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信息规避行为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认为]Internet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广阔的信息空间,而如何快速而又准确地在广阔的互联网上获取所需信息,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除了信息系统自动过滤信息之外,信息用户必须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认知基础或群体特征对无用或无效信息进行规避,建立起自身的信息选择机制,以达到提高信息活动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在阐述用户信息规避行为含义的基础上,分析用户信息规避行为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息规避 信息过滤 信息行为 用户研究
[分类号]G250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Internet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和个人在Intemet上发布信息、查找信息,越来越多的纸质文献也以电子版的形式出现,这给人们带来了广阔的信息空间。如何快速而又准确地在广阔的互联网上获取所需信息,就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人们可以通过电子公告版、邮件、网页、商业在线服务等途径获得大量的信息,然而可能其中仅有一小部分信息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虽然在快速获取信息这一研究领域上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并有许多搜索引擎投入运行。但是当人们输入一个关键词后,会有成百上千条乃至更多的信息被提供给用户,真正是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却寥寥无几,甚至没有。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庞大而知识匮乏。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就是Kuhlthau所说的信息并不总是能减少不确定性,即拥有更多的信息并不总是减少不确定性,有时候因为信息庞杂,获取信息后反而增加了做决定要付出的努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或网络信息管理者)和用户本身作出相应的反应:对于前者,需要加强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开发出性能更好的过滤系统,对一些违法的、违背公共道德的信息进行第一层次的过滤;而对于后者来说,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条件下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认知基础或群体特征来判断信息是否有用,从面对无用或无效信息进行规避,把所得到的不相关信息减至最小。所以,用户必须要建立起自身信息选择的机制,对那些根本不需要或者是影响信息行为活动效率的信息进行规避,以达到提高信息活动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的目的。为此,对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仅针对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2 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含义
信息规避是用户由于时间、精力、知识背景及个人的兴趣与偏好等原因有意识地对某些信息进行忽视、回避,以达到提高信息活动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目的的一种信息行为。
信息规避与相对较成熟的信息过滤相比有许多类似的功能,信息规避借鉴了信息过滤的思想,又补充了信息过滤主体的空缺,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目前信息过载的状况,使用户最大限度地获取他们所需求的信息,区别表现为:①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主要表现为广大用户自身,而后者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企业、高校相关单位或者是网络管理者等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和监控者、未成年人的家长等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或监控者。②过滤或规避的根据不同。前者是把用户当时的信息需求作为对信息进行规避与否的标准,不同类型的用户或用户群体将会根据自己独特的知识库来进行决策;后者是根据已有的大众都承认的相关标准、通过匹配原则来判断信息是保留还是过滤,绝大部分表现为一种技术。③行为的主动性不同。前者是用户的主动行为,是对已呈现的信息采取忽视或者避免输入的行为,更多地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兴趣来进行信息选择,规避掉不需要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而后者则是事先屏蔽掉一些信息,包括违法、黄色及用户不需要的信息等,在此过程中用户是被动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关于用户信息规避的行为大概始于20世纪40年代,对象涉及到病人、青少年及孕妇等,内容主要集中在阐述信息规避现象和行为的提出与讨论、信息规避的必要性以及特定领域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等方面,其中对癌症病人的研究比较深入。
3.1.1 关于信息规避现象和行为的提出与讨论。一个早期的关于信息的选择性揭示的观点是Hyman和Sheatsley(1947年)提出的,后来他们又专门提出了关于信息规避的行为。和Donald O.Case一样,他们都认为人们信息活动所追求的主要是增加先前的知识、信仰和态度,以及避免去揭示那些内部状态相矛盾的信息,这种选择性(即活动的总趋势)经常造成一些政治运动的失败,比如试图使用媒介去改变大众态度或行为。Donald O.Case还对人们规避信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选择、拒绝或回避信息的潜在原凶,常常和信息负载及太多输入导致的焦虑情绪有关。Zilhnan和Bry-ant(1985年)也观察到人们倾向于想得到更喜欢的娱乐内容。Charles Atkin(1985年)也赞同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娱乐信息的选择(有时候是规避)好像既被感情关注所驱动,也被功利性关注所驱动。
Pifalo V等人指出:信息并不总是像人们经常认为那样可以减轻焦虑。他们关于影响消费者健康信息服务的研究发现,52%的人收到信息后,减少了他们担心健康问题的担忧;然而,10%的医疗信息却增加了他们的焦虑。虽然只有10%,它至少表明接收更多的信息并没有积极的结果。通过Bandura的研究,我们知道个人感觉的焦点是控制自我效能感,如果感到结果取决于外在因素,而寻找信息相对是徒劳的。那么在此情况下,用户规避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理解的。
Patrick Wilson(1995年)指出,规避行为既有效,也合乎完美理性。信息时代的来临,导致人们因大量供应的相关信息而感到有负担,相反很相关的信息却由于缺乏时间而没有用,即是说人们为了当时的任务和面临的情况,必须要规避掉一些相关的信息。在后来的出版物中,Wilson(1996年)。假设了一个场景,当跨学科研究者面临来自大量著作中的许多文献的时候,大量的著作可能被彻底分割开来,有人可能会忽略过去或国外的研究贡献,忽略来自相同学校和思维传统的研究贡献,忽略某种技术工作,或者忽略特殊类型的工作或者忽略由特定方法所做的工作。
著名的社会科学家Charles Perrow在他的论文《关于不使用图书馆》(1989年)中,讨论了信息的避免。Perrow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观念,他要求图书馆隐藏大量文献,目的是避免他因为缺乏时间而变得焦虑。Perrow认为他读的大多数东西都是由其他人的需要来决定的(学生、同事、期刊编辑者),他宁可让雇员或者私人秘书或研究生去图书馆帮他查阅需要的信息,也不愿意走进图书馆,目的是他不想被邻近的资料分心,以此来规避图书馆大量的与其当时的需求无关
的信息。另外,在Charles Perrow的评论中,已预测了一种人们基于成本一利益分析的行为:当收集信息需要太多努力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利用手头上的少量信息去做事,而故意规避掉许多大量的信息(哪怕是很有用的信息)。
3.1.2 关于产生信息规避行为原因的研究
・焦虑。Maslow.A.H指出如果注意到在信息引起心理不适或失调时,人们宁可规避信息,同样,人们会寻求知识以减少焦虑,也可以规避信息减少焦虑。Johnson J.D也指出,焦虑加上感情的自我效能感低可能会激发如拒绝(近似规避)、愤怒、内疚或绝望等反应,即焦虑也是引起信息规避的原因之一。上文中提到的Donald.O.Case在专著中也认为信息规避的原因与太多输入导致的焦虑情绪有关,同样Pifalo v等人的研究也说明了10%的医疗信息增加了消费者的焦虑,所以对特定信息的规避是合理的。
・害怕和厌恶。Nielsen J等在文章中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抑制和规避恐吓信息来应付害怕。Mnris.p等通过对9-14岁孩子进行试验,调查出了孩子们对有关未知动物的厌恶和恐惧信息在大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有关动物的恐惧信念、厌恶感和规避行为。Krohne H w和Hock M通过两阶段的记忆测试调查了认知规避对性别的和来自不同程度有关恐吓、厌恶或含糊不清的记忆信息的正面影响。
・信息负载。上文中提到的Donald O.Case、Ban-dura和Patrick Wilson,以及Charles PelTow的论文和评论中都说明了人们因为信息负载而规避有关或者无关的信息,并且这种规避行为是可以被其他人所理解的。
・与已有知识矛盾。上文中捉到的Donald O.Case讨论了人们倾向于避免去揭示那些内部状态相矛盾的信息,同样,Clark J.K等人研究了信息规避与矛盾的相互影响,也指出矛盾着的人们会避免考虑说服性信息,反过来,矛盾使人们规避讨厌信息可能增加更多的矛盾心理。
・与当前需求无关。上文中讨论了Charles Per-row不愿意进入图书馆的原因(因为怕被邻近的资料分心)以及Wilson(1996年)指出的跨学科研究者往往对文献进行分割、根据需求对某些领域的信息进行规避,这些都说明了人们会因为当时不需要某些信息而对其进行了规避。
3.1.3 对特定对象的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 国外对特定领域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癌症、哮喘患者等病人以及青少年和孕妇等的实证研究上。
・对患者信息规避具体行为的研究。Case D.O.Degner L.F Brashers D.E Neidell M.Lambert S D ,Miles A 等学者在此问题上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包括建立信息规避模式、设计日常时序同归模型以及利用扩展并行处理模型为理论指导进行问卷调查,论证了信息规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明人们很少去寻找信息作为了解癌症的途径,癌症患者可能很不愿意去找资料,即使他们当时的情况需要了解更多的癌症信息,他们会避免信息来维持不确定性甚至寻求让不确定性增加的信息,在这两种情况下,规避信息或增加不确定性可能会增加病人的舒适度。此外,研究发现,癌症患者更倾向于规避癌症的信息。
・对青少年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Afifi W A等曾经对102对父母和青少年(离异家庭和非离异家庭基本相等)进行了调查,来研究青少年在与父母交淡中关于父母关系的规避行为,更好地理解了离异与非离异家庭关于父母关系和青少年行为之间的关系。
・对孕妇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Mekenzie的研究是探讨孕妇在她们可能需要做出艰难抉择(如堕胎)的时候,宁愿不知道孩子的性别或孩子是否可能有很大的危险,他们拒绝请求或接受这样的信息。
・对跨学科研究人员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上文中提到的Wilson(1996年)在假设场景中对跨学科研究人员的信息规避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当跨学科研究者面临太多文献的时候,大量的资料可能被按照学科等标准进行分割,不同的研究人员会规避不同的信息模块。
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在国内,尽管学者们都注意到了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尽管用户自身也时时都在规避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还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要晚很多,最早提到信息规避思想的是张晓琳在文章中对于“非用户”的思考,他指出有权限的用户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情报机构提供服务困难、情报服务与用户群的主要需求不吻合等)而对特定情报服务进行规避(不使用),就导致了“非用户”的存在。之后,陈京莲从传播学的角度更加具体地对受众信息的选择和规避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受众信息选择和吸收的公式:T0 +I→AT0 +E
其中T0 表示受众的思维方式的价值判断准则,是受众不断接受的信息,AT0 是将I同化到T0 的结果,E是被受众排除或规避的信息,这说明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排除和规避信息行为。
在具体领域信息规避的问题上,齐维轩和史学芳分别对情报专项服务中失效专利的雷区规避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干扰信息的规避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用户应该规避那些具有自然或人为雷区的失效专利信息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干扰信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后果、为社会生产效益并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及提高信息传递率、培养学生从复合信息中分辨出有效信息的日的。
在心理学方面,于文莲把用户的心理认知纳入了用户解决信息负载问题的研究,指出了信息过滤系统对于用户需求的表达以及信息的匹配和推送都是基于词语的外在形式而非它们所表达的概念,所以常常推送给用户无关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过载,基于信息过滤的这一缺点,提出了用户必须规避掉一定的信息,来减轻认知负担,以缓解信息负载的压力。
4 信息规避行为以往研究总结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前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
・国外关于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学者专家的重视,研究者们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进展,但研究对象却主要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用户,并且研究比较零散,大多都是对特定用户群生活中规避行为的阐述,而很少见到对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系统研究。
・国内研究成果明显少于国外,国外的研究除了对信息规避行为的现象进行揭示之外,还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特点领域和特定对象进行r阐述,目前国内研究者们只是注意到了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对于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未来研究,建议从两个方面进行:①由于当前对信息规避的研究还是处往探讨阶段,因而有必要对信息规避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作出清楚的界定;分析信息规避在信息交流活动中的特点与作用机制,从而为研究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奠定理论基础。②应该对特定领域的信息规避行为(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规避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剖析特定用户群信息规避行为的特点与规律,探索信息管理与服务的相应对策,并有效引导用户适时规避一定的信息,以提高其信息活动的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