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麦的产量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本文就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与实践展开探讨,列举了几种小麦创新思路及发展现状,并且论述了实际小麦育种中育种材料选择、市场经济形势、与传统育种方式的契合、小麦育种的实际需要等方面,希望小麦育种更加具有科学性及创新性。
  关键词:小麦育种;发展方向;基因序列
  中国小麦产量及消费总数的全球占比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并且由于单产水平的提高,中国粮食总产量逐年提高。但是随着气候土地的变化,小麦在中国的可种植面积正逐年变化,为此,创新小麦育种方向,使小麦育种在中国不同区域土地上充分发挥优势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
  (一)多抗型小麦育种
  在进行多抗型小麦育种的杂交前,要选择对光线、温差、肥料等外部条件反应迟缓的对象作为亲本,这类品种通常具有能抵御恶劣气候、不易弯折、适宜推广、在当地出产率高等外部特征,选择这样的亲本进行杂交有利于减少杂交次数,提高实验效率。例如:由京411及晋麦62号杂交而来的晋麦86号小麦,就是以已经大范围推广的京411杂交而来,现在晋麦86号已凭借比京411更具优势的特点在进行区域性种植。在选择好亲本杂交后,要再对性状不理想的小麦进行多次排查,从出产率、外观、抵御病虫害能力等方面进行筛选,通过多次杂交,来达到足以大范围推广的程度。
  (二)超高产型小麦育种
  研究学者对小麦高产方面的科学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具有增产潜能的品种要进行细心改良。选种方法通常是选取具有容易分芽、劣质芽少、种穗饱满并且芽间和谐共生等特点的种群为样本,并且,研究者还要注意多种基因库品种的融合,例如:春性及冬性谱系的种群进行基因序列的交流,可以保证抗原的多样化,保证小麦适应性的提高。高产型小麦的创新需要对样本的遗传基础进行不断探索,例如:通过轮回选择方式得到的轮选987小麦品种,就是高产小麦的典型代表,其适应能力优于普通品种,在北部种植区及黄淮种植区都有不错的推广。
  (三)节水型小麦育种
  小麦的种植通常集中于黄淮区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以北部冬麦区的小麦种植为主,但是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对节水型小麦育种的研究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创新项目。在小麦育种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水资源短缺的种植区域,在成熟的样品中筛选生长条件良好的小麦作为研究对象,以这些样本为基础,扩大种植,择优培育,不断完善基础性状,稳定基因序列,完成抗旱型小麦的种植培育。
  (四)饲用型小麦育种
  饲用型小麦育种方向的概念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提出的,饲用型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形成了小麦育种的跨领域合作,与畜牧业互通,起到了互利共赢的目的。饲用型小麦育种可以分为籽粒、茎秆、麦草饲料等方面的育种研究,针对小麦每一部分的特性,充分发挥种植利用率特性,极大地提高了整体种植成果的利用率,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型小麦育种方向的实践探索
  (一)小麦育种材料的完善
  在实际育种的过程中,小麦育种的材料选择是研究顺利开展的基础,但是现阶段小麦育种中通常面对着材料选择面不宽、培育品种单一等问题,所以,充实育种材料选择是小麦育种实践方向的重要部分。为培育出抗性良好的优质小麦后代种群,并且使小麦基因库得到擴充,使小麦后代有效抵御条锈病等危机的侵袭,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引进更新抗原,完善种群系统,形成高抗性后代育种材料。因此,只有着眼于现代和将来,不断创新完善育种材料,才能形成小麦的高抗性品种。
  (二)结合社会市场经济形式开展小麦育种
  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在实践中需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生产等实际情况密切贴合,但中国小麦培育过度关注产量,而对籽粒的改进不足,导致在市场中小麦品质不理想,无法在市场环境中大范围推广。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同时对生产及品质进行关注,提升小麦中面筋及蛋白质的含量,适应市场实际需求,满足传统面试的制作条件。要想使小麦从生产到经营形成一个良性利益链条,商品性是小麦生产在社会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必要条件,所以适应市场需求,推动小麦商品经济发展是小麦育种创新的重要方向。
  (三)吸收传统育种经验创新小麦育种
  小麦育种的性状创新改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研人员一是需要重组分散的目标性状,二是需要对具备加强性状的个体不断累加。在此复杂的过程中,要想达到目标性状的成功表达,需要对分子、基因等育种技术进一步完善,达到有效的转育。传统育种技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基因序列,并且使这些育种基因成功进行了重组与转移,这些经验在新型小麦育种的创新方向上不可或缺。因此,在实践中对小麦育种采用回交转育、穿梭育种等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育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创新方向。
  (四)参考实际情况确定小麦育种方向
  小麦的育种方向需要与实际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的损失。例如:顶芒及无芒品种曾经是河南省种植区域的使用品种,之所以使用顶芒及无芒品种是因为这一品种适合当时的生产条件,符合那个年代区域种植特性,因为没有麦芒,对牲畜的食用,农民的作业都有好处,但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广泛普及,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变革,有芒品种以其不易受鸟害等特点,更加适应实际生产及生活需要,逐渐得到大面积推广。因此,在实际小麦育种中,对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考量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需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就不同的土地及气候等条件开展复杂的科研研究,以确保小麦基因库的扩充并形成完整的种源序列,来达到足以扩大推广的程度,因此需要科研人员不懈努力,为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等.我国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与实践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9,47(01):139-142.
  [2]蔡岳.小麦节水育种方法的探究[J].南方农业,2018,12(24):180-1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8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