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体医结合”展开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在为医药处方的同时还能够开健身处方,有助于落实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的特色性与职业性,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体医结合;体适能课程
  
  科学合理的运动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然而许多人只知道应该运动,但不知如果运动,也不了解运动对疾病的预防和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好处,所以,能够开具运动处方并进行医务监督的体医结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医学院校,“体医结合”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而如何使医学与体育在体育教学中互补互助、相互渗透便是如今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教学目标的设定
  体医结合的教学目标就当下社会发展需求而言,需要能够为全国体育高等院校、社会卫生部门、国家体育机构以及各级专业体工队等输送人才,因此,对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医学特色为根本的体育教育,其关键是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使其不仅能够具备丰富的医学储备,同时拥有良好的医学知识,以此为教学目标,是能够有效的落实“体医结合”。针对社会发展需求,高等医学院校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能够促使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为其培养体育参与意识,重视体育锻炼评价指导能力。除此之外,在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高等医学院校还需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
  2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课程方案的制定
  在体医结合的背景下,可以将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课程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同时强调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人体生理学、系统解剖学、应用心理学以及医用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运动生物理学、运动生物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等,并使之与体育课程教学产生互动。例如,理论课程设计为运动生理学以及运动营养时,技能课程便能够制定为球类基础与体操等项目,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长,使其能够掌握体育技能;理论课程设计为运动心理学以及康复医学时,技能课程便能够制定养生气功、武功以及课余训练等项目,其目标是为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健身技能知识,以此来提升学生预防治疗的能力;理论课程设计为运动解剖学时,技能课程便可以对学生展开体能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种课程方案的制定,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运动医学知识进行全面且系统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锻炼意识。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未来便是医治他人的医师,只是自己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能够对他人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指导,同时还需要能够为他人树立起良好的锻炼意识,以此为基础来帮助他人科学健生、健康生活。在最近几年里,运动处方正逐渐兴起,该方法是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处方式的规定运动,包括运动的强度、项目、频率、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从而帮助他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锻炼,进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标。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中,也可以将运动处方教学应用其中,学生通过实践解决健康体质、疾病治疗以及伤病康復等问题来提升学生利用体育手段解决医疗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未来良好发展。
  3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师资团队的建立
  “体医结合”背景下的教学课程,包含着医学学科和体育学科,因此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有着比以往更高的要求,相关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体育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基础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外,还需要能够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新知识与新理念。所以,高等医学院校需要将自身的教学资源合理的利用起来,以体医结合教学意识为基础理念,系统的对相关教师进行医学与体育知识培训,从而促使教师的体医结合教学能力提升,有助于体医教学的专业性与全面性[1]。
  4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所具备的明确导向作用能够对体育教学活动进程进行整体上的调节与控制。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通常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体医结合”的教学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的评价体系应当将重技术转移为重能力,将重分数转移为重提高,通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来侧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使其能够树立其体育参与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健康知识[2]。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时,应当尽可能的使其多样、高效与合理,其考核指标应当包含学生的体医结合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合格的健康体质、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学习过程等。
  5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实践措施——课程方案的实施
  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有关规定,公共体育必修课程在高等院校中,两个学年必须要有144个及以上的学时;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通过探究式教学以及开放式教学来对体育课程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在参加体育课程时,应当具备一定的自由度,包括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主选择以及任课教师的自主选择,以此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3]。针对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可以针对大一和大二学生实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公共体育必修教学,其体育项目包括体医结合、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等体育自主选项课程,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后,在修满教学计划学时便可以通过考试来获取学分。体医结合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案为运动医学知识的学习,技能课程教学方案主要以处方教学为主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时,应当侧重关注学生的体医结合技能和意识的提升。
  6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实践措施——运动处方的应用
  在“体医结合”的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中的技能教学方法以运动处方为主,运动处方教学秉承着三步走的流程,第一步,先对体育锻炼者的健康水平和体能水平进行评价与评估;第二步,根据体育锻炼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体育锻炼的目的,同时制定与之相关的运动处方;第三步,严格按照所制定的运动处方来进行体育锻炼。所以,运动处方教学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体实践情况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再根据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案来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调控与评价,从而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运动处方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强化身体素质。除此之外,运动处方教学还能够有效的结合学生的体育知识与医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将这两者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来,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4]。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大班授课的形式来传授学生运动处方的相关理论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体能水平测试,针对测试结果制定好运动处方;然后,通过以小组学习的方法来让学生对运动处方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测试数据,如果运动处方效果不佳,则可以适当的进行调整;最后,学生自主进行运动处方操作。
  7 结语
  简而言之,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措施应当顺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体医结合”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医学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毅,林家润,宋艳红,等.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医体结合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6):870-873.
  [2]祁芳,张泓,许明,等.“体医结合”理念下中医药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6):156-158.
  [3]胡国鸽,卢延文.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J].体育科技,2019,40(1):107-108.
  [4]徐冬艳.试析医学院校体育课“医体结合”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9(11):15.
  课题:本文为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课题名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体医结合”背景下体适能课程的应用与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2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