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热门话题,更是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素养。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古文蕴藏深厚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能感受文言的强劲生命力。对此,语文教师可从多方面开展语文小古文教学,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审美和语言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古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6-0101-01
  【本文著录格式】陈惠蓉.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探微[J].课外语文,2020,19(16):101,103.
  相关研究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小古文承载丰富的传统文化,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古文教学符合学科特征,深化学生对所学古文知识的理解,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一、基于鉴赏的古文教学策略
  相关研究指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小学语文教师可借助互联网选择和教学内容有着紧密联系的材料并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等生动直观的形式为学生呈现,有效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语文学科附带的无穷魅力。以《枫桥夜泊》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在讲解这首诗词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哀怨的古筝曲,学生在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到诗人面对江中闪烁的渔火和江边隐约的枫叶,心中升起一丝苦愁和寂寥,正是这种思绪才导致诗人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响起厚重凄凉的钟声并飘荡到客船,诗人面对这一切心中更加苦闷。从音乐中感受诗歌传递的氛围,深化理解。再以《望庐山瀑布》一课为例,语文教师为学生播放瀑布视频,雄伟秀丽、水珠四溅、雾气缭绕的庐山瀑布出现在学生眼前,直观理解作者描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景,更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可通过文白比较阅读促使学生感悟古文特有的韵律美。
  所谓比较阅读即将内容或形式相近、相同、相反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阅读赏析,可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别,把握行文特点的同时活跃思维,更能充分认识文章结构。教师在小古文教学运用比较阅读可选择一篇小古文和与其相关且学生较为熟悉的白话小故事,这种文言文与白话的对比能充分彰显古文语言特点。以《龟兔赛跑》一课为例,这篇课文学生十分熟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耳闻。对此教师在古文教学中可将《龟兔竞走》和白话文《龟兔赛跑》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紧抓关键词理解古文中的含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古文学习并不难,只要在学习中善于对比和思考就能发现小古文有着极强的趣味性,因为此类文章意蕴深厚,语言简练且富有情趣,领略古文语言特点的同时激发学习热情。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为学生创设暗示情景;相关研究指出,如果想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那么就需要从情感方面着手。科学合理的情景能让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运用暗示原理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景,由此触发学生内心情感并在熏陶感染中深层次感悟和体验小古文特有的志趣美。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在教学初期先让学生感悟钟子期和伯牙二人之间的情谊,并在诵读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哀悼时写下的短歌“忆昔去年春……不见知音人”中选配相应的音乐,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能切实感受到伯牙和钟子期真挚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正是这种暗示情景教学可以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枯燥繁琐的讲解,帮助学生走进“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基于读写的古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1至6年级学生应学会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内在美,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每一篇课文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需要反复朗读才能品味作者的表达意图,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朗读时能拉近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心灵碰撞和思维火花点燃之时陶冶情操,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从个性化角度内化自身情感,若单纯借助文字则无法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思想感情,因而可借助想象开展教学,将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画面,激发学生朗读积极性,提高朗读效率。
  还是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搭建朗读层次,要求学生清晰且有层次地朗读课文内容,感受古文传递的情感。在读音方面,大部分小学生十分容易读错“弦”字的发音。在停顿方面,教师可让学生从自身体验着手,让其主动说出难度较大的语句,例如“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时再无知音”等,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该从哪里断句,必然会走进如灌输般教学的弊端。读准古文节奏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的前提下,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紧抓“哉”“谓”“兮”等关键词,当学生明确语句含义后自然懂得该从哪里断句以及为何要这样朗读等,较好地培养学生语感。在韵律方面,作为小古文朗读的重难点,需要语文教师适时为学生范读,尤其在处理“哉”和“兮”字时需读出感叹语气,此时课堂瞬间弥漫出古风气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朗读古文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朗读水平。
  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引入创意写作,增强学生表达运用能力;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可基于朗读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动手写作古文的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更在练笔写作中达到迁移运用的效果。以《杨氏之子》一课为例,语文教师给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其中一组扩写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对话和行为动作,一组扩写杨氏子外貌,一组扩写杨氏子对孔君平聪慧灵敏的反驳。小学生写出的文言语句有着较强的灵动性且充满想象力,无论学生在写作中语句表达是否存在瑕疵或设计的故事结尾是否合理、完美,都能感受到小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不仅能提高小古文教学效率,更能有效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基于文化的古文教学策略
  兴趣是学生小古文学习的根本性因素,因而培养学生学习古文兴趣十分重要。但相关研究指出,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对古文学习兴趣较低,多和缺少实际应用古文语境以及脫离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再加上古文中运用的生字和词汇较为生僻,因而总是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解的情况,学生在聆听中觉得单一枯燥,正是这种长期不断的恶性循环导致古文教学陷入被动局面。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开展古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联系学生生活,走进古文文化。由于古文和学生现实生活有着较为久远的距离,与当前生活所运用行文习惯有着极大不同,必然会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对此,教师可借助辩论会、猜读法或体验法等让学生亲近历史人物。以《两小儿辩日》一课为例,朗读课文后可让同桌之间分别扮演古文中的两名儿童,要求体现人物性格,必要时可引入肢体语言展现人物性格。让学生挑选古文中印象深刻的语句能较好地将生活和所学知识相连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拓展材料,探寻文化。当前我国社会十分流行“国学热”,很多家长都为学生选择国学班增强文化底蕴,语文教师也带领学生朗读和背诵经典。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合理讲解中国故事,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时,古文中涉及知音、古琴、泰山、高山流水、江河等文化,上述事物带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学生可在自由拓展中挖掘其中的文化,并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分享,激发学习古文兴趣的同时感受文本外的人文价值。
  总之,古文涵盖着民族文化和语言教育知识,语文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古文特征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多方面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圆圆.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以程翔的《琵琶行》为例[J].考试周刊,2017(67).
  [2]吴丽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古文“1+1”式阅读教学探究[J].语文知识,201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6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