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引文新定义的引文微观测评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简述引文失范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在重新阐释引文定义的基础上,对引文的实质内容与外观形式进行界定和区分,确立6项引文原则,并逆向运用于引文微观测评。从引文必备要素的广度和引证效果的深度两个维度,引入关联度、适量度、准确度、规范度、引证强度5项测评指标,构建引文微观测评指标体系及其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编辑发现和剔除虚假引文和错误引用问题,也适用于论著引证强度分析以及对期刊编辑质量的深度评价,还适用于基于引文分析的其他学术评价,为引文分析奠定科学、准确的评价基础。
  [关键词]引文定义 引文测评 关联度 引证强度
  [分类号]G203
  
  近几年来,学术界关于引文失范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不少学者把引文失范问题视为学术不端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使引文失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依照学术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很多高校在其《学术道德守则》中也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如《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用专门的章节(第五章)规定了“引文规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正式推出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尽管如此,引文失范问题依然严重,笔者发现,仅引文标志的位置和形式就存在五花八门的问题:①就引文标志的位置而言,有的标示在引文结束的句号之前或句号之后,有的标示在作者姓名之后,有的标示在引文最后一个字之后,有的标示在引文的双引号外面,有的标示在引文的双引号内,也有的标示在一级标题最后一个字之后,或标示在某自然段最后一个字之后,或标示在某大段的句号之前或句号之后;②就引文标志的形式(右上角)而言,有的如[8,9]或[8-9]或[8-9]或[8][9],有的如[1-5]或[1-5]或[1][2][3][4][5]或[1,2,3,4,5];③在同一篇文章内,既有顺序编码制,又兼有著者一出版年制,甚至就在著者一出版年制的小括号外标注顺序编码制的右上角标;④作者在正文中未按顺序作对应标注,编辑未予以匡正或在修改时又出现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即文内引文标志与文后参考文献不对应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引文失范问题,昭示了引文失范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笔者对某期刊中一些奇怪的引文标志(如某一级层次标题最后、某自然段最后、某大段最后的引文标志及顺序编码制标志形式为[1-5]或[1-5]或[1][2][3][4][5]或[1,2,3,4,5]等)所对应的被引文献进行了检索核实,发现这些奇怪引文标志很多属于虚假标注,有的似出于编辑之手或与编辑诱导有关。因为其文后参考文献,有来源于被检索核实的期刊并与其相邻参考文献题名相似,而且在引证文献中根本找不到被引文献的析出信息。这就是近几年出现的所谓编辑诱导作者增加期刊自引、期刊社结盟换位增加期刊自引、责任编辑直接塞进期刊自引等虚假引文问题。
  GB/T7714―2005推出已5年多,出于作者之手的引而不注、过度引用和虚假引文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出于编辑之手或与编辑有关的虚假引文问题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是否可以建立一种科学实用的引文微观测评指标体系,对引文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微观分析,并从测评方法和评价机制上赋予编辑出版者匡正或剔除虚假引文的学术把关责任,从论著产出的源头防治引文失范问题,这些是本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
  
  1 基于引文新定义的引文原则的确立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引文的定义比较模糊,对引文的运用原则(后文简称“引文原则”)的研究还局限于“参考文献”的引用问题,至今尚未形成科学的引文定义和引文原则,更未出台指导编撰者实际应用的《引文规则》。因此,要建立引文微观测评指标体系,还得从引文定义和引文原则谈起。
  
  1.1引文新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引文的解释:引文是引自其他书籍或文件的语句。笔者对此解释作进一步引申:引文是作者根据论证说明的需要,将参考文献析出信息直接嵌入或有机整合于作品中的部分。依此定义,原引是直接嵌入作品中的参考文献析出信息;意引是有机整合于作品中的参考文献析出信息,这是对引文内容的描述。完整的引文还包括引文标志及其注释:紧密联结引文内容的“顺序编码制”或“著者一出版年制”标示形式称为引文标志;与引文标志对应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项)是对引文标志的简要注释,简称引文注释。为了叙述方便,可以把引文内容简称为引文,但切不可把不包括引文实质性内容的引文标志及其注释(文后参考文献)称为引文。这样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对引文作更全面、更深入的微观分析。
  上述引文定义明确了引文的主体内涵,据此定义,“引而不注”或“漏引”作品中也含有引文,只是没有作引文标注;虚假引文虽然作了引文标注,特别是出于编辑之手的虚假引文,其标注形式也可能是规范的,但这些标注形式只是引文的外表,它并不是具有实质意义的引文。
  
  1.2引文的运用原则
  基于编辑整合规范的视角,引文是被嵌入或整合于作品中的参考文献析出信息,嵌入整合的依据是论著的内在逻辑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既表明引文与作品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又表明引文与被引文献的内在逻辑关联性。虚假引文虽然一般都具有权威性或代表性等特点,但由于缺乏“关联性”将被编辑整合优化掉。因此,笔者建议将“关联性”作为引文运用的第一原则,而被引文献的“时效性”、“权威性”、“代表性”等虽然对增加论著的引证强度具有重要作用,但不适宜作为引文运用的必备要素(引文原则)。引文原则应是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否则会误导或滋生更多的虚假引文。鉴此可以确立引文原则为:关联性、原始性、公开性、适量性、准确性和规范性6项。
  探讨引文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将上述6项原则逆向运用于引文的微观测评,考察和审视引文的应用是否自然贴切、必不可少?其被引文献是否具备原始性、公开性的基本要求?引用量是否适当?表述是否准确、规范?从这些设问可知,将上述6项引文原则逆向运用于引文微观测评也是适用的。
  
  2 引文微观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虽然国内已有一些基于引文分析的量化评价方法(如期刊影响因子法、总被引频次法、质量因子法、h指数法、代表作法等),但由于引文失范问题的复杂性,致使这些量化评价方法缺少科学、准确的评价基础。建立引文微观测评方法的目的是从论著产出的源头,对缺乏内在逻辑关联性的虚假引文予以剔除,对内容失真、形式失范的引文予以匡正和规范,尽可能消除或减少虚假引文、过度引用以及错引、悖引等对引文分析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提高引文分析的科学可靠性。
  
  2.1引文测评一级指标的确立
  在前文确立的6项引文原则中,由于原始性、公开

性两项原则的含义简单直白,易于应用和评判,因此不必专门列为引文测评指标,于是引文测评主要关注关联性、适量性、准确性、规范性4项。将此4项引文测评原则转化为引文测评指标,即:关联度、适量度、准确度、规范度。又由于关联度的内涵较为丰富,仅对其作表面的测评将使引文测评的科学实用性大打折扣,因此对关联度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引出引证强度(或称引证深度)指标,这样得到引文测评的一级指标为:关联度、适量度、准确度、规范度、引证强度5项。
  
  2.2引文测评一级指标的含义
  2.2.1
  关联度本文所述关联度指标仅考察引文与被引文献的关联性,引文与引证文献的关联性将作为测评引证强度的重要内容,在引证强度指标中予以介绍。
  2.2.2适量度适量度指标主要考察两个方面:①引文占引证文献的比例;②引文占被引文献的比例。1985年我国文化部颁布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5条第1款有明确规定,在没有新的规定出台之前,此规定仍可作为测评适量度的量化标准。
  2.2.3准确度 准确度指标主要考察引文内容与被引文献内容的吻合程度,即引文是属于原引、意引,还是属于悖引、错引、伪引等。运用准确度指标可以进一步排除出于编辑之手的虚假引文。
  2.2.4规范度 规范度指标主要考察正文中的引文标志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项是否符合GB/T 7714―2005的要求。由于GB/T 7714―2005存在先天的局限性,本文关于规范度指标的考察内容已大大超出GB/T7714―2005的要求。
  2.2.5引证强度 引证强度既是引文微观测评指标体系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分析评价引文应用效果的关键指标。引证强度指标以关联度、适量度、准确度的测评为前提,重点对引文与引证文献的关联性进行深度考察,分析引文语境的有机整合性及主题关联性,揭示引证文献对被引文献的利用和吸收程度,籍此确定引文是否必要、其应用是否恰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被引文献的前沿性、时效性、代表性、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综合评价该条引文的引证效果。例如:引用前沿性、时效性文献,表明论著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引用权威性、代表性文献,表明论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水平,即引证强度大。
  
  2.3引文测评指标权值的分配
  为了减少引文微观测评的工作量,在引文微观测评之前,首先要运用关联性原则,剔除与被引文献不相关的虚假引文,然后再对各项测评指标赋值打分。引文测评指标的名称、含义及其权重值分配,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其中的5项测评指标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提高效率和减少工作量,最好运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N-LC)》(后文简称“AMLC”)对论文进行检测查询。对于关联度和适量度很容易判断:如果检测结果中的红底色文字不包含引文内容即不关联,红底色文字篇幅过大即不适量;对于准确度则要仔细核对引文与被引文献的相关内容;对于引证强度的测评虽然复杂一些,但只要具备运用“AMLC”的条件,其测评过程仍是简单可行的。运用“AMLC”检测查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引文关联度和适量度进行测评的过程,凭籍“关联度”便可发现虚假引文或模糊标注问题;凭籍“适量度”便可对稿件作出是否采用决定。作深度的测评虽然比较麻烦,但对于编辑来说,乃轻车熟路、举手之劳。对于没有编辑经历或不便于运用“AMLC”的评价者,只要利用网上文献资源进行手工检索,其微观测评也是可操作的。当然,在测评工作量较大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委托期刊编辑部或聘请职业编辑合作完成;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测评目标和对象,确定一个合适的抽查比例,再进行随机抽样测评,以减少测评工作量。
  
  从表1还可以看出,在5项测评指标中,前4项测评指标得分为0的引文均属无效引文,这种微观测评结果不仅剔除了与被引文献缺乏关联性的虚假引文,也排除了适量度为O(有故意侵权嫌疑)、准确度为0(错引、悖引以及与编辑有关的虚假引文等)、规范度为0(缺乏学术规范基本常识)3种无效引文,可见其微观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对引文微观测评结果的计算
  
  3.1单条引文测评综合得分计算
  从表1可知,在关联度、适量度、准确度、规范度4项中,都有得分为0的引文,而引证强度没有设置0分,而且其权重赋值都较高,这种处理的依据是基于引文的新定义。引文新定义确立了引文的主体内涵,把引文的实质性内容与引文的标注外形予以区别,便于在引文的微观评价中分清主次,准确计算引文微观测评的综合得分。引文测评的前4项得分均不能为O,若其中有一项得分为0,该条引文即失去测评价值。因此在计算单条引文测评得分时,各项一级指标不是分别相加求和,而是相乘求积的关系。由此得到引文微观测评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单条引文综合得分=相关度得分×适量度得分×准确度得分×规范度得分×引证强度得分 (1)
  从公式(1)可知,只有引文测评前4项的得分均不为0时,单条引文测评综合得分才不为0,在此基础上对引证强度的微观测评才有意义。
  
  3.2论著引证强度综合得分计算
  引证分析的重点是引证强度(或称引证深度),而引证强度只是引文测评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对论著中的所有引文进行测评,其综合得分也可视为该论著的引证强度分析结果。由此得到论著引证强度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引证强度综合得分=单条引文综合得分(1)+单条引文综合得分(2)+单条引文综合得分(3)+…+单条引文综合得分(n) (2)
  
  3.3对论著引证强度综合得分的修正
  由于公式(2)的计算结果是相加求和,那么必然会出现引文条数越多,论著引证强度综合得分越高的情况。虽然有适量度指标可以对引文条数予以约束,但对于引文条数少的论著显然不公。为了进一步提高引文微观测评的准确性,在计算论著引证强度综合得分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予以修正。
  对实际测评的引文条数设定一个上限(10条左右),例如从第一条起,依次取顺序编码制标志为[1]―[10]的10条。
  将明显缺乏关联性,无资格参与引文微观测评(即关联度为0)或单条引文微观测评综合得分为0的引文条数,计入实际测评引文条数的上限之中。
  对无资格参与引文微观测评或单条引文微观测评综合得分为0的情况,要进行具体分析,分别作出不同的修正处理:①对出于编辑之手或与编辑诱导有关的关联度为0或准确度为0的虚假引文,有两条元资格参与引文微观测评或两次出现单条引文微观测评综合得分为0的,该论著引证强度得分作0分处理;②其他如有3条无资格参与引文微观测评或连续3次出现单条引文测评综合得分为O的,该论著引证强度得分也作0分处理。
  对实际测评引文条数未达到上限的,若通篇未

出现无资格参与引文微观测评或单条引文测评综合得分为0情况的,按缺少条数x单条引文测评均分,再将此积分加入到论著引证强度综合得分之中;若出现无资格参与引文微观测评或单条引文测评综合得分为0情况,则不需加积分,即不需作此项修正。
  对论著引证强度综合得分的修正,其目的是充分运用引文微观测评方法及其评价机制,督促编撰者恪尽职守,并充分发挥编辑的学术把关作用,尽可能把防治引文失范的重点放在论著产出的源头。
  
  4 引文微观测评方法的适用性
  
  引文微观测评方法从引文必备要素的广度(引文原则)和引文引证的深度(引证强度)两个维度对引文的应用效果进行微观评价。在广度方面,用关联度、适量度反映作者的诚信学风,杜绝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匡正和剔除虚假、错误引用问题;用准确度、规范度指标反映作者的治学态度,避免和减少引文内容失真、形式失范等问题。在深度方面,用引证强度反映作者的学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利于准确评价论著的水平质量和创新价值。但由于引文分析应用目的的多样性,对引文测评方法的应用也应有所侧重,它除了适用于编辑对拟发稿件的深度加工外,还适用于论著引证强度分析及创新水平评价,同时也适用于基于引文分析的其他学术评价。
  适用于编辑审稿和对拟发稿件进行深度加工。编辑是论著的第一位读者和第一位学术评价者,并掌握着论著的发表权。编辑审稿和在对稿件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防治引文失范的学术把关作用。编辑在稿件退修中提出的修改建议(建议作者纠正或删除的地方),作者一般都会采纳照办。编辑可以运用关联度指标发现虚假引文以及错引、悖引等问题,建议作者纠正或删除;运用适量度指标发现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问题,杜绝这类论著的发表;运用准确度、规范度指标帮助作者端正治学态度,避免或减少引文内容失真、形式失范等问题;运用引证强度指标了解作者的学识功底和创新能力,准确评价论著的水平质量和创新价值,作出是否采用的正确决策。
  适用于论著引证强度分析及水平质量评价。引文微观测评方法是对引证分析的进一步微观探索,引证分析的重点是引证强度,而引证强度只是引文微观测评指标体系中的一项指标,由此可见引文微观测评方法是比已有的引证分析方法更全面、更准确的微观分析方法。因此,引文微观测评方法完全适用于引证强度分析,但最好能与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
  适用于期刊质量评价和对其评价结果的修正。引文微观测评方法适用于期刊评价的优势,首先是其微观评价的全面性及其引证分析深度带来的评价准确性;其次是其能排除大量的伪引、错引、悖引、驳引等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基于计量学的引文分析奠定科学评价的基础。只要运用引文微观测评方法对已获评的核心期刊进行随机抽查(抽查其中的一篇或几篇论文),便可以发现引文微观测评方法的准确有效性,同时也会发现已有的基于引文的量化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因此,笔者建议,在期刊评价体系中引入引文微观测评方法,最好在期刊评价前期就介入。也可以在期刊评价后期再运用引文微观测评方法,对已通过评审的期刊,逐个进行随机抽查,将引证强度综合得分作为对期刊排名的最后修正,甚至对引文微观测评问题严重的期刊从优秀期刊(或核心期刊)中予以剔除。
  引文微观测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基于引文分析的学术评价研究,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