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个体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基于CSS(2017)的7378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从个体基本情况、个体公平感、个人信任感、个人安全感、个人满意感5个变量分析了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的满意度。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参加养老保险情况、家庭人口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呈正向显著;教育年限、政治面貌、主观社会阶层、婚姻状况、户口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呈负向显著;个人的满意感、信任感、公平感都在低水平正向显著影响对养老保险的满意度。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序O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 F84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1-0018-03
  1 引言
  据统计,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0亿人,占总人口的10.46%,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00万人,占总人口的6.96%[1]。2000年是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趋势的一个转折点,中国由此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基于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龄化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是未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与挑战。
  近年来,学者们对养老保险满意度进行了不少的研究。胡扬名等基于31个省市的调查,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地貌特征以及参保情况4个方面对养老保险满意度进行了回归分析[2]。吴玉峰从信任视角和社会资本视角分别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行了调查研究[3-4]。卢小君等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政策因素、社会因素4个方面对养老保障满意度进行了研究[5]。综上所述,就目前关于养老保险满意度的调查而言,绝大部分的调查研究都是将个体状况作为一个整体的控制变量进行处理,而很少对参保主体的主观感知进行深入分析。为此,本文基于原有理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角度放于参保主体即城乡居民的微观视角上,通过对城乡居民的个体状况、个体安全感、个体满意感、个体信任感、个体公正感5个维度来衡量个体基本状况以及个体主观感知对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
  2 模型构建及变量设置
  2.1 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2017年中國社会综合调查(CSS)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以养老保险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研究,该变量是有序的连续型变量,适宜运用有序O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结果估计。
  2.2 变量设置 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前文的文献综述,将变量分为因变量、个体基本状况变量、个体公平感、信任感、安全感、满意感4个主观感知角度变量进行研究。各变量的赋值和描述性统计详见表1。
  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Stata15.0软件对养老保险满意度的个体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是仅分析个人基本状况对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2是个人基本情况及个人主观感知(个人满意感、信任感,安全感、公平感)的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3是仅针对农村居民(农村户口)群体的个人基本情况及个人主观感知的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4是城镇居民(城镇户口)群体的个人基本情况及个人主观感知的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
  3.1 模型1 单独放入个人基本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年龄、参加养老保险情况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正向显著;教育年限、政治面貌、主观社会阶层和婚姻状况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负向显著;户口因素在10%的水平上负向显著,家庭人口因素在10%的水平上正向显著。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性别为男的居民群体、年龄更高的居民群体以及有参加了养老保险的群体对当前的养老保险的满意程度更高。而教育年限高的居民群体、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居民群体、主观认为自己社会阶层低的群体以及有配偶的群体对养老保险要求更高,因此对于养老保险满意度更低。通过这个结论,不难发现,对于个体而言,社会资本拥有程度更高的群体(在本调查中体现为教育程度高、有政治身份以及婚姻状况良好)往往对养老保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社会资本拥有程度高的群体往往对于养老保险现状的满意程度不高。
  3.2 模型2 在加入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个人主观感知的所有变量后,可以发现主观感知对养老保险的满意程度仍保持低水平的正向显著。但是在4个模型当中,相较于个人满意感、信任感以及公平感而言,往往安全感在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社会体制下往往更容易被群众所忽视,因此安全感都呈现不显著的结果。并且主观感知因素影响了个人基本情况的显著效果,通过模型2中,性别因素在主观感知的影响下,从1%的正向显著效果降低到了10%的正向显著效果;政治面貌和主观社会阶层因素在主观感知的影响下,从1%的正向显著效果降低为不显著,说明了个体的主观感知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往往大于个体客观的基本状况,这也说明了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满意程度往往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基本情况,同时也受到了个体本身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3.3 模型3和模型4 模型3是仅针对农村居民(农村户口)群体的个人基本情况及个人主观感知,而模型4是城镇居民(城镇户口)群体的个人基本情况及个人主观感知(个人满意感、信任感,安全感、公平感)的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在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分析结果当中,个人主观感知依然呈现对养老保险满意度在低水平上正向显著,在农村与城镇上没有太大区别,而在个人基本情况上,教育年限在城乡上有明显区别,在农村教育年限越高,对养老保险满意度越低,在城市则不显著。可知在农村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人,对于社会保障的要求和期望值越大,但由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相应的补贴水平等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期望与现实产生落差,导致对养老保险满意度较低。而城市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更完善、服务水平更高,从而教育年限这一因素在城市没有起到显著影响。农村居民在婚姻状况因素中,对养老保险满意度中呈负向显著,由于农村较城市工资水平较低,在有配偶的情况下,生活负担更重,对于养老保险要求更高,对目前养老保险状况更不满意。   4 对策建议
  4.1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对于低年龄层次群体,由于缴费期限长、对养老方面的服务需求不高,还不是很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不同居民群体之间需求的差异,制定专门的策略来提高他们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满意度;对于还未参保的人群,积极宣传号召参与养老保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程度。同时,还应努力提高整体福利水平,保障居民养老权益。
  4.2 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化进程,通过立法實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实施,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政府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缴费档次、设置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发挥好该制度的基本保障功能,更好满足居民的养老保险需求,提高满意度。
  4.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制度 个人主观感知是影响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加强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居民通过更加全面的了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该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胡扬名,刘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31个省市的调查[J].社会福利(理论版),2020(02):40-47.
  [3]吴玉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和忠诚度实证研究——基于信任的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2015(05):16-26.
  [4]吴玉锋,雷晓康,周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和忠诚度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1):27-33,41.
  [5]卢小君,魏代双.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SS(2015)数据分析[J].调研世界,2019(03):55-59.
  [6]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C]//Richardson John G.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1986:241-258.
  (责编:张宏民)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0389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学渊(1998—),男,福建泉州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20-04-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9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