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翻转课堂是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實效性。本文在论述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初中数学 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已然来临。初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素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依托于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不仅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还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出现的问题
1.1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首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主要采用“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仅难以将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也难以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难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师生、生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互动还是以师生问答为主,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难以被真正激发。
1.2忽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价反馈
首先,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好书本上的知识点,能够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反馈,更不用说实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方法了。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造成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其次,传统的初中课堂教学氛围较为紧张,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活动很少出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难以调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最后,一部分教师只注重于最终的学习成绩,并将其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教师对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状况,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进而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2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具体策略
2.1充分利用微视频,进行有效的课前学习
首先,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其次,教师可采用微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将课前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浓缩在几分钟的微视频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处于同步状态。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新知讲解型、重难点突破型、温故知新型、习题讲授型等不同类型的微视频,使学生能够快速抓住其中的侧重点。
2.2增强师生互动,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充分的信任中与教师、同伴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等方面的互动交流。此外,教师还可采用游戏、合作、竞赛、设计开放性思考题等多样化互动形式,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该依据课前学习反馈进行课堂活动的合理设计,以有效解决课前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例如,采用小组学习模式,加深学生的参与度。其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合理分组,使每一组都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二是合理创设合作情境和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以整体性和指导性为原则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学生本人、小组成员等都可成为评价主体,可就学生的课前学习、课堂表现、学习成果等进行总结性评价。
2.3适当运用课后环节,帮助学生实现巩固和提升
虽然说翻转课堂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但并没有改变正常的教学流程,因此我们同样要重视课后环节。首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据每一位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的评价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和提升。其次,教师可制作不同类型的微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例如针对高层次学生,应制作有助于数学思维发散的微课;针对低层次学生,应制作有助于基础知识掌握和巩固的微课等。最后,教师可将课后环节与预习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将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完成有效循环,促使学生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
3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初中数学教师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勇于面对新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做好课前、课上、课后的衔接工作,为学生营造轻松、自在的教学氛围,进而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 孙春华.初中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131-132.
[2] 管颖.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5):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6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