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院校学前教育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是升格后高专院校的主要科研力量,是幼儿教育事业改革的主力军,也是推动未来幼教事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通过对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和成因的分析,提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治理,从本质上改变教师不良的科研现状,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高专院校;学前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224-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科研强校已经成为引领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科研實力和水平成为了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志。师兴科研,学前教育教师是高专院校的主要科研力量,教师的科研素养是高专院校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幼教专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势在必行。
一、提高高专学前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幼有所育”,将学前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虽有跨越式发展,形势大好,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数量”“质量”难题仍是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紧箍咒”。[1]说到底,幼有所育,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是关键。对于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知识需要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扩展自己的科学视野和知识领域,以科研带动教学。[2]
(一)有利于提高高专学前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我国高专院校的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高专院校都是由中专形式的师范学校升格而来,学前教育教师学历较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学水平不高。通过科研,教师能及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最新动态,学习本专业的最新理论和技能,扩展自己的科学视野和知识领域,进而不断完善、充实教学内容。通过科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文献资料、筛选信息,深入分析发现的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全新的科研成果。教师把自己的实验研究经验和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促使教学更加真实、生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高专学前教育教师的队伍素质
教师素质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健康和稳步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品德的塑造和提高。高专院校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没有经过科研知识培训,没有参与过科研课题,甚至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缺乏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研究专长,更需要学科研究团队的努力与协作。教师通过科研活动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并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参加团队研究,凝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在互相交流合作中获得更大的进步,进一步提高整体科研水平和素质。
(三)有利于推进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
学科作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平台,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高专院校的优势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打造优势学科、凸显品牌与特色,是高专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利用科技资源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而将特色优势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和课堂教学,可以有力地推动理论和技术的创新,进一步推动高校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长足发展。
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为了解升格后高专学前教育教师的科研现状,笔者以“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典型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前教育教师的科研状况令人担忧,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贫乏,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少,质量低,有影响力的核心论文更是没有;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经验不足,主动申报科研课题的教师不多,成功申报市级以上课题的更是屈指可数。分析发现,造成学前教育教师目前科研能力薄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经验不足
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他们认为搞好教学才是职业发展之路,极少主动关注学校内外科研动态,认为课题申报手续繁琐,立项希望不大,直接放弃申报。只有少数教师会尝试申报课题,但也是临近课题申报截止日才临时抱佛脚,导致出现申报项目选题不精准、论证材料不全面、申请书填写不规范等问题。调查发现,参与课题研究的学前教育教师占比不足50%,而主持申报过科研课题的教师更是微乎其微,研究经验严重不足,缺乏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局限于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不具特色,没有创新性。
(二)整体科研素养不高,科研协作与团队精神欠佳
科研素养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养、理论素养和能力素养三个方面。[3]学前教育教师虽然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学习,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但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上没有经过专业的科研知识培训,整体科研素养较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前教育领域最新研究方向和前沿研究成果唾手可得,然而大部分教师缺少科研热情,不会主动去关注和学习,只有主持科研课题的教师会在需要的时候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而在科研协作方面,调查发现,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都有一定数量的课题组成员,一般由3~5人组成,但实际上课题都是由主持人独立完成,没有真正的分工与合作,没有实质性的团队研究过程,最终的研究成果也仅限于项目主持人独自撰写发表的系列论文。 (三)科研梯队的配置不尽合理,缺乏专业带头人
升格后的高专院校教师梯队的配置不尽合理,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即精力有限的年长教师和缺乏教学科研经验的青年教师多,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且精力充沛、可致力于科研工作的中年教师少。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本身科研水平不高,科研人才的引进更是一大难题。由于缺乏学科带头人,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有效的组织管理,学前教育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受阻,科研能力的提升受到了限制。
(四)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学前教育专业是高专院校的品牌与特色专业,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专业教师缺乏,师生比例存在一定的失衡,与其他专业相比学前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偏高。有的教师每学期要完成3门以上的课程,周课时量达到二十多节,有的教师身兼班主任职务,授课外还要完成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如此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加上长时间、远距离跨校区授课,能保证教学质量就已经很困难,哪有时间和精力顾及科研。
三、培养高专学前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重要途径。针对高专院校学前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的调查状况及成因,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需要高专院校进行全方位治理,从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到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再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软硬件上为教师创造优良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从本质上改变教师不良的科研现状,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一)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科研素养
科研意识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注重教学反思,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教中有研,研不离教。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科研素养,剔除科研功利心,端正学术态度,不断进行课题研究,才能不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去验证自己的办法是否可行。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主动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能,还要注重科研团队的分工与合作,积极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保持持续不断的旺盛精力,将科研工作做好,为专业、为学校创造出特色优势的科研成果。
(二)引进专业带头人,构建合理的教师科研梯队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专院校的办学水平较低,更是面临着科研人才引进困难的窘境。科研处作为学校统筹科研工作和人才队伍的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以学前教育系为整体,以教研室为单位,以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标准,合理配置人才结构和层次。加大力度引进专业带头人,引导中年教师成为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培养青年教师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保证教师科研队伍有计划、有重点地全面发展,以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三)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创建良好科研环境
课题研究是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完善的科研制度、良好的科研环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是教师投身课题研究最大的保障。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需求及其师生比例失衡现状,积极引进师资力量,合理配置专业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从实质上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此外,学校应对教师有计划地提出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下达科研任务,并定期邀请学前教育专家进校开展座谈会、培训会,积极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科研基地、幼儿园等考察、交流,开拓教师的专业视野,提高科研兴趣,增强科研信心,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拓宽科研申报渠道,为教师搭建科研平台
学校领导不仅要重视科研工作,还要带头参加教育科研,主动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积极引导教师申报市级以上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也应加大对横向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湛江市甚至广东省内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联系,多渠道建立学前教育教师专项基金项目,落实科研配套资金,加大科研成果奖励,真正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大胆申报课题,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去。
總而言之,高专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推动本土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烁.幼有所育,幼教质量是关键(凭栏处)[N].人民日报,2017-11-16.
[2]易帆.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探索,2013(4):87-88.
[3]任晓晴.地方师范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J].湖南社会科学,2014(1):232-235.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3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