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从而学到物理知识,这是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课改;知识;兴趣;实验
  在新一轮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新的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上突出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理论内容。所谓物理探究性实验是指:教师对知识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自主地去进行物理实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获取知识。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来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特别常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物理教学中虽然使用的方法很多,但使用物理新教材上课时应巧妙利用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要做好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注重情景引入。
  情景引入,顾名思义,就是在探究活动的初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引人手段。其最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2132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使其产生好奇心,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極求知的驱动力,这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利用情景引入,不但具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还具备另一重要功能:让学生在趣味的、未知原因的情景中,激发出求知的欲望,驱动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且根据所提供情景,对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这两点正是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要求。
  案例一:“压强”——教学活动情景引入
  在“压强”一节的引入中,教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帮老师木板钉箱子,老师提问:“谁会钉得快一点? “学生笑话老师”无知。.结果相同的时间内,女生钉好了,男生却失败了。当想象与实际形成巨大反差时,最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男生回座位时:丢下一句话“不公平”。老师及时抓住这句话,提问:“男生说‘不公平,除了男生比女生力气大不公平之外,其他同学想一想还有什么可能不公平?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教师:起初大家认为男同学会毫无疑问地取胜这个比赛,主要原因是基于什么考虑?
  学生:男生力气大
  教师:也就是说,压力的作用效果,从大家的常识来看是与什么有关?
  学生:力的大小。
  最好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两个同学所用的钉子。老师提问:“男生说‘不公平’,是因为他用了哪根钉子? "引发学生对铁钉的观察。教师因势利导:“压力的作用效果,除了普遍认为的与压力大小有关系外,还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呢?”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观察,学生提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除了压力的大小以外,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总结:适度放开,自主实验。
  探究性实验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发新精神等。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不能由老师全盘决定,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而应该在适度开放中由学生自主实验。
  案例二: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日常所见的活动作引导:把空瓶压在水里越深,手受到的阻力越大,让学生通过物体受浮力越来越大的过程,引导学生猜想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在感受浮力增大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排开的水多少,引导学生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之间存在的关系。
  学生做实验:在把物体逐渐浸入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小,于是得出结论:深度越深,物体所受浮力越大。但另一组同学反对,在他们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时,发现物体在不同深度,浮力不变(两组学生并没有注意物体是否浸没的条件)。
  教师用开放态度引导:“两组同学有不同的意见,谁对谁错呢?请注意物体在液体中的不同位置,再去看待两个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分别在不完全浸没与完全浸没的条件下,两个结论都对。
  总结: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许多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在开始时都不为人们所理解,因而被误认为没有意义的。要养成问题意识,就需要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同时养成尊重他人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0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