性
(一)有效缓和社会矛盾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乡发展失衡、农村发展分化,以及“三农”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境况日益突显,其中后者的不充分发展更为显著,并且逐渐引发新农村建设、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民素养等维度的不充分。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化构建等系列深化矛盾急待优化处理,对此将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实”十分必要。
(二)优化应对市场经济深层矛盾
基于市场经济趋向发展,不可避免的需完备考虑体制运行期间显现的经济困窘与生产过剩等情况,并有意识的拓展配置稀缺资源的适范。为实现国内、外“两手抓”,既需积极建设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有机拓展对外往来贸易等,还需有效实行国内的乡村振兴战略,这样才可整体上建构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长效经济稳定发展的创新格局。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困窘
(一)劳动相对缺失
就我国多数农村地区而言,其中的村民整体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即相对文化水平较处弱势,又由于大批青、壮年向城市涌入,使农村内部更多滞留老人、妇女幼儿群体。这部分滞留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更低,并具有较强的小农经济固式思维,整体上对农业先进技术的高效使用率较低。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毕业后往往更愿意留在城市内部,造成农村发展人才缺失。
(二)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受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长期制约,使我国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尽管改革开放发展适时分划了城乡要素流动机制,而受利益驱动,更多还是向城市方向流动,该状况使农村要素相对匮乏。而致使城乡不平衡的主导因素为农村与农民的发展水平较差,对此有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农业发展,更契合于报告中农村发展“优先性”的明确限定。
(三)农业与经济发展的不相协调
1.关于必需粮食作物的生产,当前依旧存在一定的结构过剩情况与阶段性。
2.还实存农产品的品质欠佳,无公害产品急需向绿色有机农产品过渡,而无公害性农产品的生产及质检并未系统化,还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3.还存在农产品生产成本及市场售价涨幅过快等状况,这些会严重影响中低层收入群体的常规生活消费。
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前提的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方法
(一)适时变更既往农业发展模式
1.增强农业发展品质与经济收益。为适时变更既往农业发展方式,急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导向建构创新思维与观念,并有意识地将提升农业经济水平、为农村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置于重要地位。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也存在多元问题,其中较显著的就是品质问题。因此,急待有机变更以往的农村发展模式。
2.土地保障機制的优化性。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损毁及使用率低下等现象较频繁,对此政府急需施行有力要措,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土地保障机制的有效宣传。还可针对农民受众开展周期性的土地教培活动,积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以高效规避土地损坏状况。此外,还可遵循环保、生态可持续等准则,因地制宜的适时开展“造田”,以最大化增强对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及优化配置,从而更好地催化农村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1.优质选种。质优的品种属于农产品品质保障的必然前提,基于优质选种可显著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后续也利于增加经济收益,并有效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2.积极推广精准农业。该项农业既可确保施用化肥等有机成分的精准性,还利于有效降低各类原料的投入。这样不仅会适时节约农产品生产成本,还益于保障农村生态环境。
3.提高产品附加值。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可缺少对产品附加值的价值性关注。过往农业的农产品特指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渐提升,粮食作物占比日益缩小,初级农产品也无法适应农民的生活实需。对此,农产品急待深入加工与优化处理,只有这样才可更好使农民创收。
(三)特色农业的积极推崇
客观而言,品牌存在多元的隐匿效益,即农产品逐渐构建品牌特色,产生更可观的经济收益。由于农产品的品质属于市场竞争的必然因素,而建构特色优势刻不容缓。基于该现况,为使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导向,顺势创设出具有农村特色标识的产品品牌,以更好为农民服务。
(四)建立体系化生产要素流动机制
为确保农村生产要素的稳定,有序流通应适时增强农业生产效率,有机建立相对优化的生产要素流通机制,并适时完善多元路径等。政府部门还需加强对农业生产与土地的有效管理,以及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积极培养等,以更好为农业生产要素流通提供政策支持。
(五)增强政府主导与资金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人才、资金扶持政策不可缺少,可有效集纳更多高素质人才及需求资金,期间可适时向发展较滞后的地区倾斜,以有效缓和落后地区农业生产品质及高效性,还可针对农民组织专项教培活动,以最大化体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效用。此外,还应大力支持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适时为农村发展注入多元“新鲜活力”,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适时准入,对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限定标准。受地域制约,农村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状况日益突显,乡村振兴战略的应运而生适时缓和了这一现况,同时也对农村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育,以及农民创收等有极大地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排木帮.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9(1).
[2]汪恭礼.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6):118-127.
[3]张新鹏.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25).
[4]尹晴.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的机遇、挑战及路径探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9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