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结合社会相关数据分析报告和学校就业质量分析报告,分析新形势下就业困难学生的特点,探索如何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努力打通高校就業帮扶“最后一公里”,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推进就业帮扶工作。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精准帮扶
  2019年10月30日,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抓精准,着力优化指导服务,要抓重点,着力帮扶特殊群体,确保每个人都实现稳定就业。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834万人,中国石油大学作为石油行业特色院校,受毕业生总量增长的社会环境和石油企业用人需求不稳定的行业发展双重影响,就业创业工作形势复杂严峻。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就业帮扶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对比近三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全校总体就业率逐年升高,未就业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减少,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工作重点就落在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这一关键的少数群体上,学院不仅要努力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服务保障工作,更要打造好学生离校后的持续服务保障“新格局”。
  一、中国石油大学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油大学2016年至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知,中国石油大学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主要包括继续报考研究生、暂不准备就业、再次申请留学和暂未落实理想单位四类人群。该报告显示,在2016年至2018年间,本科生群体中,继续报考研究生人群分别占59.29%、56.25%和55.56%,暂不准备就业学生分别占15.93%、18.75%和17.78%,再次申请留学人群分别占9.73%、14.58%和17.78%,暂未落实理想单位人群分别占15.04%、10.42%和8.89%;研究生群体中,暂不准备就业学生分别占25%、18.52%和17.65%,继续报考公务员或来年考博人群分别占23.68%、24.07%和20.59%,暂未落实理想单位继续寻找人群分别占51.32%、57.41%和61.76%。由此可见,在每年的毕业未就业学生中,继续升学或报考公务员、暂不准备就业和暂未落实理想单位的三类毕业生是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未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0%以上,是造成学校就业工作压力的最主要因素。
  (一)继续升学或报考公务员的学生
  该类学生主要来源于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失败的学生群体。他们出于自我提升、家庭要求和逃避就业等原因选择继续深造,其中大部分学生考前完全不关注就业,导致考试失败后没有保底单位,又因错过了最佳就业时期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最终选择继续报考。
  (二)暂不准备就业的学生
  该类学生主要来源于家庭环境相对殷实、个人要求较高的学生群体。他们重视择业定位和职业发展,有的等待家人安排工作,有的继续准备语言考试申请出国,并不急于找到一份工作,就业不积极,因而一直处于“有业不就”的状态。
  (三)暂未落实理想单位的学生
  该类学生主要来源于学业困难、毕业困难、家庭困难等学生群体。他们由于专业成绩不佳、综合能力不强、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等原因被理想单位拒之门外,但自身还对工作单位、地点、薪资有所要求,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处于“无业可就,求职倦怠”的状态。
  二、就业困难群体的四个特点
  2017年9月,网易云课堂、前程无忧以及微博职场三方联合发布了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所学专业、个人性格、家庭背景是影响上万名正在求职或找到工作不久(两年之内)的应往届大学生就业是否顺利的三个主要原因,而求职时间过长、大学期间是“隐身族”和一味追求理想职业是增加毕业生就业难度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笔者也采用非结构式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对学院2018届和2019届离校未就业的50多名毕业生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与报告基本一致。经进一步总结分析,近两年,学院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普遍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没有目标,规划不足
  在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访谈中,当分析自我未就业原因时,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提到没有目标规划,大学前几年完全不关注就业,直至大四才真正开始制订目标和职业规划,留给自己的准备时间有限。故而,选择就业的学生易错过最佳就业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亦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考研失利后心有不甘或无从选择,最终只能选择继续报考。
  (二)没有动力,行动不足
  这部分学生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讲叫“佛系青年”,他们没有值得去努力的人或事,就业对其而言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他们不主动关注招聘信息,不参加校外招聘,想就业时,网投几份简历,结果往往了无音讯。毕业时没有工作,他们也毫不着急,抱着“会有工作的”心态淡然离校。
  (三)性格内向,能力不足
  大学里有一群“隐身族”,他们性格内向,从不违纪,平时主要靠自我娱乐的方式度过大学时光,专业成绩不佳,综合能力不强,没有存在感和就业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导致他们求职失败大多是面试环节。相对于笔试而言,面试主要考查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无疑是他们的软肋。经多次打击后,他们易困于“无业可就,求职倦怠”的状态。
  (四)家境一般,眼界不足
  在学院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处于一般甚至是贫困状态。他们几乎没有人脉资源,没有创业资本,父母很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他们可能会为了解决家庭困境,而只看中单位薪资水平,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本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就业选择,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三、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打通就业帮扶“最后一公里”   (一)全员育人,提升就业帮扶效果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一线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在学生就业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等环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自己。
  首先,要充分了解政策。只有对应征入伍、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就业援助等就业创业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才有可能详细全面地向学生宣传和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目标。
  其次,要不断深入学习。目前,中国石油大学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大多缺乏就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指导经验。因此,面对就業形势的严峻与多变,辅导员要不断深入学习就业指导理论与技能,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学生自主创业指导等方面多下功夫,通过自我学习、同行交流和参加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最后,要熟悉业务流程。熟知协议签订、违约处理、户档派遣、毕业后缓派、学费代偿等日常事务管理流程与相关要求,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时及时有效地予以解决,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尊敬和认可。
  (二)全方位育人,前移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择业目标和就业能力,还与学生的家庭环境、价值观念、学习动机、专业认同度等方面密切相关。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绝不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就能解决的。因此,要想真正减少就业困难学生数量,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就必须将就业指导工作前移。
  第一,辅导员应从入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构建“大一抓学习、大二攒能力、大三重实践、大四促就业”的就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辅导员要聚焦问题症结,对症下药。不能先入为主地基于表面现象简单归因,认为贫困生就业困难一定是家庭经济原因,成绩差的学生就业困难一定是学业原因,要与学生深入交流,找到导致其就业困难的核心因素,将困难消灭在萌芽阶段,从源头上减少就业困难学生数量。
  (三)全过程育人,形成就业全过程帮扶的服务保障新格局
  了解问题症结后,要在平时有针对性地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如用平衡单法帮助在“考研还是工作”之间犹豫不定的毕业生选择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方案,鼓励他们先就业,后择业;用霍兰德、职业锚和SWOT等方法指导消极怠业的就业困难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制订可实施的就业目标与规划;通过讲解政策、分析职业发展过程和联系家长等途径引导“有业不就”的毕业生重新定位自我,积极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在学生毕业后,就业工作人员要本着“一帮到底”的态度持续提供跟踪服务,做到“求职有人管,服务不断线”,用自己的服务和热情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温度,赢得学生信任。
  就业工作在于毕业季,在于毕业后,更在于日常。要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穿就业全过程,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就业全过程帮扶的服务保障新格局,打通高校就业帮扶“最后一公里”,从而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R].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2]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R].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3]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R].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责编:初 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2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