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状况关系着当前社会稳定与发展,技术创新关系着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经济转型过程中各行业技术进步将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协调好二者关系十分重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整体就业具有创造效应;对第一产业就业具有破坏效应,对第二、三产业就业具有创造效应,且对第二产业影响程度更大;技术创新人才对于就业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建议加大对第二产业人才培养,更大程度发挥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 技术创新;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4-0134-03
  一、引言
  2017年,我国失业率为3.90%,低于常年4%,但失业的绝对人数仍大于2013年的926万,2014年的952万以及2015年的966万,加之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相关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加速转移,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抵御外部风险并增强我国国际竞争水平的关键因素。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逐渐兴起,技术创新将产生质的飞跃,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一般来说,高增长伴随着低失业,但我国经济在长期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失业率长期维持在4%左右,并没有明显降低。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提高双增长,具有現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技术进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从图1中可知,随着教育水平和国民科学素质持续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稳步增长。研究经费从1999年的678.91亿元增至2017年的17606.13亿元,资金投入流量逐年上升。随着研究经费和科技人员持续增多,技术创新水平也稳步提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长期需要大量岗位满足劳动力就业需求。由图2可知,在1987-2017年间,总就业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城乡结构差异,城镇就业人员总量一直上升,而乡村就业人员总量先增长并长期保持稳定,直到2008年就业绝对数量出现大幅度下降,并在2013年被城镇就业人数超过。从图3可知,1985-2010年内第一产业一直解决了绝大多数的就业需求。虽然第二产业主要依靠机器进行生产制造,对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少,但是经过多年工业化建设,工业规模整体扩大,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在2014-2017年间,基本上与第一产业解决的就业人数规模相当,从侧面说明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稳步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具有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特性,虽然1985年发展水平较低,实现的就业人数最少,但是增长迅速,自从2011年超越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之后,增长速度并未减弱,现在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大产业。说明我国存在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三、文献综述
  (一)技术创新促进就业
  穆勒、托伦斯、萨伊重点探讨了“机器问题”与“补偿理论”,得出技术进步对就业有积极作用的结论。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长期均衡中技术进步会使经济增长,并消灭失业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新增长理论学派罗默、卢卡斯等将创新内生化,并由此得出技术进步提高了就业量的观点。Martin Carnoy(1997)认为技术创新会引起一定的就业破坏,但会被产出扩大增加的就业量所弥补,扩大增加的部分通过技术进步创造新产品、新设备,新部门或者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就业(Bernd Ebersberger and Andreas Pyka,1999)。Pianta和Vivarelli(2000)经过分析得出企业技术创新总的来说会增加就业量。工艺创新可以扩大企业就业需求(刘欣和陈松,2017)。程小可、李浩举、姜永盛(2017)研究发现微观企业创新可以提高区域就业水平,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效果更明显。创新在促进就业的基础上,还通过促进创业这一中间因素,间接对就业产生正向作用。(张艾莉,张佳思,李月明,2019)。
  (二)技术创新抑制就业
  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其又是破坏劳动根本原因,并提出“创造性破坏”的思想和命题,技术进步具有不规则和不均衡性,造成失业危机。Jordi Gali(1996)发现技术创新使生产力与就业不协调,从而使失业率提高(Aghion and Howitt,1994;王阳等,2017)。在制造业领域,姚遂和雷钰婷(2018)发现总体上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抑制就业总量增长。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更会抑制就业增长率(庄子银和刘彩云,2019)。
  (三)技术创新对就业具有双重效应
  李嘉图起初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但后来观点变为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技术进步通过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规模扩大等一系列过程,使得劳动力需求增加;而“资本有机构成”和“后备军”理论指出技术创新使资本构成改变,企业对劳动力的投入资本会减小,一部分劳动力被挤出,随着资本构成逐渐提高,整个社会的“后备军”会增多,进一步加重失业问题。技术创新学派提出了当出现重大技术创新时,起初由于经济范式还被束缚在旧的社会制度中,产生了结构性失调问题,造成失业率上升;之后经过不断的融合,新经济范式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结构性失调问题得到缓解,失业率出现下降。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呈现出周期性繁荣和周期性萧条的特征,失业情况也会随之呈现周期性加重和周期性缓解的特征(Mortensen,1998)。国内学者张车伟,王博雅和高文书(2017)认为创新经济对就业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
  四、技术创新影响就业的机制
  (一)技术创新对就业的破坏机制
  该机制主要通过三条传导路径阐述技术创新减少就业量:第一,技术创新加快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进程。传统手工生产模式逐渐被现代机器大生产模式取代,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低端劳动力需求下降以及高端劳动力需求上升,就业需求出现分化,使得先前该行业大量廉价劳动力失业,产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二,技术革新速度加快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幅缩短。新旧产品生产转换需要时间,老企业缺乏相关先进技术设备不敢继续扩大生产旧产品,甚至通过降低旧产品生产规模来降低潜在风险,对劳动力需求下降;而新企业无法快速进入投资生产阶段,并未立即增加劳动力需求。在这一空窗时期,由于技术革新使得供给端预期发生变化,伴随着新旧企业格局改变,会产生间歇性失业问题。第三,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劳动市场中的供给端劳动者无法立即提高其素质,满足需求端新的标准需求,“高技术”需求与“低素质”供给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失业人数上升。   (二)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创造机制
  该机制主要通过三条传导路径来阐述技术创新增加就业量:第一,价格路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产品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和需求两端都会出现增长,企业对劳动力需要加大。第二,收入路径。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对教育、旅游等第三产业需求增加,服务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人数。第三,国际路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科学技术竞争与合作机会增加,增加相关科研人员的需求;面对更大的国际市场,国内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出口规模扩大,劳动力需求增加;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投资设厂,给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许多当地居民也会选择出国就业,侧面起到缓解本国就业压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城乡就业规模与第一、二、三产业就业规模都会发展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技术创新整体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影响着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促进城市发展,增加城市数量,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从供给端满足了本来过多的就业需求。同时,技术创新促使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改变了原有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故提出假设1和假设2,分别为:
  假设1:技术创新促进总就业规模扩大。
  假设2:技术创新降低第一产业就业规模,扩大第二、三产业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五、实证分析
  (一)技术创新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及结果
  因为城市技术创新水平高于农村,创新活动更多发生在城市,所以因变量就业数采用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万人);物力、人力两方面投入增加都会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所以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万元)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候当量(人)进行描述,分别记为LnX1与LnX2;LnX3为总产出要素:用各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来表示;LnX4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主要使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
  由表1可知,固定效应回归中R2为0.534,大于随机效应模型的R2=0.460,说明前者拟合度较高。β2为0.143,由P值可知其在1%的统计性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了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候当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总就业规模扩大14.3%,可见扩大科研人员的规模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实证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但是β1不显著,因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万元)资金使用主要分为设备、实验、调研、科研人员招聘工资等支出。物力和人力方面投入相比较,一方面,研发人员参与研发过程本身就实现了自身的就业;另一方面,研发人员研发明出新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使企业扩大生产,新产品促使新的行业产生,延伸和细化一批产业链,进而带动更多就业。总之,人力方面投入对就业的带动效应是直接的,而物力方面投入对就业的带动效应是间接的。所以,相比于物力投入,人力投入对就业促进效果更明显。同时,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效应为正且显著。
  (二)技术创新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结果
  通过考察技术创新对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影响来研究技术创新的就业结构效应。由表2固定效应实证结果可知,从显著性方面来看,同样β1全部不显著,而β2全部显著,说明本文结果具有稳健性。具体来看,技术创新对第一产业就业产生负面效应,即技术创新提高一个单位,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6.6%或者5.2%;而技术创新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产生正面效应,根据固定效应模型,技术创新提高一个单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上升12.7%和10.5%,随机效应模型第二、三产业的系数β2分别为0.155和0.122,都是相比于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就业影响程度更大,可见加强第二产业相关人才培养更有以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因为第二产业生产更具有规模化,所以一次技术创新,带来企业批量生产,往往劳动力需求更大;相反第三产业经营相对分散且生产规模较小,一项新技术创新往往无法大规模实施应用,对就业影响相对较小。总之,技术创新对就业产生了破坏效应,从侧面说明我国农业机器化水平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成效,第一产业人员需求相比之前出现下降;而对于第二和第三产业,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和过程创新的补偿效应更加明显,大大超过其带来的破坏效应,如在第二产业中,机器化生产虽会减少劳动力需求,但新技术的引入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出,同时新产品的出现也能帮助企业占领和扩张自己的销售市场,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宏观方面还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规模效应,延长和细分产业链,就业创造效应更加明显,以上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2。
  由随机效应模型可知,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都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加,保持地区生产总值高效稳定增长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力价格方面,工资的变动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影响显著且呈负向关系。因为第一二产业产品价格相对变化较小,工资作为生产成本的一大部分,劳动力价格上升使得成本上升,虽然劳动供给上升,但是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故表现为就业人数下降,但其对第三产业就业影响不显著。
  六、结论建议
  (一)主要结论
  技術创业对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都有着重要影响。整体来看,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正向创造效应,可以增加就业数量,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具体来看,技术创新对就业结构影响,主要表现为减少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且对第二产业影响更大。相比于加大物力方面投入的技术创新,加大人力方面投入的技术创新对就业影响更加显著。
  (二)政策建议
  1.提高人才培养方式
  技术创新的资金利用应该以培养人才为根本,提高技术创新软件和硬件水平,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从学前学中学后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对人才的支持培养力度,尤其加大对第二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数量,增大这一群体存量,更大地发挥技术创新对就业的正向促进作用。   2.提高与社会需求匹配度
  技术创新带来了就业要求标准的不断变化,所以各类人才培养单位需要更加關注社会发展需要,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及时了解社会新动态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可行性培养计划,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真正达到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企业要求的劳动力标准。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专项教育,对就业困难人群、农村留守人群、外来务工人群、下岗人群等进行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其文化科学素养,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其就业或者再就业,减轻技术创新对就业的破坏效应,解决就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3.树立积极自主的就业观
  劳动力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坚信每个人对社会都是有用的,善于观察当前社会需要,善于自主学习,善于提高自身短板,弥补不足,靠自己实现就业或者再就业。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作为人才中最大的一部分群体,既是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群体又是未来技术创新带动就业的主力军,所以更应该充分发挥自主性,应注重观察社会实际需要,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多种方式就业,不仅实现自己的就业也能在未来带动他人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Martin Carnoy.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and Its Impact on Employment and Skil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1997: 18.
  [2]Bernd Ebersberger, Andreas Pyka. Innovation and Sectoral Employment:A Trade-Off between Compensation Mechanisms[A]. Universitaet Augsburg Discussion Paper Series[C]. 1999(191).
  [3]Pianta M, Vivarelli M. The Employment Impact of Innovation: Evidence and Policy[M]. London: Routledge, 2000 .
  [4]Aghion P,Howitt P.Growth and Unemploy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4:61.
  [5]Jordi Gali.Technology Employment and the Business Cycle:Do Technology Shocks Explain Aggregate Fluctuations[A].NBER Working Paper5721,1996.
  [6]Mortensen D T.Technology progress,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998(1):733-753.
  [7]庄子银,刘彩云.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创新驱动战略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34(2):49-54.
  [8]张艾莉,张佳思,李月明.京津冀技术创新的工业企业就业效应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9(1):42-53.
  [9]姚遂,雷钰婷.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基于自主创新、对外开放视角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8(6):170-176.
  [10]王阳,李爽,张本波,顾严.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就业的挑战与建议[J].经济纵横,2017(11):64-71.
  [11]张车伟,王博雅,高文书.创新经济对就业的冲击与应对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7(5):2-11+126.
  [12]刘欣,陈松.工艺创新会抑制就业吗?艺创来自中国制造企业工艺专利的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7):66-71.
  [13]程小可,李浩举,姜永盛.企业创新、市场化进程与区域就业水平——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6):31-38.
  [责任编辑:高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9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