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服务业经济效率分析及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通化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通化市社会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的通道。随着地区生产总值(GDP)平稳快速地增长,服务业的规模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16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为434.6亿元,相对2012年的327.03亿元,增长幅度为32.89%,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近10个百分点,2016年增长速度为10.1%,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7.9%。
从产业结构从整体看,2014年以前第二产业“一柱擎天”特征突出,2015年开始产业结构优化明显,但第二产业主导地位没有改变,与吉林省情况基本相符,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不足。201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3.03:68.18:27.90,2016年为7.97:51.06:40.98,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从第三产业内部看,传统生产服务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从行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前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和房地产业,三个行业的总和占地区生产总值近20%的比重。金融业、信息技术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二、通化市生产服务业的经济效率分析
(一)通化市生产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分析
产业部门贡献率是指在经济增长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相对份额,它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大小。2012年通化市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8.4%,2013年为近五年的最低点27.9%,2014年开始强势回升为34.9%。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2016年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0.3%,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表明近几年来,通化市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举措效果明显。但从数值看,这种提升一部分是由第二产业增幅幅度不大带来的,因此要用审慎态度对这一提升。
(二)通化市服务业的就业贡献分析
通化市的就業状况基本特征以第一产业就业为主,服务业居第二的位置,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逐渐增加,但增速缓慢。2009年占比为33.54%,2013年上升到37.85%,第一次超过了第一产业成了吸纳劳动力第一位的产业,2014年则略有下降,为37.69%,回到吸纳劳动力第二的位置。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整体态势较好,但由于农村从业人员过高,需要加强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转移到服务业中来,从而加快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就业弹性系数是某行业从业人数增长率相对于该行业GDP增长率的比值。一般说来,就业弹性系数越高,表明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大。反之,就业弹性系数较低,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就不明显。
从表2可以看出服务业的就业贡献特征: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呈倒V字,2010年弹性系数为25.66%,到了2013年增长为137.31%,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而2014年出现了下滑,为11.76%。相对于其他产业,服务业表现了良好的就业弹性,经济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明显且相对稳定,需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改善地区的就业结构。
(三)投资效益分析
投资效益是指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占用或消耗的投资之间的对比关系。固定资产投资率系数表明一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生产总值的增加幅度。通过表3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通化市近五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表现为逐步上升的趋势,2012年、2013年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率系数为三次产业中最小的,均未达到地区固定投资效率,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投资效率出现了快速上升,2016年达到18.58%,成了三次产业中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最高的部门。这表明投资于服务业的固定资产具有比其他产业好的效果,服务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潜力。
(四)通化市发展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规模增速较慢,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
从近几年看,服务业增加值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速仍然落后于吉林省较快地区。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为447.1亿元,2013年为348.1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速度达5.2%,虽然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远落后于长春市近三年年均9.4%增长速度。从规模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12年到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一直落后于第二产业。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6%,20年来首次超第一产业,但与吉林市还存在5.6%的差距。虽然从服务业占比看,2016年、2017年有较大提升,但这一提升不完全是服务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所致,而一部分原因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出现了下降,因此需要审慎对待这一数据。综合来看,服务业地区经济拉动需要进一步加强。
2.服务业内部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从全市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消费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而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与储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为全市服务业的支柱行业,2017年三大传统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45.9%,而金融、信息与科技三大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不到15%。同时,服务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乏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难以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从就业看,大部分的从业人员集中在传统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较少,吸纳劳动力的效应不明显。
3.与第一、第二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
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现代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程度与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产业互动程度越高,拉动经济增长效应越明显。通化市服务业以传统消费服务业为主,金融、信息、现代物流以及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完善的社会生产行服务体系,难以与本区域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现代物流、金融及科技信息服务等发展缓慢,难以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提供系统、有效的社会服务,直接导致了全市农产品生产规模难以快速增长、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双低。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小,缺乏大型中型骨干龙头企业,企业积聚程度低,对外的经济辐射力度不足,难以带动市区周边的经济发展。 三、对通化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不仅能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更能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助力。当前,应该结合本地区的优势,做好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找准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通化市具有突出区位和资源优势,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等绿色环保产业的有利条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1.加速发展商贸流通业
传统服务业一直是本地服务业的支柱行业,为充分发挥其优势,用结合本地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完善以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体系,建立以消费品、生产资料、农产品及居民生活服务市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引进和创新经营业态,发展购物中心、储式超市等新兴流通业态,发展壮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推动本地区商贸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2.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
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环境优势,将旅游业做大做强,培植成为本地区新的支柱产业。针对本地区的资源,做好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设计,冬季的冰雪项目,夏季的避暑项目等。健全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齐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引进大型综合旅游集团企业为主,中小型专业旅游企业为辅的产业投资结构,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
现代服务业代表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其比重大小决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为适应现代人和城市发展需要,积极培育需求潜力大、就业带动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大的服务业,如养老、健康等服务业。
(三)通过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
1.第三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依托,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当前,通化市应依托医药产业、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物流服务、科技研发服务、设计创意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商务服务、职业教育等相关服务业,构筑完整的、统一的和竞争性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平台。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使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机制。
2.找准产业准融合发展的结合点,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第一、第三产业共同发展
在第一、第三产業融合发展中,可以通过以下举措,加快融合发展。第一,应加快针对农业的信息服务。建立支持数据中心,为农村建设、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提供有效信息,推广物联网应用,建立农产品销售平台,扩展农产品的销售空间。第二,加强金融业与第一产业的结合。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建立第一产业融资担保机构,加大金融业对第一产业融资支持力度。第三,利用“云物流模式”推动农产品的销售。通过信息、物流服务产业与农产品销售相结合,推动农业和物流业共同发展。
(四)构建国际平台,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通化市是吉林省东南部和东北东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南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是中国对朝鲜的重要口岸、国家批准的边境开放城市。同时,通化也是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衔接区,是我国最东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现陆海联通互动的重要联结带。通化市应该加快国际港务区建设,谋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发展制造业国际贸易,通过做好和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形式,拓宽国际贸易平台,打造国际物流港,形成多个强势型的生产性服务中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作者简介:
孙丽环(1975- ),女,汉族,吉林省白山人,博士,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1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