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累素材 助攻写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一直是广大学生和语文教师颇感头疼的问题。那么,作文教学的效果如何提高呢?每一位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现将自己作文教学中比较感受深、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谈一谈。读写、读写,先读后写,那在写之前应该做些什么呢?“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下笔之前要在“厚积”上下功夫,素材才能够信手拈来,所以写作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积累写作素材。下面从如何积累素材和运用素材方面入手谈点看法。
  积累素材的作用
  积累素材有什么用呢?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议论文,总会用到事实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所以在平时就要积攒素材,为写文章储备好“粮仓”。正所谓“家中有粮,才会心中不慌”。古今中外优秀作家中,没有哪一位作家不积累素材。积累可以为文章提供写作材料。没有积累,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积累素材的过程,也是观察、思考社会的过程。有时,好的写作素材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有发表个人看法、一吐为快的欲望,从而培养起写作的兴趣。对素材积累的过程,也是我们对写作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的过程,是文章立意的基础,素材积累得越多越深入,提炼的主体就越深刻。
  如何积累素材
  深挖课本资源,学以致用 课本是我们阅读的典范,也是我们写作的典范,而且课文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对课文的解读要比其他文章更全面、更深入,所以在写作中引用课文句子、举名家典故,一则不会有理解偏颇,二则比较熟悉,可以马上从素材库中调动起来,学以致用。如我們学习课文都会了解作家生平,这些作家的写作经历和生平故事对于我们的启迪是什么,人格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都是可以写入文章中的好素材;我们平时学习《陈情表》《兰亭集序》《鸿门宴》等,这些文言文中的人物,除了课文中所了解的,还应该通过史书或其他书籍从侧面了解,拓宽对人物的了解面,对人物可以有全面、立体的印象。这些都可以平时进行积累,作为写作素材写入文章,但在积累的时候要发现他人不常用的角度。边读课文,边积累素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关注时事新闻,注入新鲜血液 作文要有新鲜感和现代感,做到与时俱进。那么,怎么注入新鲜血液呢?关注时事新闻。社会多姿多彩,每天发生许多的事情,把每件事都知道得很清楚,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时间。所以,每天可以选择重点报刊的网站进行浏览,如人民网、光明日报、新华网等,每晚养成看新闻的习惯,从中选择感染人心、引起思考的素材进行记录,挖掘其中蕴含的本质,提炼其中的精华。
  融入自我的思考 我们常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怎么做呢?多读,多想,多思考,多写。对于身边发生的事、各种媒体上的热点新闻、读书感悟、观影共鸣等,要多角度深入思考,经过自己的加工改造提炼为写作素材,在素材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呈现一句古诗、一个新闻事件。
  分类整理 语文素材是多种多样的,古诗名句、文人轶事、成语典故、社会民生、英雄榜样……需要注意的是积累素材要分门别类,这样在写作中才能迅速从大脑中调出,为己所用。素材除了分类别,还应该注意同写作主题、相反素材、古今人物对比,根据文章立意角度选择使用。
  如何运用素材
  素材要贴合文章 有人觉得,古诗文等素材比较陈旧,最好在运用素材时用些新鲜时事,这样显得新颖。素材不是为用而用,而是要符合所写文章,证明自己的论点,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为新而新。运用经典素材的时候,为了避免陈旧,要另辟蹊径,选好切入角度,避免千人一面、陈词滥调。如2020年日本在向中国捐赠防疫物资时,包装箱上写的赠语,就是引用的古诗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所引诗词贴切,符合当时的情境,表现了日本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赠语中的一句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可以说是引用古诗文名句的典范。为什么呢?在2020年全国上下一心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这两句诗虽不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但贴切现实、饱含感情,诗句内容也不晦涩,一看一读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触动了很多国人的心。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贴切地创造或者引用、仿写出前人的语句,这就是成功的引用。
  学会辩证看待素材 对于素材,我们不能是直接引用,还应该辩证对待,在所举事例后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对于同一个事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论证不同的观点。同样,对于日本用中国诗句当“赠语”的事件,那是不是“加油,武汉”就不好呢,是不是其他没有写赠语的国家就是没有人文关怀呢?显然不是。“加油,武汉”简洁明了,语气坚定,易背好懂,可以在短时间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我们要感谢的是所有向中国伸出过援助之手的国家,有的国家注重细节,写了贴心的标语;有的国家默默付出、埋头苦干,重要的是所作所为。从这点看,我们可以运用这两则素材,论证“为人是高调还是低调好”“酒香怕不怕巷子深”“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等话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的就是素材的作用。文章需要素材的支撑,否则就是空谈、空说,没有说服力。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平时多积累素材,写作时恰当运用素材,才可能做到临场不慌张,心中有数,让素材为己所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