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文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开始了都市与文学的结合,但是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覺派的小说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都市叙事。而经受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们,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文章从消费文化和社会交往(男女关系)方面来研究新感觉派小说里表现的都市文化。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文学;都市文化
  一、文学、都市与都市文化
  在现代,中国文学与城市的碰撞是在“五四”时期,而当时所谓的城市文学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而都市更是由于城市的规模、人口、经济的不断扩大与发展才形成的。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是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最先发生较大改变的地区之一。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是上海挤进大都市行列的直接推动力,而在生产方式变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一种文化系统,也就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在大部分反映近现代上海的文学作品中,上海是一个光怪陆离的都市,一方面存在着摩天大楼,另一面却又有很多鸦片馆和娱乐场所,有颓废气息的存在。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争的影响有所改变,但是仍然有一种优雅的慵懒、神秘感,浪漫而又奢华。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们是最先感觉到这样一种都市文化氛围的,他们善于利用各种小说创作的技巧来表现出他们直观感受到的都市景象,通过对病态生活进行描写以及心理的刻画,对人物进行精神分析,小说中人物当时的心理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表现出来,造就了一种文化行为。
  二、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文化表现
  新感觉派小说家声称不愿再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要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去,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由此新感觉派小说家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代表,同时他们也在创造着都市文化,在他们笔下呈现出的是不一样的上海,刻画出当时在上海生活着的人们的内心,从而表现出当时上海的另一番文化景象。
  新感觉派小说与都市文化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小说生活化、市民化的特征很鲜明,而他们建构的上海是声色迷离、充满颓废气息的一种审美意象,而在这景象之下的都市人的心理病态与焦灼失落都被显露无疑。同时,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又表现出一种对这种文化的既逃离又复归、既批判又沉醉的情绪。但是当时上海发达的经济对都市文化造成了很大影响,使上海出现了一批社会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以消费为目的,必然会有消费文化的形成,从而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结构。人们开始出入这些消费场所,并以此标榜身份。同时在这样一些公共空间里,会产生新的社会交往结构。法国结构主义思潮的代表罗兰·巴特说过,“城市是一种话语,一种真正的交际语言”, 即“城市空间作为一种话语模式,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主体进行交流,并影响或造就社会主体本身的心理格式”,正是都市空间的文化功能体现。
  (一)消费文化的体现
  “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与离奇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不是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是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
  在新感觉派的小说中,大都伴随着一些特定的场景,咖啡馆、大饭店、舞厅等等,这些在读者看来都是十分新鲜的活动场所,也体现了当时上海大都市人们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与空间,更是由于外来资本化和商品化思想的引进,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口岸受到影响。并且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些描写无疑都写出了都市的核心内涵。上海所提供的这些休闲娱乐场所有着一定的异国情调,而大众文化已经沉溺于商品化中,营造出一种消费文化的特殊意义,生存在商品经济挤压和世俗享乐中的有些作家会随波逐流。这些都证明了消费行为的存在。从广义角度来说,消费文化是人们所创造的各类消费相关因素的综合,文化中一些影响消费行为的部分,或文化在消费领域中的具体存在形式,都可以被称为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不仅是小说中人物日常生活突出的文化表征,而且通过这些表征也可以看出市场与资本之手对当时文化进行的重铸与改造。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同时也是最早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他的小说里描写了大量的在资本化和商业化影响下出现的消费场所,有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这些小说主人公们追求的是一种享受消费带来的快感。
  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写道:“厚玻璃的旋转门:停着的时候,像荷兰的风车;动着的时候,像水晶柱子。五点到六点,全上海几十万辆的汽车从东部往西部冲锋。可是办公处的旋转门像了风车,饭店的旋转门便像了水晶柱子。人在街头站住了,交通灯的红光潮在身上泛滥着,汽车从鼻子前擦过去。水晶柱子似的旋转门一停,人马上就鱼似地游进去。”这一段的描写可谓真切地写出了人们的一种消费心理,国家战事紧迫,他们却迫不及待地要去饭店跳舞,可见在资本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挡不住消费的诱惑,急切地要去享受这种消费带来的愉悦感。
  (二)社会交往文化(男女之间)
  新感觉派小说家们以都市人的身份全面地观察、解读着都市的一切新鲜事物,到最后他们自己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其中新型的两性交往关系等都体现着都市人的交往灵魂与目的。在作者笔下的摩登女形象是一种西方物质化的标志——夸张的穿着、交往中的主动等,都是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截然不同的,她们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走向了社会,不再受到束缚。在新感觉派小说中呈现出了一种颠覆传统的交往关系——女性逐渐成为两性交往关系的引导体而不是客体。新感觉派作家构建的新型男女关系打破了注视与被注视、暗恋与被暗恋、婚姻包办的传统男女关系模式。很多新感觉派小说中摩登女郎(女性)经常很主动并对男性进行很大程度的影响,以主体的姿态出现。而且,小说经常依照女性的行动和心情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其计划大多以失败告终。从男性角度来看,小说中的叙事大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他们并没有对摩登女郎的混乱行为进行道德谴责,反而沉迷其中。也正是这些摩登女郎的形象,转换着看与被看的传统角色。
  在刘呐鸥的小说中,男主人公很大一部分都具有忧郁、孱弱的气质,在面对这样一种女性的主导攻势下更是处于弱势地位。在《游戏》这篇小说里,这位摩登女郎把爱和贞操都给了自己爱的人,但是当男主人公与她论及婚姻时,却要跟男主“愉快地分别”,去嫁给一个能为她买得起六气缸“飞扑”的富商。所有的一切只要是她想要的,她就会主动争取,主动引导这一切,而男性只是她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中的H和T因为没有能体会女主人公“未曾跟一个Gentlemen一块待过三个钟头以上”的恋爱方式,反而被其嗔怪,遭到无情的淘汰,被这些所谓的现代女性的游戏法则甩到后面。
  穆时英的小说《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中,男性迷恋摩登女郎,面对她们的诱惑,男主人公徒劳地建构着防御机制,比如用吸烟来抵御摩登女郎,自己去培养一种“女性嫌恶症”等,但是往往都是失败的。女主人公蓉子把男性当作玩具一样,高兴的时候把男性当成“朱古力含着”,不高兴的时候就是“糖渣”,无聊的时候更是她消闲解闷的对象。男主人公明明知道蓉子把他当作感情的消遣品,但还是陷进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旋涡里。
  参考文献:
  [1]郑崇选.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林文.现代旋流中的都市书写:“新感觉派”文化意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3]李亚群.都市的完美诱惑:都市消费神话[J].南昌高专学报,2007(2).
  [4]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2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