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而不同”思想对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外在环境和内在底蕴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鉴于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每个高校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解读了“和而不同”思想对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为高校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和谐;“和而不同”;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
  一、“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
  “和而不同”思想出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同他周围的人都可以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任何事物都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从来不人云亦云,不苟同于他人;但小人则缺乏自身对事物独立的思考,只求表面上和别人保持一致,但心中却不抱有友好和谐的态度,因而忽略了原则,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产生。
  “和而不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泱泱华夏一直以来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春秋时期的管仲与鲍叔牙,尽管效忠于立场相异的君主,但仍然惺惺相惜,后世誉之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而纯粹的友谊。管鲍之交就是“和而不同”最好的印证和说明。
  “和”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概念,其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关于“和”,自古以来说法众多。《说文》中释其意为:“和,相应也。”其本义为声音相应。《广雅· 释诂三》解释为:“和,谐也。”即和谐融洽之意。所谓“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便是和的境界。《广韵·戈韵》又有:“和,不坚不柔也。”强调适中,恰到好处。《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当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泄出来时,属于中的程度;当情绪适当地释放出来,就是和的境界。
  早在西周时期,史伯就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这是最早关于“和”与“同”的概念,同时他还对“和”与“同”加以区别:“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禆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指相异的事物在矛盾中运动发展,最终达到“和”的境界,其结果是年丰物富;反之,“以同禆同”,相同的事物无差别地不断叠加,最终失去了蓬勃向上的动力,只能走向衰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自古以来,和同之辩体现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暗含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辅相成的哲学道理。
  例如一个交响乐团有多种乐器,每个乐器都有不同的发声特点,演奏时,只要大家遵循同一个主旋律,乐器之间相互配合,在该出现的节奏中出现,即使乐器再多,也不会混乱不堪,反而能呈现出音色和鸣的美感。在主旋律的控制下,每个音色都保持自己鲜明的特点,如大提琴的浑厚丰满,小提琴的明亮细腻,钢琴的坚实刚脆,萨克斯的柔情悠扬……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状态。
  二、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外在环境和内在底蕴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当今我国高校外部环境创设方面基本可圈可点,而相对比较薄弱的是内在文化底蕴的营造。众所周知,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鉴于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每个高校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和諧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调研显示,不少大学生认为和自己关系好的朋友还是曾经的中学同学,而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同学之间往往难以相处,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善,势必影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所谓“大学是个小社会”。的确,大学是个人由校园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大学生活中,学生逐步体会到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差异与融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人际交往的目的性增强,人际关系也更加复杂。二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里,交际面窄,舍友关系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关系,而在寝室几平米的空间里,住着背景、习惯、性格、爱好、审美、三观各不相同的人,难免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产生 “小团体”或孤立等不良现象。三是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普遍较弱,在面对冲突时,往往因处理方式不当造成误会,忽略对方的感受,致使隔阂越来越大。
  虽然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人际关系也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校园的风气和面貌。在校园里,无论是师生之礼还是同窗之谊,都需要用心经营,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共享和谐校园文化带来的精神助力。师生互敬、团结奋进的校园氛围不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洗涤与熏陶,更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反之,如果校园氛围冷漠、不和谐,不仅影响学习,甚至还会人心惶惶,使学生失去前进的方向。
  三、“和而不同”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建设的启示
  首先,“和而不同”有助于习得日常交往的礼仪。古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这里并非只说明“和”的重要性,还表明如何营造“和”——要有“礼”。我国古代的“礼”泛指国家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儒家文化进一步将“礼”诠释为既是帮助个体修身的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也是稳定社会、协调人际的仪节形式,还是国家维持统治的政治制度。时至今日,礼既指仪式、礼节,也指道德规范。与人交往要“有礼”,否则便会失去构建和谐关系的可能。坚持“和而不同”是保证交往有礼的重要基础,因为人与人各有差异,矛盾也无处不在,如果不能求同存异,势必无法继续交往下去。因此,“和而不同”其实意味着交往双方对彼此的基本尊重。
  其次,“和而不同”有助于达到心理状态的和谐。大学生想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做一个节制的人。自控力越强的人,做事的成功率越高,与此同时,人际吸引力越强。要摆正心态,做一个包容豁达的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真诚待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注意心态的调节和品质的培养。在大学里,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寻找三观、爱好与自己完全一致的人来做朋友,不必一味地强求别人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保持一致。试想白水无论如何也煮不成汤,只有加入丰富的佐料,才能成就一碗玉液琼浆。
  再次,“和而不同”有助于我们养成待人接物的开放思维。大学是塑造灵魂,培养“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场所。其中蕴含思维的碰撞和人际的交汇。大学生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时不时会发现身边的同学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隐藏技能”,这只是我们对他人的认识不够全面而造成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多观察,去发现他人之所长,学习别人的优点,填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
  最后,“和而不同”有助于我们做到处事原则上的适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利益的冲突与竞争,如果是自己的正当利益该争则争,但要公平竞争,绝不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明白推己及人的道理,适度地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与人交流时,要学习沟通的技巧,把握说话的分寸,分清谈话的场合,注意别人的禁忌,不要去揭别人的伤疤,以免对他人造成伤害。另外,要学会适当地赞美他人,不必刻意逢迎,真诚的称赞往往会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只有每一位大学生积极完善自我,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大学带来的能量,真正体会到大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从构建和谐的高校人际关系开始,“人和”比任何外在环境更能给人带来如沐春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曹欣.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2]刘晨华.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启示[D].河南工业大学,2012.
  [3]李勇.大学寝室人际结构及其与人际和谐关系调查研究[J].现代交际,2015(11).
  作者单位: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2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