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101-01
  【本文著录格式】陈琴.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20,19(13):101,103.
  一、生态课堂
  在传统课堂上,言传身教是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千篇一律地教学,学生千篇一律接收,没有选择没有思考,就像一个加工厂,不管圆的扁的经过处理厂之后一律是方的。这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的现状——呆滞麻木,对待事物没有半点激情,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水花。这样的状态可以说是教学失败的产物,不仅仅是教师的失败,也是学生的失败,学无所成。生态课堂就是由此孕育而生的。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这就是打造生态课堂的意义与目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只是为了解放学生,同时也是解放教师。在生态课堂中,更多呈现的一种状态就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学习一起探讨,课堂不再是单方的课堂而是双方互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课堂。不仅植物需要绿色生长,学生的成长中,教育过程也同样需要太阳的光合作用,让学生能够茁壮成长。
  二、改变学科自身原因与学生的思想因素
  语文学科是由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堆砌起来的学科。语文学科中蕴含的有关语言的魅力是无以言说与表达的。然而,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语文学科给学生的感觉是死板、生硬、枯燥无味的。教师中规中矩地教学,把语文学科框在一个方框格子里,四四方方,没有半点枝丫。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更是圈死了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气息,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无感,这也是导致语文学科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本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其基础性很强,可以说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身边的存在感很强,但是在学习中的存在感却很低。因为学生的忽略不注重,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也兴致缺乏,所以课堂效率低下,课堂质量直线下滑,造成了学习界轻语文、重别科的不平等现象。想要改善这样的状况,从根本上来说应当从学生的思想入手。课堂是相互的,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的配合,来自学生的鼓励可以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动力。所以,应该改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固有思想,在学生接触语文学科时,从不同的方面来介绍语文学科的有关内容,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语文学科里文字下面富含的更深一层的别样的底蕴。从其他的切入点向学生介绍和灌输语文学科内蕴含的魅力与文学气质,例如通過讲述文学作品创作发生的小故事,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些文字背后发生的故事,让书本上的文字活跃起来不再是一个个死板的组合,让学生看到语文学科的活力,对其产生兴致,进行探索与研究。
  三、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
  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学习的基础。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印象,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形成,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好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文化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限于课堂。在这一客观条件的驱动下,传统课堂面临着必须改革的局面。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不能再仅限于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有方向地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语文这一门学科原本就是文学语言类学科,多读书多查阅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往往只有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的反应并不大。读课本式教学已经跟不上当代教育的步伐,盲目地把堆积的知识干干巴巴呈现出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浪费掉大好的资源,不仅是在消耗学科的知识也是在浪费学生与教师的时间。让有趣的灵魂溜走,留下相望两空的躯体面对面机械化接受,这样的课堂学习无疑是毫无效果的。
  在新课改的大条件下,小学语文课堂也开始关注生态课堂的构建。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把教学“绿植”引入课堂,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教师要能做到收放自如地带领学生从生活走进书中,从书中走进生活,让生活与书本相结合,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加强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热爱。例如给六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在讲到《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找到相关的影视作品和文献展现给学生。因为是课本上的内容,所以会存在删减的状况,呈现的只是某一个重要的画面,而不是整个事件。在看到课本上的内容之后,学生会对相关事件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扩展课外知识,引导学生课下自己查找和继续关注这一事件的经过和发展。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该课文及知识点有较深的记忆,也能让学生在了解整篇文章的来龙去脉之后,提出自己的感想或疑问。这样就推动了课堂上的多元化变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总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让课堂更加精彩之余,也有利于学生的课外知识的积累,增加学生的文化素质涵养。不能只从外部引进元素来丰富课堂,更是要从课本本身出发,去发现课文本身的文字的魅力。比如《少年闰土》里面描写的少年闰土在月光下的瓜地里捏着胡叉智斗夜猹画面的文字,生动形象,配上课文中的插图画面感跃然纸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本中文字的魅力。不过在学科教学中还需要分阶段,根据不同的阶段规划不同的教育模式,要因材施教,而不是换个方式继续统一施教。因为小学阶段学生低龄化,教学深度也要循序渐进。在低年级阶段要注重对语文学科基础的积累,比如认字与拼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教学内容应当适当有深入性,课堂内容不仅仅只限于课本,还有课本外的有趣的小知识,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语文学科重要起来不再是边缘学科。
  四、总结
  艺术来自生活,文学也来自生活。生活包含了一切,热爱生活就等于热爱一切。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的包容性也最强,覆盖范围广阔,内容丰富,可以说是最有内涵的一门学科。但是因为其本土学科的属性受人忽略,被人遗忘,这是语文学科得不到发展的一点。新课改后,教学模式的改变,新课堂的推动,给学习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而在小学阶段的发展,高年级部无疑是课堂改革的重点。新生态课堂给学生带去新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扩展和学科兴趣的发展。在课堂上要多互动学习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为以后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慧琴.探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于永华.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
  [3]倪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9).
  [4]曹春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
  [5]解开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技能的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3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