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医学高等学校的医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较高医学素养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成为现代医学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各医学高等院校陆续开展长学制医学生教育,而在长学制医学教育中,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正日渐凸显。文章就现有长学制医学生教育中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升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53-02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医学高等教育逐步完善的背景下,长学制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及需求逐渐增加。国内各医学高等学府均陆续开设七年制和八年制的长学制医学生教育,在满足高层次医学人才需求的同时也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逐步改革的重要标志。长学制医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创新思维并能自主进行科学研究,促使长学制医学生成为国家建设医学创新研究体系和处于国际医学研究前沿的必备支撑力量。长学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长学制医学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消费的不断增加,现有卫生保健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国内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变以及国际医学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发生变革。从1988年起,我国开始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即首批长学制医学生教育。发展至今,长学制医学生逐步扩展为: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5+3(本科+硕士,七年制的后续演变)以及直博生(2+3模式,在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招生)。
   二、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是医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学习阶段必备的基本素养。科研能力通常是指研究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去尝试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发现、分析和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1]。对于长学制医学生而言,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长学制医学生作为医学高等学府中的“佼佼者”,经过长时间的医学高等教育,其自身所建立的科研创新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医学人才能否适应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也是长学制医学生后续进入临床工作与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石。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长学制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
   三、科研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
   在传统长学制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安排设计相对陈旧,依旧以课堂内容、实验课程以及临床实习为主体[2]。医学生在早期基础学习阶段,缺少必要的科研能力培养,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的机会较少。后期进入硕士及博士培养阶段,教学上仍以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为主,随后快速地进入临床培养阶段(临床一线实习工作),导致长学制医学生少有机会去接触科学研究,对科研缺乏兴趣,同时加之临床工作过于繁忙,大部分医学生将仅有的精力用于机械的背誦与考试复习,再无多余时间关注个人科研能力的培养训练。
   对于“2+3”模式长学制医学直博生,本科阶段与传统长学制培养模式相同,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教学与相关能力培养。并且,如今研究生入学考试压力较大,而科研能力水平并未成为入学考试的考核范畴,这进一步加重了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对科研的轻视。此外,医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必然要从事一线临床工作,同时还要付出大量精力去准备直博考核,故导致在直博前少有机会从事实验研究与接受科研培养。然而一旦直博通过,“2+3”模式的长学制直博生马上转入科学研究阶段,而较低的科研能力往往导致此类长学制直博生对于科研无从下手,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实验研究过程浮躁且多以毕业论文草草了事告终。
   上述各类长学制医学生在读学习期间,均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必要的科研能力培养,同时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知模糊,从事实验研究的兴趣度较低,所进行的课题多为导师或课题组指派,课题研究与毕业论文完成度不高。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长学制医学生缺乏必要的淘汰制度,现有考核标准仅围绕不定期的考试或中期考核制度,实验研究进展与科研能力水平的培养均未列入其中,这进一步加重了长学制医学生对自身科研能力培养的轻视与淡漠。
   四、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明确科研培养目标
   长学制医学生科研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的具有较高科研素养的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长学制医学生应具备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探索科研问题,独立实施并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科学研究过程。经过长时间的高等医学教育,可自主地设计科研课题,能够在一定条件的辅助下,独立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结果并撰写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二)早期科研训练
   在长学制医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应注重科研能力的早期培养。通过设立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假期举办科研训练营提供早期接触科研课题的机会,长学制医学生通过参加上述活动,获取对科学研究基本过程的初步体会和感受,增加科研熟悉感。
   (三)教学课程改革
   优化现有长学制医学生的课程安排,提供更多的科研课程学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课内对学生科研认知与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科研学习。借助现在便捷且广泛覆盖的无线网络,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免费在线科研学习课程,包括各种科研入门知识、实验基本流程以及最新科研动态等[3]。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降低课堂授课的占比,大力推广研究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问题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结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长学制医学生主动培养自身的科研素养。    (四)鼓励与分流机制
   根据各医学高校及附属医学院的实际情况,酌情制定有利于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激励制度。引导学生早期加入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发现临床工作中拟待解决的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独立设计实施科研项目的机会与条件,将创新研究成果进行量化并纳入综合考评中,建立科研创新奖以资鼓励[4]。此外,设立分流制度,每学年定期对长学制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将科研能力培养也纳入到学年考核标准当中,如未按要求完成相应课程学习或未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不得进入学位答辩,需补修课程及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才可申请答辩。
   (五)学术交流与小组学习
   时至今日,专业书籍内容的延迟性日渐明显,所以为长学制医学生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聘请校内校外专家、优秀毕业生等开展专题讲座与讨论,了解专业医学领域的学术前沿,跟踪最新的科研动态,鼓励学生与其他医学高等学府以及国外留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以寝室为单位,自行组织建立科研小组。寝室小组内可集中于某一研究方向,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针对问题集中研究探讨,或每人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彼此间学科交叉,协助进步。基于长学制医学生的寝室学习生活相处时间较长的特点,学习小组的成立可以有效地督促寝室内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去除不良嗜好,建立良性竞争,促进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六)加强导师培养与科研投入
   长学制医学生多在学习后段确定指导教师,这使得学生在早期学习阶段缺少导师的指导帮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招收长学制医学生的高等医学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开展早期指导教师选择制度,让长学制医学生在学习初段,选定自己的科研指导教师,由导师协助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有机会真正地接触科学实验,了解科研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加大对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经费支出,确保教学及科研等的相应补助;构建综合性实验中心,用于长学制医学生早期接触科学研究,同时加强附属医学院的科研条件,力争在附属医学院内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科研转化。
   (七)严控学术论文
   高等医学院校必须严控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质量,建立监督制度并严格把关。长学制医学生须经过查阅文献,研究开题,进行实验研究,获得并分析结果数据,直至最后的论文撰写,这是漫长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本人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此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研究生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并予以解决;这正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是长学制医学生接受的系统化培训时间相对更长,能够使自身的综合科研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与提升。因此,严控研究论文质量是培养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措施。
   科学研究能力是长学制医学生基本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医学高校、指导教师、相关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才能促使所培养的长学制医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医学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凤琴,张阳,蔡剑飞.关于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9,(1).
  [2]陈庆玲,郑为超,刘群红.医學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
  [3]陈菊祥,陈佩钦,徐涛,等.模块式训练在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5).
  [4]姜兴明.转化医学模式下外科学研究生培养探讨[J].时代教育,201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0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