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是我国培养卓越医生的一种新模式。鉴于医生在诊治疾病时,需要应用逻辑思维与推理,故“5+3”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培养环节中,增加科研思维与实践的训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作者结合自身课题组带教“5+3”临床医学生的经验,介绍了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对这些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训练的方法,同时还对目前培养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
  中圖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211-03
  当今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医学人才培养的复杂性[1]。而在医学本科生的教育阶段,怎样诱导学生思维方式转变(如训练科研逻辑思维)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能更好地服务临床和保障人类健康是医学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2,3]。
  临床医学“5+3”一体化是我国为培养卓越医生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3,4]。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八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5,6]。由于我国现有医学教育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差距[7-9]。因此,努力探索其解决途径,并最终实现医学生培养的目标意义重大。事实上,“5+3”一体化培养临床医学生本身便是提升医学教育质量的一种尝试[5,6]。
  众所周知,医科大学面对的医学生主要是临床医学专业,包括5年制、7年制(已停办)和8年制,以及现今的“5+3”一体化学制[4,5][10]。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相对要高,加上当今医学知识更新较快,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培养的关键要素(如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临床技能等)也相对较多[11-13]。
  2015年,我国教育部将原先的临床专业7年制调整为“5+3”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了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无缝对接,这对医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3-6]。但是,无论医学生培养学制如何改变,其培养环节中均不能忽视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12-15]。
  南京医科大学自招收临床医学7年制学生以来,一直注重他们的科研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15]。现今,面对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我们又在他们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加强了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取得了以下实效。
  一、培养“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举措和成效
  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招收了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学生进校第一年,基础医学院便为每个学生配备了科研导师。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我们选取了4位本科生组成了一个科研小组。之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科研训练与实践。
  (一)介绍相关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
  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导师先约见学生,不仅向他们介绍了课题组主持的国家级项目,而且还向其展示了部分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导师介绍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要从事的科研规则进行了描述。这些做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了解导师的研究领域。除此以外,我们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建立了一个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加入的微信群(约30人)。借助微信群,不仅可知晓学生的上课时间,而且还能随时转发通知、介绍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解答学生的问题等。
  (二)教会学生检索中文和英文的科研文献
  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后,我们先让青年教师及博士研究生教会他们检索中文期刊,下载综述仔细阅读,之后,再让本科生学习英文文献的检索方法。在此期间,导师还要求学生去图书馆听文献检索讲座或旁听硕士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程。经过1—2个月,本科生应用电脑检索文献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指导学生泛读和精读学术文章
  现在的医学生,其优势是利用电脑或手机查阅词汇的能力较强。因此,在文章阅读前,我们先给予选择。如首先挑选与导师研究课题相关的中文文章阅读。待学生理解后,再让他们阅读英文文章,即先挑选2—3篇本课题组发表的SCI论文,让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包括图注),以后每学期再选文献阅读,翻译,以锻炼学生精读文献的能力。在此期间,这些本科生还要参加课题组2周1次的读书报告会。他们既要了解本课题组发表文章的研究内容,又要学会报告PPT的制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课题组所有研究生讲解文献后需对文献的科研思路进行总结,而本科生参与读书报告活动多次,再加上亲自实践和导师指点,故反复训练后,学生的科研逻辑思维能力显著提高。
  (四)传授科研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后另一任务便是从事科研实践。对此,我们一方面指定青年教师、高年级博士生传授实验原理和技术,另一方面还让研究生和实验师进行方法的指导与示教(包括实验准备)。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实验技能后再开展与导师或青年教师课题相关的实验。我们认为,实行本科生带教人员负责制,“一对一”和“手把手”的辅导十分必要。经过定人指导后,我室科研训练的医学生,其科研动手能力也明显加强。
  (五)掌握科研进度及阶段性实验结果
  本课题组每2周要求博、硕士生提交课题的实验进度计划和阶段性成果的汇报。因此,本科生来实验室从事科研实践,此环节带教过程等同研究生。导师对学生提交的材料及时审阅,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有些问题可再在课题组会议上讨论。我们体会,这是一种引导学生科研态度和督促学生动脑的有效形式。此种带教不仅可使导师知晓学生的短期实验计划,而且对每个学生取得的实验结果也十分了解。
  (六)检查实验记录和实验数据
  一般生物学实验,结果需重复3次以上。对此,本课题组既定期讲解重复数据的重要性及统计学软件的使用,又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如果发现问题,则要求学生及时改正,做到原始数据真实、可信。   (七)指导综述和科研论文的构思与撰写
  由于本科生医学知识相对不足,故导师让他们阅读文献,撰写综述的时间均应放长。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免疫学课程后,再着手书撰写综述。当然,综述的题目由学生和导师讨论确定。学生将综述提交给导师后,导师提出意见再行修改,反复几次后最终才能定稿。
  当学生结束课题后便要撰写论文。我们的做法是:(1)导师先强调实验目的、意义、创新之处及逻辑思路;(2)学生据逻辑思路初步构思和写出文章的目录(尤其是结果部分),提交导师修改、确认;(3)学生撰写文章初稿。要求顺序是:数据分析、作图或照片整理→结果描述→材料与方法(据结果顺序)→前言、讨论和参考文献→摘要。(4)导师阅读、修改和定稿,需反复数次;(5)投递文章。据研究内容和结果的分量等选定杂志进行投稿。带教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导师要反复强调论文写作的逻辑性,借鉴范文进行讲解,教会学生写作技巧,指导学生重点描述实验的亮点部分,对不足部分也自行指出。经过这样的强化与训练,全课题组学生的写作能力均有提升。目前,我们指导的“5+3”临床医学生实验结果已总结成文,投稿于中文核心期刊(1篇,已修回待发表)。另外,综述的撰写与修改也在进行之中。
  二、培养“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几年来,本课题组指导“5+3”一体化医学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就其培养而言,不仅其难度系数较大,而且其训练不能等同研究生。因为,这些本科生的培养确实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临床医学生课业负担较重
  医学本科生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课程安排相对较满,故学生进入课题组学习科研文献及实验技能的时间只能利用非上课时间,导致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从选拔学生角度上看,既要看学生的能力,也要看学生的热情,而对“5+3”临床医学生而言,后者更加重要。
  (二)导师精力和经费不足
  指导本科生科研实践是一个费力费钱的事情。如果该导师没有一个研究团队,则此项任务较难做好。我们的体会是:本科生小组组建后,导师须将任务分工下去,利用课题组青年教师、实验师和博、硕士研究生的人力资源,分工协作。此外,导师最好有国家级在研项目,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做实验,以确保训练和培养环节真实、有效。
  (三)学校配套政策与支持力度欠佳
  带教临床医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培养其科研思维及能力,教师付出的辛苦和心血巨大。学校如果没有配套的政策支持,此项工作很难长久。毕竟本科生基础、专业知识不足,时间难以保证。故这种方式的培养,学校须有政策和经费支持才能延续。
  (四)相应考核制度缺乏
  目前,有关临床医学生科研带教的考核制度尚不健全。管理部门也似乎难下文件。因为考核严,教师精力不足便不愿带教。但深究原因,学校激励措施缺乏、没有经费支持是个关键。因此,如何将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实践与学校激励政策和考核制度有机结合,值得管理部门思考。
  (五)医学本科生培养重视度不够
  就医科大学而言,本科生的培养虽十分重要,但往往不为高校和教授们所重视。因为本科生教学处于知识培养的较底层面。高等院校的领导和教授们通常重视大的科研项目和博士生的培养,而轻视本科生的培养,加上本科生的培养投入精力极大,但所获回报较小。
  (六)其他方面的不足
  除了上述问题外,可能还与学生短期训练、投入不足、本科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转变和部分独生子女不甚勤奋学习等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
  三、结语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是我国近年来培养卓越医生的一种教育教学新的模式[3-6]。由于医生在其诊治疾病时,辩证思变,应用逻辑思维和推理手段较为常见,故在其培养过程中,加强其科研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等较为重要[10-12]。而在“5+3”临床医学生培养早期,即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端口前移地加强其科研实践环节将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12]。但是,科研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且还需要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汪玲.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7):33-37.
  [2]杨洋,兰永连,王树玉.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9):3035-3036.
  [3]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4]肖海,朱思泉,马星,等.“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2(4):567-571.
  [5]汪玲.“5+3”模式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6,(Z1):65-67.
  [6]李玉華,唐小玲,陈立章.对七年制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5):108-110.
  [7]黄先甲,刘鑫,高晓妹,等.七年制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的调查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6):555-557.
  [8]余沛霖,姜佳霖,陈丽锦,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医药人才培养中的成效与问题[J].药学教育,2016,32(4):7-11.
  [9]马宁,李正花,张艳芬,等.日本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启示[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3):234-236.
  [10]陈晓东,王正,叶晓宪,等.5+3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4):559-562.
  [11]王家蓉,李禄全.培养“5+3”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协作精神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4):3818-3820.
  [12]陈建交,杨钰婷,赵杰,等.知难行易:以科研训练培养医学本科生的创新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123-124.
  [13]孙秀宁,汲蕊,李瑞芳,等.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220-222.
  [14]郭军,朱学江,王迎伟,等.暑期科研实践对七年制医学生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发展[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754-756.
  [15]王迎伟,朱学江,郭军,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54-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