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福建省发展高海拔牡丹种植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获得了消费市场的青睐。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不适宜牡丹花卉种植,高海拔牡丹种植技术为南方高山地区牡丹种植提供了条件。分析了牡丹的花卉特征,阐述了福建省高海拔地区牡丹种植技术,为发展高海拔牡丹种植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福建省;高海拔牡丹种植;旅游产业
  1  花卉特征
   牡丹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花色艳丽,花朵大且香,拥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等美称,具有观赏、食用、药用等价值。
   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属于落叶灌木中的一种,株植高度一般在50~150 cm,枝条偏小呈圆柱状,偏向于条棱,在枝条的底部呈现出鳞片状鞘。牡丹的叶子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呈卵形状,一般情况不裂,侧生小叶基本与顶生小叶相似。牡丹的花朵是单生枝端,形状比较硕大,直径在10 cm左右,花梗大约5~6 cm;苞片呈椭圆状,萼片近似于圆形,颜色呈淡黄绿色;花瓣是重瓣,呈倒卵形,顶端会形成不规则的波纹形状[1]。牡丹的花期一般是在每年5月。
   与其他花卉植物相比,牡丹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喜欢温暖、凉爽、干燥的环境,既需要有充足的阳光促进牡丹的正常生长发育,又要避免阳光暴晒,且冬季需持续在低温环境中生存一段时间,否则会出现不能开花或者开花不良的现象。
  2  种植技术
   福建省气候高温高湿,平原地区不适合牡丹花卉种植栽培。高海拔牡丹种植栽培是通过特定的高山自然环境改变牡丹的生长习性,从而实现牡丹南移栽培,为广大福建省消费者提供牡丹花卉观赏。
   选择高海拔环境。牡丹花卉可在年平均气温10~18 ℃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北纬28°~42°为相对应的地理区域。福建省位于北纬23°33′~28°20′,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按照“纬度每减少1°,年平均气温增加0.6 ℃左右;海拔每上升100 m,年平均气温下降0.6 ℃左右”的自然气候规律,福建省需要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牡丹种植,才能满足自然气候催花的需求[2]。
   合理整地施肥。牡丹根部发达,需要生长在土层肥沃的沙质土壤中,同时要避免根部长期浸泡于水中。福建省雨季长、雨量大,容易积水成涝,在种植栽培过程中时应通过挖深沟畦等方式提升排水能力。要想高海拔种植牡丹花卉,既要对土壤进行深耕,使土壤平整松软,又要结合草木灰或生石灰等材料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牡丹花苗根部生长发育。为了促使牡丹花苗更加茁壮成长,保障牡丹花的成花率,提升牡丹花花瓣瓣化的程度,还需进行开沟施肥。开沟施肥时要将平整的土地进行划线,划线最好是南北朝向,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牡丹花生长,距离保持在1 m左右即可。开沟每条直线,并且在沟内施加有机肥料,保障土壤的肥沃性,促进牡丹花苗快速生根发芽。然后在施肥沟的两侧起垄,垄的高度大约是30 cm,最好能使整个牡丹种植区域的垄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方便后期的管理[3]。
   引进优质种苗。为了能更好地在福建省高海拔山区种植栽培牡丹,需要引进优质的牡丹种苗,提高牡丹苗的存活率。牡丹种苗最好选择重瓣满心的观赏品种,选择2~3年的实生苗为佳,这样可以提高牡丹苗的存活率,有利于后期的栽培种植。引种时间最好选择10月份,福建省在入秋之后,天气凉爽、干燥,此时的气温符合牡丹的生长习性,适宜种植栽培[4]。目前,福建省尤溪县汤川镇引进国内外不同种群的牡丹品种进行试种,种植区域在北纬26°13′,平均海拔超过900 m,品种主要有玉楼春、红芙蓉、一品红、大富贵、富贵粉、洛阳红、香玉、赵粉、肉芙蓉、层中笑等68种,大部分品种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生长态势。
   正确种苗定植。福建省高海拔牡丹种植需种苗定植,切勿种植得太过密集,否则会影响牡丹花吸收阳光和通风性,不利于牡丹开花,但也不能种植得太疏散,这样不仅影响土地的利用率,而且还会影响牡丹花的产量和观赏效果,不利于牡丹种植产业发展。因此,对高海拔牡丹的栽培种植要采取正确的种苗定植。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株行距,二是定植深度。为了让土地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时又不影响牡丹花的生长,经过多次试验,总结出每垄大约种植两行牡丹苗最佳,牡丹苗之间的行距离大约是30 cm,要留意行距垄边的间距,大约保持15 cm即可。株距定植以每行50 cm进行种植,要让两行牡丹苗形成三角形进行错位定植。另外,在种植的时候也要注意深度,最佳的定植深度是垄面和种苗顶芽有2 cm左右的距离,以确保牡丹花苗根部有足够的伸展空间。如果种植的牡丹花苗较大,可以先对牡丹花苗进行适当修剪,只需留下底部的一两个芽即可。如果牡丹花苗的根部过于旺盛,可以采取顺行斜栽的方式进行种植栽培。
   在牡丹花苗定植之后,要及时对幼苗进行覆膜和浇水,以确保牡丹花的根部能充分吸收土壤里的养分,保障牡丹花苗顺利成长。用白色的地膜把垄面全部覆盖,然后灌满水,让水分渗透到土壤中,有利于牡丹花苗根部吸收水分,促进牡丹花苗生枝发芽。
   定植后悉心管理。定植后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悉心打理,疏于管理的牡丹成花率以及花瓣瓣化度都会受到一定影响,降低牡丹花的品质。定植后可以从放苗、追肥以及除草等方面对牡丹花进行管理。
   通常在隔年春季到来之时,气温已经渐渐回升,高海拔地区土壤复苏,前一年种植的牡丹花苗也开始发芽。之前为了保护牡丹花苗,在定植后覆盖了地膜。此时地膜会限制牡丹花苗的生长发育,牡丹花苗的芽会把地膜顶起来。如果不及时撕破地膜,就会影响牡丹花苗的成长。因此一旦发现牡丹花苗发芽,就要及时采取破膜放苗措施。在放苗之后,要对放苗口做好保护,避免不必要的感染伤害牡丹花苗。
   为了提高牡丹花苗的成花率,要定期对牡丹花苗施加肥料。追肥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浇水追肥,二是叶面追肥。对于垄膜栽培的牡丹,立春后第一次浇水不需要施加任何肥料,在进行第二次浇水和第三次浇水的时候,要施加三元复合肥,確保土壤有充分的肥料。在进入冬天之前,为了能更好地越冬,还需要再浇一次水,但是不需要追肥,避免因施肥过量影响来年生长。叶面追肥是在牡丹花的叶面上喷洒适量的肥料,喷洒的肥料以钾肥、磷肥为主,以补充牡丹花所需微量元素,有利于牡丹花朵开放[5]。    除施加肥料之外,还要及时清理牡丹花园的杂草。为了避免杂草和牡丹花苗争夺土壤中的养分,需要不定时进行除草。除了手动拔草之外,还可以适当喷洒除草剂。
   第三四年的管理。高海拔牡丹花种植第三年和第四年的管理基本与第二年相同,都需要对牡丹花进行施肥和除草。但在浇水追肥时,可以稍微多施加微量元素,有助于牡丹花芽和花蕾的形成,使牡丹花生长的更加旺盛,有利于高海拔牡丹丰产。
   正常情况下,定植两三年的牡丹花苗,3年后会进入花期。因此可以在第四年10月中旬,连土一起挖掘移栽到盆中,可以带盆一起销售,确保牡丹的质量。
   福建省山地面积大,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山地海拔在600 m以上,可用于调节牡丹的生长习性。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全年积温高。牡丹花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会导致叶子脱水枯萎,长时间光照会严重缩短牡丹花的花期,影响牡丹花的观赏性。因此在福建省种植栽培牡丹花时,在第四年需要搭建凉棚,适当地为牡丹花遮阴,避免过于强烈的光照,保障牡丹花的花期。为了提高牡丹花的观赏性能,可以适当地对牡丹花进行催花。一般是控制牡丹花苗生长环境的温度,使牡丹花朵提前或者延迟开花[6]。
  3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赞美牡丹的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近年来,福建省的一些高海拔地区也引种了观赏性牡丹或油用牡丹,并在省内掀起了一股观赏牡丹热潮,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福建省发展高海拔牡丹种植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从全省来看,牡丹花卉种植对农业服务生态建设和凸显“清新福建”的旅游品牌具有重要意义。立足福建省多山的地理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引进高海拔牡丹种植技术,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牡丹花卉种植还可大大提升林业景观效果,通过林业种植与旅游紧紧结合,凸显和宣传“清新福建”的旅游品牌形象。
   从地方来看,打造特色农业产品,促进旅游发展。福建省内高海拔地区通过观赏牡丹种植,开发吸引游客的亮点项目,从而推动地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将牡丹花卉作为吸引元素,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色,开发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7]。
   从产业来看,拓展牡丹花卉内涵,推动多元融合。拓展牡丹文化内涵,融合地方民俗风情,通过举行文化节事活动、开展文化研学体验、研發牡丹文创衍生品、开发乡村休闲度假产品等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高海拔地区构建新的产业发展链条,实现经济增收。
  参考文献:
  [1]尤云桂,林鸾芳,吴寿华,等.牡丹南移福建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8):149-150.
  [2]武荣花,史彦鹏,孙亮.牡丹冬季催花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8(11):40-42.
  [3]赵利群,翁国盛,高秀芹.牡丹花期控制技术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6(1):87-89.
  [4]高志民,王莲英.牡丹催花后复壮栽培根系生长及光合特性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4):479-483.
  [5]方伟洁.牡丹文化对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34):93-94.
  [6]张凯月,贺春玲,侯小改,等.油用牡丹经济价值和景观生态价值研究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2019(10):66-71.
  [7]任斌,曾廷元.山西古县以牡丹促旅游业发展[J].中国花卉园艺,2009(1):37-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3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