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哈尔滨市粮食安全现状及新型农业发展方向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哈尔滨市是东北农业基地的重要分支,也是东北农业生产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政策法规、科技计划以及依托农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折射出整个东北农业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基于此,分析哈尔滨市农业现状,着重强调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具体制度与不足,并预测相应的优化方向与发展趋势,从而建立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确保粮食生产和监管等方面的安全。
  关键词 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粮食监管安全;农产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中图分类号:F32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2.052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随着“三农”政策的推行与落实,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工作愈发受到重视,特别是在中国四大粮仓之一的东北地区,建立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确保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了该地区现阶段全力发展的主要目标。在2018年“三农”网络舆情热点展望中,确保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了农产品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而建立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则是基于农村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现代化农村设想,特别是对于我国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方面,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必然决定了农业农村改革的方向与趋势。因此,在以哈尔滨市为代表的东北粮仓中,“三农”工作的落实完全依赖于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两方面,这既代表了哈尔滨市农业调整的方向,也折射出整个东北地区对于粮食安全管理的决心。
  1 哈尔滨市2019年粮食安全管理工作概述
  1.1 政策法规的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
  在哈尔滨市的2019年年度计划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是粮食安全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建立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的第一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的部门与企业众多,其中,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是主要严打对象。哈尔滨市完全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将《农药管理条例》作为主要依据,针对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治理限用高毒农药违规使用和禁用农药隐性添加等问题,规范农村农药使用行为,务必根除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力求将主要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1]。发展优质高产农业的第一步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哈尔滨市在2019年工作中,全力将生产经营主体和禁限用规定、高毒農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等制度落实到基层,并严打假冒伪劣产品,从宏观角度为建立新型农业生产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与有力的法律监管[2]。
  1.2 科技计划:物联网确保粮食仓储安全管理
  粮食仓储管理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工序。在过去,粮仓的选取与建立十分讲究,因为微生物、湿度或其他情况会造成粮食大量变质;在现代,由东北区域生产的大米被运往全国各地,因此粮食仓储管理也是哈尔滨市对接粮库、销售商乃至供应商的重要工作。在一些东北企业中,物联网式的定制化粮仓储存系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管理方式,在针对不同的粮库、粮食销售站点以及供应商时,推出了定制化的科技计划,通过物联网确保粮食仓储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
  在哈尔滨市的粮食仓储中,工作人员不仅能够通过系统设备实时监控仓库的湿度、温度与风速,甚至还可以结合天气预报的预测,及时调整粮仓环境,从而为粮食安全管理工作更添一层保障。但是,任何的工作必须落实到基层,仅仅是依赖某些企业或某个地区的粮仓监控系统是无法完成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因此,哈尔滨市在近几年中,针对农村农业产业,将定制化粮仓储存系统推行到每个小农单位中去,由相关部门负责调控、查看相应数据,并针对当地雨水、冰雹等气候的变化,提早发出相应的通知或派遣人手,及时调整粮仓环境,为粮食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建立新型农业生产关系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4]。
  1.3 服务平台: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2016—2018年,哈尔滨市逐步实现了技术协作开发暨专业技术经济相结合的实体型模式,这为哈尔滨市后续服务平台的构建起到了技术支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协作、开发与交流下,哈尔滨市从单一化的技术专项产业转向了基地种植、产业化、链条化的“一条龙”发展模式[5]。一方面,哈尔滨市始终坚持以实体型经济发展为先,以信息技术的协作、开发与交流为辅,从单一化的菌菇、养猪、养鸡和种植等专项产业发展为食用菌菇类种植基地、“一条龙”生产作业模式、链式生态饲养模式等方向。哈尔滨市在实现实体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深化技术服务,让现代技术更好地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其中,传统的养猪、养鸡、养羊等饲养方式,存在环境污染、激素过剩、种畜瘟疫等安全隐患,尤其是后两者,有些不良商家会拿种猪作为食品出售,极大地损耗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公信力,更是危害到了市民安全。对此,哈尔滨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小农单位的饲养转化为产业化和链条化的基地发展模式,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在帮助小农单位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哈尔滨市内形成了产业化效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6]。
  2 东北粮仓新型农业发展方向
  2.1 规范化
  得益于政策法规的落实,东北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几乎已经全部被纳入监管中,这不仅方便了政府调控与管理,还能有效集中力量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体型经济。其中,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东北地区农业科技研究的主要资金,也是一种政府性行为,其主要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农业科技成果,更是为了引导中大型企业的投入,为小农单位企业在前期生产提供投入资金与技术指导,避免小农单位出现生产假冒伪劣农产品、农副产品或畜牧类产品的现象,由大企业带小单位,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将小农单位纳入到新型农业生产关系中去。同时,小农单位对于政府财政拨款的使用与管理应该严格执行国家要求,并受到当地政府的监管与保护,并落到实处,更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扶持、保护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7]。
  2.2 专业化
  2015—2016年,以哈尔滨市为代表的东北粮仓区域实现了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且增长速度达到2.5倍,这得益于科技计划的落实与创新,众多科研人员、专家与企业家投身于农业、农村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包括且不限于推行以粮仓管理系统为代表的粮食安全工作,建立标准化、科学化生产模式与经营单位,装备和开发多功能、经济性强的设施设备。在整个东北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东北农业产业的发展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建立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的必然过程。   因此,在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许多专家、学者主张将科技成果落实到基层,让现代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哈尔滨市被誉为黑土之乡,坐拥广袤、富饶的土地资源,这恰恰是决定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率的决定因素。而哈尔滨市优越的土地条件更有利于农业科技计划的实施与推广,并能起到极大的带头作用。此外,基层科研机构、农业组织是将科技成果推行到农村土地的重要力量,许多政策、技术都是通过基层得到推广的,恰恰是这些基层农业组织,能够将农村地区最真实、最基础的数据信息反馈给科研人员,给科研人员的调控带来帮助与灵感[8]。
  2.3 一体化
  随着电商化市场的完善,许许多多的小农单位与大型企业走向了“物流链”,即便如此,整个东北仍然保持着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发展路线。在哈尔滨市,商业化与企业化的经济联合开始崭露头角,许许多多的农业专业户与农业专业技术联合,开启了合体式共同发展模式,这不再是单一化的实体型经济模式,而是将以往单纯依赖生产的农民引入到电商化经营模式中,并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经营活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系列服务。“一条龙”系列服务是由政府牵头、中大型权威企业主导、科研技术为辅的经营模式,包括了经营咨询、技术推广、经营服务3个方面,并从这3个方面确保粮食在生产、运输、销售3个阶段的安全,这一措施不仅有效保障了粮食从生产到销售的安全性,更是为农民提供了综合性的配套服务,降低了农民参与的门槛。随着哈尔滨市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确立,在东北地区,这一方式被广泛采纳并加以改进。
  3 结语
  我国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现代农业产业已经由传统农耕走向了信息化的发展路线。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商化、金融化等市场纷纷冲击着整个东北的农业产业生产关系以及粮食安全管理方式。但是,东北作为传统粮仓地区,也是全国实验田项目的落点,并不一味地拒绝现代化、信息化,而是有选择性地汲取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 裴雪.基于能值分析的哈尔滨农业生态系统评价[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2] 张庆冬.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農业大学,2013.
  [3] 王洋.哈尔滨市地方政府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4] 张娜.哈尔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5] 李雨馨.哈尔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SWOT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8.
  [6] 鄢然.哈尔滨所辖市县耕地利用经济效益时空分布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7] 裴雪,侯淑涛,谢英楠,等.哈尔滨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220-223.
  [8] 张晓梅,王妍妍,刘东延.哈尔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3):56-61.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4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