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银花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求在中小学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整合则是普及信息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科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阵地。那么,具体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应用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4-0181-02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转变过去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记忆的学习状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以调整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有教师只采用单一黑板板书的知识呈现方式,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低、效果差。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将信息技术全面地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
  科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等基本特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是每一位教师重要任务,也是一道难题。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便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即通过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来直观展示知识发展的全部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能够将原本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科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灵活,从而切实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教授《蚕变了新模样》这部分知识时,对于本节课程的内容,学生们很难理解蚕是如何变化的,所以,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蚕的变化,降低教学难度,笔者转变教学观念,采用了信息技术展开了教学。首先,在上课前,笔者通过互联网为学生们收集下载了一些有关蚕化茧成蝶的视频,上课后,笔者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进行展示。视频中,蚕吐出丝将自己一点一点的包裹起来,围成一个密封的椭圆形的球状体,在蚕蛹里,蚕开始转变成另一种形态,逐渐长出翅膀。经过视频对蚕变化的分析,学生们渐渐的了解了蚕变化的过程。这样一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模拟科学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图文并茂,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教学时间,节约教学资源。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关注教学细节,细化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模拟科学教学的过程,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教授《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这部分知识时,在传统的实验中,由于实验现象所需的时间较长、实验现象不明显,导致学生们无法清晰理解实验,所以,为了让学生们理解食盐能够溶于水,又能随着水分的蒸发析出,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完整实验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演示中,笔者将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都完整的展示了出来,让学生们直观认识到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再到水被蒸发干后,食盐析出的现象。这样一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模拟科学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一味地局限于课本和教材中甚至会导致与生活和社会的脱节。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促进知识呈现方式的转变,更能打破教学资源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搜集有关于科学教学的相关資源,进行有效的梳理、归纳和整合,从而构建起更加完整、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优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在教授《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主要带领学生们认识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为了促进学生们的知识理解,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拓展了学习内容。首先,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了击鼓的动作,让学生们观察鼓膜的运动状态,同时,笔者再将鼓膜的运动分解,让学生们直观认识到鼓膜的振动形式。随后,笔者又为学生们演示了敲击钢尺的动作,当实验员用手指轻弹钢尺后,钢尺会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随后,笔者再将钢尺的运动进行放缓,让学生们认识到所有物体在发出声音时,都是通过振动而产生的。这样一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四、发挥信息技术直观特点,展现科学实验效果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知识生成、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客观条件的有限性,部分科学实验是无法实现的,这时小学科学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直观性的特点,来模拟各种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的科学实验,让抽象的实验过程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形象逼真地演示出来,为学生构建高度虚拟现实仿真的实验情境,展现科学实验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虚拟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强化对实验的认识与掌握。
  例如,在教授《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这部分知识时,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面对玩具中的小电动机,学生们的探究兴趣更加明显,为什么小电动机在接通电源后便会转动起来呢?这时一直困扰学生们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开了讲解。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小电动机进行分解,让学生们认识到电动机内部的结构,通过对电动机的分解,学生们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这样一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特点,展示科学实验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五、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结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强调和倡导的有效教学方法,能够打破学生之间的隔阂和“壁垒”,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教学结合起来,先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学习资料和各种信息,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研讨,有效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
  讲授《寻找自行车上简单的机械》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笔者为学生们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活动正式开始前,笔者将学生们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6人,小组成员确定好后,笔者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自行车的部分功能,并让学生们分析自行车这些部件的原理,哪些地方使用到了机械原理等。然后,笔者再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们通过相互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通过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结合,有效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促进教育变革、转型和升级的基础动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彻底地转变观念和思想,不断地思考、分析与总结,巧妙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突破教学重点、模拟科学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展现科学实验效果与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切实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最终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欢欢.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64-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7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