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走进教学误区,并未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文章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其中的生活化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0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29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不难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是对实际生活的总结,更是对生活中相关知识的原理性升华。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知识教学中,必须要抛开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充分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概述
一直以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均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如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根本不会动脑思考。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极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致使学习兴趣低下。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彻底打破这一教学模式的束缚和禁锢,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给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连接,进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价值的体现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更是提升其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较低。通过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进一步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充分借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创设出一定的生活情境,进而带领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逐渐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已经将二者有机结合到一起了,使得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到了数学知识,并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提升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并且在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分析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學中,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纷纷开始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在具体使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四个明显的应用误区。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表面化,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本质
这主要是指教学在开展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为了增加所谓的“生活化”素材,并未充分理解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并未从生活素材中抽出数学知识,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片面地认为数学知识就是生活中的游戏。要知道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必须有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逐渐到具体的一个过程中,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本质,以至于数学建模在第一个环节的时候就已经终止了。这种生活化教学的误区,只会造成课堂教学氛围表面热闹,却不能真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教室有多长”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其进行测量。虽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但是学生在继续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对于估计长度的方法,教师也未进行解决。以至于学生热热闹闹完成了测量,却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3]。
(二)生活化材料选择存在误区
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常常需要选择生活材料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在进行生活化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所选择的材料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不相符合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实践,也使学生无法结合材料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制约生活化教学质量。
(三)生活化教学方式存在误区
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选择小组讨论的方式,虽然这一方式的应用可使学生在沟通和讨论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并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常常无法正确把握这个度,以至于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闲谈的现象,使课堂纪律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四)生活化教学模式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忽视了课下的延续
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课堂教学仅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时,部分教师片面地将生活化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等同在一起,以至于学生放学之后,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造成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仅仅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中,忽视了课下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延续。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的解决对策
(一)更新理念,正确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本质
导致教师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频频出现误区的根源在于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内涵认识不够,并未真正对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处理清楚,而是片面地认为数学就是生活,致使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于形式化。因此,要走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首先必须要更新观念,将教学视角从原来的教材、教室中进行转移,随时留心生活、思考生活,并从生活中选取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相符的生活素材,并将其作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其次,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要对其内涵进行正确的认识,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借助生活化的内容,为学生营造数学学习的情境,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进而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同时,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二)合理選择生活化的素材
在开展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学素材的选择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整节课的教学质量。否则,一旦教学素材选择出现了偏差,就会直接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认知特点等,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化素材。另外,在选择好素材之后,教师还要对其进行思考,看其是否具有应用的价值,确保所选择的素材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3]。
(三)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促进教学生活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生活化教学。但是,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设置生活化情境的方式,促进数学知识的转化。鉴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借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并在教学情境中深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运用能力。
(四)开展生活化实践,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外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必须要重视课外实践,使得学生在课外实践过程中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而使其在运用的过程中深化相关知识,并不断提升其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之后,在课后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可结合本节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探索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亲身体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而实现真正的数学生活化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相关知识后,就可以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留作业:学校要设计建设一个花坛,面积大约是120㎡,请同学们帮忙设计出最完美的花坛建设图形。通过这种实践化的作业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课堂知识进行了深化,并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以往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整合。另外,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4]。
综上所述,数学原本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则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连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动化,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但是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频频出现多种误区,以至于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常见的误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而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红珠.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9):56.
[2]张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8(13):92.
[3]叶玉蔚.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8(5):22.
[4]王爽.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和对策[J].才智,2018(26):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