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开展,是学生身心健康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在教育体系中参与度不足、顶层设计规划不够完善、专业教师数量缺口较大。通过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研究,为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指导。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100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健康”的生活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健康”的定义正不断得到扩充。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健康”这一概念定义为:个体拥有健康的身躯、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对于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既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同时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情况也需要得到社会大众、学校老师以及家庭亲人的重视。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在校大学生人数和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多,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时手足无措、焦虑恐慌,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在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诉求,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活动的实践,从本质上进行改革创新,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
  “三全育人”理念是一种时间跨度大、领域范围广、要素涵盖多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学生教育模式。全员指的是,学生个体本身、学生家庭组成人员、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大众这四大方面。全过程所代表的是将整个育人理念始终贯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以及自身发展的过程之中,贯穿于学生从一开始以新生身份入学到毕业离校的过程,甚至对未来工作、深造等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长效性育人培养模式。全方位的含义是,高校校园内外、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课内时间与空闲时间等多个反面围绕着“育人”这一培养目的,构建出一个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模式。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不是当学生毕业教育就随之停止,而是应当服务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服务一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得到学校的肯定和支持,同時也需要得到广大社会人士、学生家庭成员以及学生自己的认可;高等院校中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教育活动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也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总而言之,“三全育人”理念对于高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目前来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面对新形势下教育模式转变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大学生群体接受心理教育、学习心理知识仍存在欠缺,学习过程中的“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优势资源,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1 “三全育人”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在教育体系中参与度不足
  首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从总体上看存在学生群体学习参与度不足,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欠缺的问题。亲友的支持和家庭帮助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教育过程中时常处于缺位情况,学生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和慰藉。家庭和是学生接触外外界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素质道德、人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家庭环境的直接影响。在针对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学生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家长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一味地只注重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分数高就代表自己的孩子一切都好,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自身的情绪状况很少受到家长的关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和困扰后,学生家长没有履行义务、不与学生沟通、不承认孩子具有心理问题的行为经常发生。再者,从教育体系运行推进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仍存在工作开展不平衡的问题。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学校与家庭并未形成紧密的教育共同体,不能共同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许多家长反应滞后,措施采取不及时,容易加重学生的问题。
  1.2 顶层设计规划不够完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三全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成长,促进其自我发展。所以,应该将高校心理教育课程作为整个教学系统的一部分统筹规划,加强有关心理教育的顶层设计,整体推动运行。目前,在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开设一些必要的课程,在课堂上教会学生与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此外,可以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穿插进行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心理辅导,从面和点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各大高校在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能准确把握不同学生、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仅仅知识简单的知识传授,那么心理教育的学习和预防效果将大打折扣。
  1.3 心理健康相关师资力量缺口较大
  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师首先需要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能够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举办相关知识的讲座;其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有能力组织相关的团辅活动,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科研能力。然而,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具备这些要求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对于心理健康教师的需求量仍然很大。随着高校大学生群体心理需求逐年增加,心理教师的缺口将导致心理服务不能完全覆盖到全部具有心理需求的学生群体,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得到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未能够接受有效心理服务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可能会有加重的可能性,个体的心理水平以及情绪状况是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这可能会逐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高校中扩大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2 “三全育人”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
  2.1 全员参与,构建多要素协同体系
  在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教学效果。充分理解“三全育人”理念中关于的“全员”的含义,从学生自身、校园大环境、社会大众、家庭结构以及亲人朋友交往等多方面寻找育人主体,制定出一套全员参与的科学教学实施方案。从学校层面来看,要鼓励教师参与到心理教育这项事业中来,确保教师群体参与的积极性。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扩大专职教师人数,内外联动、优势互补,确保能够为在校大学生群体提供优质的心理服务,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心理障碍。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体现了他人沟通互助的重要性。因此在开展全员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生自身的地位,不断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2 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阶段开展的课程教育活动与之前基础教育阶段相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专业知识的学习,又有公共知识的学习;及能在课堂中学习,也可以在户外进行实践活动,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群体在校园中可以接触到许多教师,不仅有任课教师,而且还要辅导员等大批学工处教师队伍。在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或户外实习的过程中,各类教师要学会采取多种方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困惑时,要及时进行干预,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大学校园中有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和实践活动,心理教育可以通过融入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于心理知识的了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心理教育在高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更重要的时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活动的方式要具有时代性,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除了以往通过课堂方式进行心理教育外,还可以针对学生开展校园心理剧表演、心理团辅、角色扮演体验等活动。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奖助学金的评选、宿舍卫生管理、勤工俭学活动等方面,也要维护好学生的身心健康。
  2.3 遵循发展规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整个人生阶段的青年初期,内心既有成熟的一部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成熟性。对于身处这一时期的学生,教师在日常生活以及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予关注,了解学生群体目前的需求是什么,学生群体中存在哪些问题,对學生的人际关系情况、学业以及生活适应问题及时跟进。大一新生刚入学时,要注重关心学生对于新环境、新同学的适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团辅活动,促进新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学生在大二、大三中年级阶段,比较容易受到考试焦虑、情感问题、宿舍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面对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获得成长,提高自身竞争力。
  3 结语
  “三全育人”不但是一个观念,而且也是一个对于顶层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指导。其理念对于心理教育工作在高等院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改进提供了方向:社会各界全员全要素参与;教学活动要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立德树人,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加强高校的心理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心理服务,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高等院校的全体教师和教育资源应成分投入,帮助学生学习;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培养学生调节心理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在学生遭遇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团辅活动,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凯.“三全”育人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226-227.
  [2]何佳.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6):68-70+96.
  [3]边冠莉.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03):53-54.
  [4]魏武斌,辛艳伟,张鹏.三全育人体系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7,(06):69-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3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