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评《对分课堂之大学英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昱钦

  【摘要】对于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堂来讲,其最为关键的教学目的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从研究中看来,近些年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之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大学英语中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性,这也对许许多多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  自主学习能力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4-0126-02
  一、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对于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大学英语是其必选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英语这门科目重点目的在于能够不断提高每一位大学生利用英语组织语音以及提高学生英语素质,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说学生听、教师翻译学生读写,这样的英语教学效果显然早已不能够满足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毕竟大学英语在提高大学生英语素质之中的目标是十分关键的,显然,现如今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同样对于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效果,学生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不能够有效锻炼自己的英语组织能力,這一点与英语这门科目的语言教学初衷来讲早已出现背道而驰的局面,更遑论如何在其中提升学生英语的学习自主性与参与性,往往在实际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质量问题越来越得以暴露。
  二、大学英语课堂应用对分课堂模式探讨
  (一)教师进行课堂讲授
  这一点与传统英语教学课堂十分相似,在课堂讲授环节中,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作用十分关键,但是又与传统课堂滔滔不绝的无用功过多现状来讲,又有几许不同,比如在传统教学课堂之中,教师主要对教材课文进行充分解读与分析,使学生在教材内容之中将其中的词汇、语法、句型、例句进行学习,比如在词汇学习中,教师往往会将其中的重点词汇进行划分,使学生将其大意、用法进行掌握,结合语法与句型,试着模仿教材内容来进行造句,由教师来评价所造的句子标准程度如何,最后让学生对于一些相关的例文试着进行翻译与思考,再以此不断深化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试图在作业之中使学生们能够根据所掌握的词汇、语法来写出一篇范文,由教师来进行总结与考核,这就是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策略所在。而在对分课堂中,教师要先将对分课堂的理念与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讲解,再将其教材内容其中一单元的词汇与范文结构对学生进行讲解,由学生在一周内进行充分掌握,再下一周的时候,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的前一半时间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在剩下一半时间里讲解相关内容的语法结构以及相关难点等,学生在此结束后的一周内充分掌握其中的内容,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一节一节课中进行灵活渗透与掌握,在其中既解放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又充分提高了学生在其中的学习自主性。
  (二)学生进行理解吸收
  刚才我们也说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先对学生充分讲解其中重点内容,并进行充分解析与阐述,而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来进行独立学习,不断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加深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理解,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去自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同时也能够在课堂之中的例题练习有着较为良好的表现。居于此,学生可以根据对分课堂对于学生的要求,以三个出发点开始学习,第一个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将所学习到的重点体验与感悟最深的内容进行总结,第二点,要在一些难点翻译以及重点用法上总结出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第三点,要能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去求助他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充分在其中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与思考辩解能力。
  (三)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在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在其中起到辅助作用,课堂主体还是要交给学生,由学生在其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对分课堂中,学生们首先必须要在全程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包括日常中的交流,将整个讨论分为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要求学生们能够在讨论过程中将每个人所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分享,在第二个环节中,可以让不同小组打乱其小组成员来进行充分分组,再继续进行交换观点讨论,教师在其中只需要注意学生们是否在全程中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在第三个环节中,教师要从这些学生中抽选部分学生来对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以确保学生在其中的学习成果与英语应用状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其应用优势与传统课堂来讲是非常显著的,但是也会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结构与学生所讨论的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所在,对此,广大大学师生仍旧需要不断在其中进行更多的实践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魏丹丹,梁雪,李君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评《对分课堂之大学英语》[J].教育发展研究,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7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