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言语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当前课堂言语训练中学生成为配角、过程缺失等问题,提出立足言语实践,优化言语训练,提升语文素养,构建有效学本课堂的观点。本研究主要从精准把握,读出趣味;整合打包,简化环节;立足语言,融通形式;重视生成,直面学情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优化 言语训练 语文素养 学本课堂
部分教师在言语训练时存在着以下问题:缺过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情赶时间,朗读指导缺失;形式化,课堂上各种形式热闹非凡,过分花哨,偏离了言语学习的根本;碎片化,重点段落、词句的教学脱离文本整体,随意抽取,零散地呈现给学生。在言语训练过程中,学生学的过程被忽略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体是学生,前提是学生丰富的语言实践,只有亲历过程,才能将言语学习落到实处。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因此,只有立足言语实践,做中学,做中教,优化言语训练,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精准把握,读出趣味
低年级学生的朗读中,唱读、破句、发音不清等现象较常见,这与朗读指导的目标不明,随意性强,指导缺位、错位有很大的关系。低年级是朗读训练的黄金时期,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情感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
1.把握编排特点
统编版教材对朗读的要求以课后题的形式出现,每篇课文均安排了课文朗读,在此基础上,还穿插安排了朗读的细化要求。列表如下:
综观上表,朗读教学目标有以下特点:(1)细化朗读要求。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对朗读目标分年段分单元螺旋式落实,专项练习的指向明确,操作性强。(2)能力阶梯上升,单项和综合练习互相结合。二下、三上是高峰期,朗读训练项目大多涉及。项目梯度也很明显,如默读,从默读一节到试着不出声、不指读,再到全文默读,循序渐进。(3)突出训练主线。分角色朗读是朗读主线,贯穿每个年级。有感情朗读、读句子想象画面、默读从二下开始成为另外三条主线,贯穿每个年级。(4)精选朗读素材。在能力序列、年段要求的基础上,教材要注重根据课文内容,合理、适度地安排朗读训练点。教师要有朗读训练意识,更要清楚素材的重要性,朗读不仅是技巧的掌握,更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2.丰富指导方法
低年级的朗读指导除了心中有纲,还要指导得法。要善于寻找朗读训练的突破口,反复练习,读出趣味,读活语言,读懂人物。曹爱卫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分角色朗读时,分三步进行,定位准确,方法多样,妙趣横生,学生练得扎实,学得快乐。
第一步:揣摩词语,变换语气读。在理解“扯着嗓子”后,引领学生练习拉紧嗓门读,从低到高,再到粗、快,通过对语气的反复揣摩,词语变得鲜活,狐狸的形象更鲜明。
第二步:紧扣标点,加动作读。指导朗读狐狸的第二句话,紧扣感叹号进行反复练读,感受狐狸的神气劲儿,再引导加上仰头叉腰的动作读,巧妙地巩固读好感叹句这个训练点。
第三步:角色扮演,惟妙惟肖。分角色朗读时,加上表情、动作、声调、语气的变化,在边读边演中感知了形象,内化了语言,还原了朗读魅力。
二、整合打包,简化环节
统编教材以单元导读、课后题落实、园地巩固的形式,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时要整合打包,简化环节,以整体的思维去把握文本,摒弃碎片化教学。
1.篇章意识,由点及面
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散碎的知识中找到线索,穿珠成链,建构比较形象的样态,成为一个整体,让含蓄的语言经过整合变得清晰。在教学《父亲的菜园》的时候抓住课题,从“菜园、父亲、家长”三个角度一线一品,交错再品,品出了一番天地。
抓“菜园”,梳理出小标题,学生明白了开辟菜园的曲折;抓“父亲”,从父亲的言行入手自主品读后,引导学生发现,写菜园其实就是写父亲,把菜园开垦写得越困难,父亲越伟大;抓“家人”,明白写家人是起衬托父亲的作用后,想象说话,当父亲早出晚归搬来的泥土被暴雨冲走时,作为家人,你们会怎样对父亲说?课文为什么没写家人呢?学生从课文出发,联系生活,各抒己见。由点及面,寻找语言规律,领悟文本内涵,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
2.板块意识,举三反一
薛法根老师把教学分成有联系的几个板块。板块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便,通过众多同一类语言现象的不断复现、刺激、同化,形成“相似块”,达到举三反一的目的。
他执教的《灰雀》由五个板块构成:语序变换练说话、朗读课文练概括、灰雀消失找证据、心口不一想象写、心口不一大討论。学生在比较三种不同语序后,仿照说话;借助关键词把段意说清楚、说简洁;把灰雀在小男孩那儿的理由证据说清楚、说充分;想象说话后,分男女生写心理活动;与学生讨论:心口不一是诚实吗?男孩为什么诚实?大框架,主问题,五个板块指向五种不同的能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地说、找、写,教师引导学生说规范,说简洁,说清楚,课堂成为语言训练的练兵场。
三、立足语言,融通形式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需要活泼生动的形式引起兴趣,但核心仍是语言。回归言语课堂,融通形式,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方法游戏化,与儿童多彩的生活紧密结合,才更有生命力。
1.媒体与语言互融
部分学生对文字有厌倦心理,为引发他们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适度增加情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借助图片或影像资料能推波助澜,媒体与语言共融,言语学习的热情就会被点燃、被激活。比如,张岩老师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五到七节的教学,借助图片、微视频欣赏创造优美的意境,激发情感,帮助学生感受自然而凌乱的美,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发现文本,从光泽、数量、颜色、形状四方面展开,引导学生多观察,善观察。最后在精美的视频、抒情的音乐中,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多媒体与语言共融,语言实践变得丰富、鲜活、有感染力,有力地诠释了有效的生本课堂。 2.思维与语言互存
在学习过程中,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高阶问题,让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言语训练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前行。比如,陆虹老师的《雾在哪里》将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巧妙结合,随着教师引导,学生辨识、分析、比较,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观点,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得到反复锻炼,享受了一次思维冲浪。
“‘城市’这个词板书在哪里合适呢?”有的学生认為,在空缺的地方补上,围成一圈形成浓雾;有的学生认为,要按文章描写的顺序排列。此时,陆老师把“城市”放在“海岸”旁边,引导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马上发现城市在海岸旁边,课文中有一个连接词“同时”。而当老师把“太阳”放在“天空”旁边时,学生马上联系课文中的“连同”进行分析。简单的板书词语移动,陆老师却做出大文章,语言和思维同时发展,教得灵动,学得轻松而且有深度。
3.策略与语言互通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策略单元的首篇。蒋军晶老师借助一张表格填空,简化流程,学生大面积、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多达六次,实现策略与语言的互通,很有张力。第一次出示两次“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猜测第三次可能是哪句话,让学生明白反复结构的写法;第二次找句子“从哪里看出老屋年纪大?”,交流过后,学生明白通过关键词和动作可以写出年纪大;第三次出示“小猫、一个晚上、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喵喵,谢谢”,让学生把表格填完整,充分讲故事;第四次根据上述要素,学生创编故事;第五次根据老师给的结局猜理由;第六次根据《爱心树》的内容进行猜测,想象男孩还会提什么要求。
简约不简单,这张表格似乎是万能网。有语言运用推敲,有反复结构运用,有结尾猜测,有要素之间迁移运用,更有文本的拓展。有层次、多角度地练习猜测,与语言紧密相连,练中总结,学有所用。
四、重视生成,直面学情
重视生成的问题,生成与预设兼容,让言语训练一点点走向深入。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通过对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不断追问,让学生既学会了抓关键词句、加结局、合理地运用连接词概括内容,又明白了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麻烦越大,越能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越能吸引读者。从学生问题出发的追问,问出大名堂,问出了有效的学本课堂。
教学《灰雀》,一位学生交流到“没……我没看见”这句话时,认为结巴是因为男孩很犹豫,怕列宁责怪,一般说话都是不结巴的。薛老师表扬:“说话结巴说明心里有鬼,你这是从生活经验进行推断的。”这时,另外一位学生提出疑问:“说话结巴说明犯错误了,为什么我弟弟没做错事也会结巴?”薛老师风趣地解释道:“别人是没结巴现在结巴,你弟弟是一直结巴。你能联系生活提出疑问更值得表扬,老师欢迎你提出更多的问题。”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追问,形成一条问题链,穿起言语学习的珍珠。
如果课堂上教师都能直面言语训练的问题,立足言语实践,以生为本,优化训练,就能让学生享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武凤霞.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4):15-16.
[2]刘仁增.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4):55-60.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3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