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标”指出,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对方法、技能、思想、知识体系、价值观、理念、情感元素的引入。从初中课本资源可以看出,其重点内容包括力学原理,这一资源在高中物理中同样也是重点内容。处理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优化学生学习素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连贯且合理的知识体系,打造高效课堂,便于教师教学,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0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11
   不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物理都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尤其是对理工科来说,更是升学考试的关键科目。物理学本身源于生活,所以物理知识的学习对于改善人类生活和优化社会文明条件有很大的帮助。物理学科和化学、数学等很多学科都有直接的联系。在国内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成为深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物理教育效果,保障物理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
   一、新课程的大纲要求
   从新课标大纲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要着重处理与控制教学难度,转变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只看中课本而忽视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要深入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初中课程的知识与内容[1]。处理好衔接条件、衔接难点和重点,把握初高中物理衔接的要求。
   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应尽可能删除没有要求的教材知识点,精简内容,明确重、难点关系,有目的、有条理地学习。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
   (一)教学方式
   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考虑大纲要求,没有重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模式。学生听课中无法跟上教师步伐,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能力出现严重脱节现象[2]。
   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标识出重、难点部分。教师只是按照课本的条件与模式讲解知识,学生无法自行区分知识的重、难点关系。高中物理有着十分复杂的概念[3],教学中教师所用的叙述性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对题目与内容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高中物理本身和很多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需要涉及大量的计算要求。很多物理教师没有想到这一条件,只考虑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样无法保障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并顺利学习。
   (二)教学教材
   因初中与高中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所以教材在设置上也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所以内容当中有很多实验项目,为的就是营造活跃的课堂,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向往。高中物理大多为叙述性知识[4]。庞大的信息量与知识量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无法保障学生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理论性突出是绝大多数初中生都难以克服的问题,教师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教学方式的调整,所以学生会出现不愿意学习的抵触心理。
   三、初高中物理衔接办法
   (一)情境教育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很多初中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都会感受到高中物理知识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隐蔽,新学的知识非常复杂,难以找到关联点、联系点等变化。初中物理中的很多问题都十分直接、简单,解决起来十分容易。面对这一背景,新课标同样指出教学需要走向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条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该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品质。初中物理教育应当重视环境问题的创设,用具有难度的现象、过程与问题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学习物体运动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交警如何使用测速仪,测速仪是什么原理。以此为背景设置情境:测试某汽车车速的时候,收到信号共用0.4秒,第二次使用了0.3秒,假设两次信号有1秒的间隔,请问如何推测车速。
  这种问题和学生平时做的题目不同,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问题。此外,汽车的位置与时间甚至路程都是十分隐蔽和复杂的。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测速仪原理上,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在信号接收设备与汽车运动关系上。学生在脑海中回忆影像、图像标注、图示,提炼已知量与未知量关系。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境理解能力的培养,做好对物理模型的分析与构建,该过程中会用到许多方法,比如顺向逆向、类比迁移,等等。初中物理必须做好学生思维基础的培养,用探究性课堂开发学生的问题理解能力、问题分析能力。
  (二)结合社会科技把握学生情感追求
   新课标除了重视技能方法的培养以外,同时也重视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精神、情感体验。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能够对学习产生全新的志向与向往,这种志向与向往将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爱因斯坦说过,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自己对于物理学科有着极强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对物理世界有着美好的感情与追求。在教学与衔接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挑战热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需要突出与运用STS思想,也就是要关注前沿信息,引入科技、社会、生活之间的要素。比如学习热现象知识点的时候可以介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在该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白环境温度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反思周围热污染源头、因素。此外学习透镜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介绍望远镜的历史。该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明确望远镜对于人类文明的价值,对科技的力量产生向往之情,领略科技魅力。教师不仅要巧用教材資源,同时也要做好物理教学资源的延展和探索工作,带领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世界。比如神舟六号成功升天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宇宙飞船如何落地与升空,要选择什么材料制作宇宙飞船。这些富有科技感、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向往之情、热爱之情。   (三)适当拓展内容扩建学生认知结构
   绝大多数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这些学生完全拥有足够的进步空间、提升空间。不过在教学中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初中物理教材存在资源不够的问题,很多内容过于简单,无法实现学生认知能力的开发与调动,体现不出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要求。参照现代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特点,在人类接触、接纳新知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顺应与同化这两大趋势。
   从近些年的课标改革、教改可以看到很多地区的中考试题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各种新奇的试题种类与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才能够接触的知识点。必须说明的是,出题人也是考虑到初中知识本身的特点,希望学生能够运用顺应与同化原则巧妙解决问题,为的是检验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假设将这类题目的命题思想迁移到平时的物理课堂中,将可以很好地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深度,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顺利衔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支持与助力。比如在学习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的时候,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是变速运动,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即可。不过从学生的实际状况不难看出,还要确保学生能够明白匀速变动概念。所以教学中教师可用这种方式:首先创造情境——小车做直线运动,车身配备滴水器,该滴水器每秒一滴,在小车移动的过程中会留下水滴。
   学生在看到水体痕迹图的时候就能够明白,这辆小车在运动中并非匀速运动,其运动状况为变速。所以此时教师可以继续设计新的问题:测量不同时间段小车路程,记录数据,分析变速运动特征。学生此时就会将小车的路程与时间点记录在表格中,根据表格分析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绝大多数学生在听闻教师的要求后都会迅速参与到测量当中,学生在实践中得知,每隔一秒小车的运动就会匀速增加一段路程,这意味着小车的速度在均匀增加,根据这一数据学生确定了小车的运动特征,初步认知了匀变速直线知识点。随后学生在处理后续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迅速整理出了大量数据。在简单分析这些数据的过程中,甚至明白了路程与时间有着正比关系。该结果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能力。该过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明白了知识关系、知识关联。当然除了这一要素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复杂运动形式,这些写实的规律同样有规律可循,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联系。
   对于同一类教材来说,初高中在知识点上的关系实际上是非常紧密的。比如人教版的初中物理和人教版的高中物理联系密切,鲁教版的初中物理和鲁教版的高中物理联系密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实际条件合理延伸与拓展教学内容。参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基础安排探究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衔接初高中物理知识点,确保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生顺应与同化物理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物理本身是一门趣味性突出的学科,物理学科当中有着很多激动人心的事物,这些事物能够带给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感受,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当中学习到物理知识。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要处理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在高中阶段拓展学生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物理兴趣、科学兴趣的有效培养。只有让学生在心底产生对物理学习的追求与热爱,学生才能够将这一资源化为动力,主动前进,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樊宇,郑方.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J].基础教育参考,2019(11):59.
  [2]曾育群.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理科园地,2018(4):50.
  [3]向昭辉,唐兴华.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0):112.
  [4]李進德,李茹新.初中物理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J].物理通报,2017(10):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