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全育人”理念下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付树忠 徐爱红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成为很多教师面临的挑战,其中德育工作的教育意义日益突显,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以发展核心素质为理念,以教育育人为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理念和目标的相互结合,达成教学目标。在德育教学中对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落实,德育工作不仅是当前教育的发展需求,更是在不断深化德育教育的实践,在开展德育教学的工作中对学生实现价值观念和德育理念的塑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德育工作;三全育人;班主任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有效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和交互,随时随地都能获取最新的信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各种文化、信息交互的过程,在学校教学中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而轻德育教育工作,同时在各种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各种网络资源信息芜菁并存,这对于还处于心理成长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危害,容易诱导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和意识,德育工作的薄弱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塑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在,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所以不仅要重视德育工作,而且应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对德育工作形式和内容进行相应的创新。
  一、 德育教育方针
  (一)全员育人
  在新的理念下,德育工作结构应该首先做到全员育人。在德育教育中做到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德育工作不再像以往单一的局限在某个班主任,或者是哪个学科教师,而是彻底贯彻和落实学校全员育人的教学方针,让每个教师都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之中,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以班级进行相应的划分,以班主任为主,各科教师为辅助,进行相应的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开展,一级一级分层管理育人,最终实现全员育人的方针,其中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成了首要的德育工作落实者,进行学校全员育人的实践者,也是德育工作的推行者,全员育人能够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校实现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同时也将德育工作高效地落实到教学之中。
  (二)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的重点在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习、生活互相结合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行为塑造、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教育举措,通过这些举措的实行,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进行全面有效衔接,让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科教育一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得到全面结合,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心理发展进程之中,全程育人是将德育工作和知识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逐步落实德育工作,在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逐步的培养和塑造,不仅要契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也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从知识学习到德育塑造,学校在每个阶段都参与到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和理念行为培养中,逐步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设,为学生全方面综合素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将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贯彻到学生学习的每一步过程中。
  (三)全方位育人
  学生的全方面综合素质发展,不是单一地依赖于学校教育,或者是家庭教育,而是两种教育形式的相互结合,同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达到双重理念行为塑造。尤其是小学生阶段家庭教育往往重于学校教育,在小学阶段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家庭行为理念的塑造,学生在家庭接受家庭理念塑造,在学校接受知识技能的学习,两者教育进行充分的优势互补,将德育工作践行到学生成长发展的每一步过程之中,打破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空间隔阂,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管是家庭教育或者是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进行相互衔接,优势互补,让全方位育人的方针结合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这种育人方针打破了传统的观念,理念教育和德育不再是单独依赖于学校教学,而是双方共同合作,为学生身心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
  二、 德育工作提升
  (一)转变观念
  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切实推行者和落實者,同时班主任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不能重成绩而轻德育,应当在工作中做到保障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统筹和协调和各个学科教师之间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德育,将讲学和德育并重,在学科知识学习中进行德育观念的塑造,班主任同时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年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进行相应的德育工作,同时班主任应当紧跟教育发展潮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在开展德育工作中能够切实结合新兴思想,为学生德育教学开展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沦为以往单纯化的说教式工作,班主任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同时合理协调各科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入讲学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和价值观念,将育人和教学相结合,从学科知识到德育教学,从班主任到教师再到学生,一层一层将德育工作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二)沟通机制
  在德育教育中,学生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班主任在德育教育的工作中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一味地德育教学难免会流于形式,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建立交流互动,班主任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也是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并不是十分的成熟,价值观念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进行德育工作的班主任和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的交流态度,通过沟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观念引导和德育培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互动沟通,以德育教育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辅导和开解,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观念。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也可以设置主题的德育研讨,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相应的德育体验感受,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学生和老师进行相应的互动交流沟通,结合实际生活能够让学生立足于生活而对德育教育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德育的本质内涵,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也近一步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   (三)学校+家庭
  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也不能忽略家庭对于学生的理念塑造,学校教育更侧重的是德育教育和講学并重,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也是存在诸多困难,在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观念直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应当切实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交流让老师和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中参与到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中,方便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切实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落实。班主任一方面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教育,另一方面反馈给家长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家长也可以反馈给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落实情况,通过双方交流,家长和班主任都能在生活中完成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教育,教育的主体不单纯地依赖于班主任,而是和家长协同合作,帮助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更好地完成理念的塑造和培养,家庭教育理念培养,学校教育进行德育观念培养,通过两方教育的同步协调,保证德育工作能够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契合,在心理发展环节进行针对性、实效性的全方位育人培养教育。
  (四)以身立德育
  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班主任切实做好以自身立德育的带头作用,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行为约束,德育工作的其中一项就是行为规范,确立相应的行为准则,教师通过对自身的约束来践行德育工作在生活中的实践。将课本化的说教变成日常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惯,确立行为规范和准则,班主任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以身践行德育,建立相应的准则和规范,并且将其落实到学生学习之中,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
  (五)人本思想
  学生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性,不管是学习还是心理发展,心理建设方面都不尽相同,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本着平等、公正的原则对每位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以成绩评定学生,而是公平、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发展,在德育工作中,很多班主任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譬如成绩决定了学生的好坏,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一定要摒弃这种陈旧的观念,德育的本质就是以德育人,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思想价值观念,塑造成熟的思维逻辑。在开展德育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充分发挥人本思想,针对性的对此进行相应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主动和班主任进行分享交流,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六)实践活动
  德育工作不仅要扎根于日常课堂讲学,也要走出课堂进行相应的实践,德育教育不能光凭课本知识就能完成对于学生的行为塑造,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根据知识结合实践活动,发展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理念。任何知识的认知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活动相印证。班主任可以将德育教育从课堂中走到课外,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践行深刻理解德育精神,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带着学生参与社会性的福利活动,比如慰问孤寡老人,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劳动,在实践的活动中体会到德育教育中的传统美德精神,通过实践活动,更能促进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知理解。
  三、 结束语
  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通过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理念塑造和行为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价值观念体系和美好品德,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将德育和教学相互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云.网络信息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2.
  [2]揭雄英.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0):70-71.
  [3]曹学魁.学校德育工作现实问题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9(21):95-96.
  [4]马生洲.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65-66.
  作者简介:付树忠,二级教师,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中学;徐爱红,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0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