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宝
摘 要: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当代教育越來越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凸显。“生本教育”理念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体悟,对于学生更好地接收知识、感知知识、应用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若能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中,必然有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本文从制定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利用生活实际激活求知欲、提供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布置多样化作业五方面对生本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展开了研究,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生物;实践探究
生本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初中生在学习生物时的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就应该重视以学生为本的指向性,尽可能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自控地展开求知活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都能够获得极大的提升。为了落实生本教育实践教学,教师不仅要在生物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对学生的引领、启迪、激发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生物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而以下,便是对此的一些看法。
一、制定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只有提前制定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目的性,才能做好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往往重视形式,且大部分是罗列出自己要讲的内容,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以及对学生多层面的培养。所以,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相较于教师的“教”,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学”,并在“少教多学”的基础上去制定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地囊括到对知识的教授和学生的培养,如此才能有效践行生本教育理念,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堂教学内容和基本学情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教师在制定多维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尊重当下学生的状态,明确每一层次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明确目标达成的过程和方法。实际上,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无意识地对教学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形成一个课堂的教学雏形。所以,为了使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教师要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到一起,要去考虑哪一项目标能够由学生去思考和探究,从而给予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机会,如此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就可以在教学目标中提前规划好要学习的知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教学过程和方法等多维目标。例如:了解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方法上以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为主。而在教学过程中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去分析一些较为熟悉的生物的生活环境需求及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生活实际激活求知欲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而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若能将这些生活实际中的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必然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投入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这对于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了生物圈的环境、生物体的结构、生物圈中的植物、生物圈的人以及其他生物,无论是哪一内容,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找出熟悉的例子。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借熟悉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的驱动力。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够有效促进生本课堂的构建,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想在激活学生求知欲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不能忽视对生活中实物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要选择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以借此来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一方面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只有确保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才能实现知识上的相互迁移,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将目光放在生活实际中,从而选出最适合课堂教学的生物内容,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植物细胞”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在学校为学生摘取一些叶子,先让学生在课上一一进行辨认,再利用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们之前学习了显微镜,知道了微观世界的奇妙,那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经常看到的绿叶在微观世界中的特点呢?通过生活实物的引入和提问式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也必然会随之提升。
三、提供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要想让学生全面参与到对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很多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他可能在遇到难点时就会自动放弃,甚至对其他相关知识也失去学习的兴趣。相反的,合作交流的形式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大家在思维碰撞与融合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展示自我的习惯,这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并利用问题探究或任务安排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去进行主动的交流与合作。
初中生物教材中除了一些基本概念与知识的学习外,还涉及许多的生物实验。所以,教师还可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安排小学探究实验,从而在激活学生智慧活动的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生物思维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让各小组去主动明确各自的任务,以确保大家都能参与到生物实验过程中。对生本教育的践行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而合作交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所以,教师务必要重视对这一方法的应用,以借此发挥出集体的力量,并促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生物学习兴趣。以“神经系统的组成”的教学为例,在该课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教师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课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和讨论,从而初步奠定学习基础。当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规划更具目标性,教师可以提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张任务卡片,并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各个小组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从而有效发挥出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力量,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
相较于传统的知识传输,学生更加喜欢课堂活动这一教学形式。尤其在生物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去降低生物学习的枯燥性,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思维和肢体动起来,如此才能使学生这一主体与生物学科结合到一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践行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于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当代教师务必要重视对教学活动的全面落实。
学以致用,是对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一大要求。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生物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活动,再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如此一来,才能在提高学生生物学习与探究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科的魅力所在。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教学为例,该课内容主要涉及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栖和爬行两大派别来开展活动,也就是要求大家先各自模拟、分析、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再展开竞赛比拼,从而使双方在展示各组知识的过程中对两种动物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合教材布置多样化作业
传统的“定势化”课堂作业形式大多与所教课堂知识有关,主要是为了及时巩固课上所学。而“生本”理念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挥,所以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也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去布置多样化的作业,以确保能够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进行知识迁移与内化,这对于初中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多样化作业的布置,并对作业的形式进行适当的丰富和创新,从而发挥出作业的最大优势。
坦白来说,当前的生物课堂和作业,让学生爱不起来,大家只是在完成作业,而无法享受完成作业的过程,这不仅使作业的效果事倍功半,还降低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所以,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让作业形式更加多样、灵活,如此才能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并从中收获宝贵经验。以“细菌”的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菌、真菌以及菌落的概念,而该课的重点是对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生殖等内容的学习,所以在最后布置作业的阶段,教师可以将知识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结合起来,例如:读了巴斯德实验以后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设想一个观察细菌的实验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作业设置,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致也会随之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初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生物基础的奠定具有重要作用。而对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踐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与主动性的提升,这对于构建交流、探究、合作的学习课堂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助于学生生物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正莲.生本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教学实践[J].学周刊,2019(24).
[2]赵贵新.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J].现代盐化工,2019(2).
[3]陈秀军.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J].华夏教师,201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5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