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略论元小说中的张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元小说是具有典型后现代色彩的文学作品,而博尔赫斯则是这类小说创作的先驱。文章将以“新批评”中张力说的观点解析博尔赫斯的两篇元小说,分析张力在其中的存在情况。
  关键词:元小说 张力 博尔赫斯
  1970年,威廉·加斯在其论文集《小说与生活中的人物》(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 Life)中首先提出了“元小说”的概念。加斯指出:“真正的元小说并不是那些仅仅在作品中探讨作品本身的小说,那是平庸的、令人厌烦的,元小说应该是像博尔赫斯、巴思、弗莱恩·奥布赖恩等人的一些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小说的形式可以作为进一步的形式素材。”①自加斯首创元小说这个名词之后,文学界和理论界便一直为它含义的界定争论不休。概括而言,元小说可以指那些自我指涉意识强烈、反思世界现实与文学虚构关系、善于利用文本本身作为自身创作素材及对象的小说作品。元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它起源的时间则要更早,上文中威廉·加斯提到的博尔赫斯即是一位元小说创作的先驱。博尔赫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典型元小说性质的短篇,如《接近阿尔莫塔辛》(1935)、《(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1939)、《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地乌斯》(1940)、《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1941)、《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等。在这些作品中,博尔赫斯将关注的目光由现实世界移到了文学作品本身,令人耳目一新。有趣的是,与博尔赫斯同样生于1899年的美国诗人艾伦·退特也在20世纪三十年代晚期提出了新批评中至关重要的“张力说”。退特在《论诗的张力》 ( 1937)-文中将逻辑术语外延( 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形成了一个新词——张力(tension)。在这里退特所言的张力更多是指一首诗内涵与外延的和谐。②之后这个词被新批评派发展引申,可以用来指代文学作品内部各种矛盾因素的对立统一。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哲学、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里的“语言学转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关切文学创作本身的元小说和将注意力重新投向文本的张力说应运而生,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时代背景。故笔者认为,将张力说作为解读元小说魅力的一把钥匙,应当是合适的。本文将选取博尔赫斯的两篇元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和《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地乌斯》,分析张力在其中的存在情况。
  一、文本矛盾造成的不确定性
  “矛盾”是张力说重要的关键词。当对立的元素存在于同一个文本中,它们之间必然会产生对抗和落差,张力便是这种对抗与落差所引发的特殊审美效果。而在善于利用已有或虚构文本进行再创作的元小说中,作品的张力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文本间的相互矛盾上。以《小径分岔的花园》为例,这篇小说中共出现了五个文本,分别是《小径分岔的花园》小说本身、利德尔·哈特的《欧洲战争史》、余准的证言、博尔赫斯假托的编者注,以及彭冣的《花园》手稿。这五个文本都围绕着同一事件展开,即“一战”中英军对塞尔一蒙托邦防线推迟进攻的真正原因。小说在一开始首先引用《欧洲战争史》,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大致经过。与此同时,小说立刻引入第二個文本进行对前一个文本的证伪,即用余准的证言否定了利德尔-哈特的说法。紧接着,博尔赫斯假托的编者注作为第三个文本出现,对余准证言的部分内容发出质疑。余准在证言中提到了其曾祖彭冣的小说《花园》的手稿,在证明手稿真实性的同时,又点出了它的虚构性。但这份虚构的手稿代表了某种程度的真实——彭冣手稿中的世界和博尔赫斯笔下《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世界是同构的,否则便无法解释小说中出现的诸多巧合与相似。在小说的结尾,余准的证言再一次否认了《欧洲战争史》中关于进攻延期的说法。博尔赫斯为文本设置了重重矛盾,在这一系列不断地证明和证伪中,读者不由得混淆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在博尔赫斯的另一篇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地乌斯》中,文本间类似的矛盾也同样存在。这些文本被分置在小说的三个板块,各自阐释着博氏笔下虚实互渗的玄妙世界。小说的第一部分讲述了“我”对乌克巴尔这个国家的探寻。“我”就乌克巴尔的存在与否与朋友产生了争论,两人为此进行了一番调查。其中可以证明乌克巴尔存在的文献有朋友那套降价处理的《英美百科全书》《名为乌克巴尔的地方的历史》和《小亚细亚乌克巴尔地区简明介绍》。与此同时,普通版本的《英美百科全书》、尤斯图斯-佩尔特斯的《世界地图集》和里特的《地理学》,甚至朋友那套《英美百科全书》的总目录中也没有乌克巴尔存在的证据,最后事情不了了之。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博尔赫斯详细叙述了有关特隆的一些情况,并引用罗素《思维分析》和叔本华《附录与补遗》证明了其中的部分内容。特隆是乌克巴尔文学中假想的地区,关于它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特隆第一百科全书》第十一卷。特隆的真实即代表了乌克巴尔的真实,但博尔赫斯随即提出了特隆是集体创作的观点。在后记中,无论是《幻想文学精选》、贡纳尔·厄菲的信以及《奥比斯·特蒂乌斯》都点明了乌克巴尔与特隆的虚构性。小说以幻想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入侵,虚构终将取代真实作为结尾,完成了对于自身的否定。至此可以看出,在博尔赫斯创作的元小说中,关于文本的种种疑问终将悬置,读者所得到的仅是一种不确定性。
  二、理论与实际的背反
  元小说张力的另一个来源是文学理论与创作实际的背反。在以自我指涉和自我反思为特点的元小说中,涉及文学理论的内容比比皆是。小说文本同理论呼应契合者故而有之,同时也有不少文本存在着和理论背反的现象。正是这种背反促成了理论与实践间的对话,也导致了作品张力的产生。
  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涉及文学理论的部分共有三处:如何写出一部无限的书、创作谜语的方法以及对小说形式创新的质疑。
  关于第一个问题,博尔赫斯认为无限之书就是指书中的时间不断分岔,独立并存,形成一种网状结构。但是,在小说中依照这种理论所创作的《花园》手稿却是不完整的,并且永远也无法完成,理论的可行与人力的有限形成了一种背反,凸显出理论的局限性。   就第二个问题,博尔赫斯指出,谜语的通则是谜底的字不可以出现在谜面中。但文中唯一的谜语是余准对柏林的上司所进行的暗示,其谜底的城市名和谜面的人名都叫艾伯特,恰恰违反了前文提出的准则。实践对理论的反动又形成了一种背反,表达了实际创作中所采取的灵活与通变。
  对小说形式创新的质疑更像是博尔赫斯的自嘲,他借文中人物之口说出:“我不信您显赫的祖先会徒劳无益地玩弄不同的写法。我认为他不可能把十三年光阴用于无休无止的修辞实验。在您的国家,小说是次要的文學体裁;那时候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事实上,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前驱,博尔赫斯创作的关注点有相当一部分回归于文本,即对写作与修辞手法,或者说对文本本身的不断创新。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博尔赫斯用自己的作品及影响完成了对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反驳。借用略萨的话来说“我们这些用西班牙语从事写作的人们欠博尔赫斯的债是巨大的”③,这也是一种背反。
  理论与实际的背反同样存在于《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地乌斯》中。博尔赫斯说过:“编写篇幅浩繁的书籍是吃力不讨好的谵妄……比较好的做法是伪托一些早已有之的书,搞一个缩写和评论……最合理、最无能、最偷懒的做法是写假象书的注释。”④《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地乌斯》将这种观念体现到了极致。博尔赫斯假托几部虚构的文本创作了这篇小说,而在小说中,这些虚构的文本同样是对更早的虚构文本的补充与演绎——人们首先杜撰了乌克巴尔这个不存在的国家,进而创造出乌克巴尔文学中的假想星球特隆,最后真实沦为虚构的注脚,世界终将成为特隆。这种递进式的写法充分阐释了博尔赫斯的理论,也展现出这种创作方式的魅力。但博尔赫斯在小说的最后完成了反转,文中提到,尽管世界将变为特隆,但“我”并不在意,而要继续致力于修订翻译《瓮葬》的未定稿。新的理论与文学形式层层扩张,甚至征服世界,却难以彻底取代已有的文学形式。小说利用这种急转直下的收束构建起巨大的张力,显示出新理论与旧形式的对抗与消长。
  三、结语
  从上文对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及《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地乌斯》的分析,可以看出元小说中张力存在的一些情况。概括而言,元小说中的张力多体现在文本与文本之间、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之间、文学批评与文本的实际效果之间、文学外部世界与文学内部世界之间。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种,元小说接过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旗帜,同时又有戏仿、拼贴、自我暴露等新特点。这些充满矛盾和对抗的因素使得张力成为元小说的天然属性,利用好张力说这个工具,将有助于对元小说进行欣赏与解读。
  ①万晓艳:《元小说理论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论文。
  ②[美]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姚奔译,周六公校,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109页。
  ③[秘鲁一西班牙]巴尔加斯·略萨:《博尔赫斯的虚构》, 赵德明译,《世界文学》1997年第6期,第149页。
  ④[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作者:闫然,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6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