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在塑造学生优良品格方面难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故为改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通过生活化家庭作业、实践活动拉近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为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 家庭作业 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主要课程,而生活化教学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教材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社会生活,并与社会生活进行交流。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下,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贯彻生活教育理念,并有效整合多种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改善教学现状,确保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1.课堂氛围过于沉闷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在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然而,教师应用传统教学法授课,以讲授教材内容为主要教学任务,缺乏对案例的讲解,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过于沉悶。
  2.课后作业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在授课结束后,仍将课后习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导致作业形式单一且内容枯燥,学生应付了事。同时,理论知识在学生的作业中占据着较大比重,学生不仅难以学习课外知识,而且易产生抗拒情绪,直接影响作业的完成效率与质量。
  3.实践活动脱离实际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通常会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然而,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没有对学生的生活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活动过程中不注重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导致活动形同虚设、脱离实际,无法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质量的因素之一,若教师创设出生活化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并吸收教师传授的大量知识,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中含有教育,教育又源于生活,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与情感体验。
  例如,在《做遵规守法的公民》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学校附近的交通视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交通信号。由于学生对学校附近的马路都很了解,会集中注意力观看视频。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行人过街与车辆行驶时是不是都需要看交通信号灯,从而引出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发现,在红灯亮起时,行人与车辆都停在了原地。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向学生讲解:“马路上交通信号的作用是为了向行人与车辆发出前进或停止的指令。人们看到红灯会停止前进,看到绿灯会前行,这是一种交通规则,需要人们遵守。那么为什么要遵守呢?”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过马路看车的意识,但是对交通规则的认识并不深,教师可播放因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发的事故视频,帮助学生认识到交通规则是人们安全出行的强劲保障,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生活化教学情境有效结合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抗拒情绪,使其真正接受并全面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
  2.布置生活化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课后作业既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途径之一。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可以说作业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若是教师抓住了作业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布置生活化家庭作业,不仅可以改变作业的形式,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索一切未知。此外,陶行知先生曾提倡“六大解放”,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须改变作业的形式,为学生布置生活化家庭作业,使作业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为了你,为了我》这一课学习结束后,教师向学生发放“生活垃圾调查表”,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天的生活里产生了哪些垃圾。虽然我国目前为了推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在某些城市已全面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但是,小学生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尚未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教师可以在班级微信群内发布乱扔垃圾的相关视频,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了解与学习乱扔垃圾的危害性,思考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并通过网络搜索、观看新闻等方式收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在第二天上课后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积攒了大量的经验,对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在教师布置生活化家庭作业后,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带着目的进行学习与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探究意识。
  3.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并且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通常会在课余时间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借助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具体来说,实践活动是教师根据制定的目标开展的活动,其意义在于让学生感受社会与生活,优化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制意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编制时提取了大量的现实生活素材,而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即学校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宽眼界,并掌握生活的技能。因此,教师可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从课堂中解放,感受学校给的“生活力”,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分析拓宽知识的视野。
  例如,在《伸出爱的手》一课教学中,为了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的了解与认识,并消除部分学生对残疾人的歧视心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聋哑儿童福利院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教师重点向学生讲解聋哑儿童努力学习手语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简单的手语,以便日后在社会上为聋哑人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国家为了帮助残疾人,已出台了一些残疾人政策,要求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并且在回到学校后学习相关的残疾人政策,今后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生活化实践活动,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优化思维结构,有效拓宽知识视野。
  综上所述,若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以课程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生生活情况作为切入点,尽可能创设出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通过生活化家庭作业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7).
  [2]王群. 基于生活化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3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