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语文高效课堂中的预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任崇想

  【摘要】  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大力提倡高效课堂,老师就必须拥有新的教学理念,掌握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实践证明,预习是实施高效课堂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效课堂得以实施的基础。因而,语文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预习意识。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预习 学习目标 检测标准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高瞻远瞩,整体把握
  不少老师和学生认为,语文预习就是看看书,读读课文。其实,这是片面的看法。预习首先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即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学习的难点等。这样,学生有了预习的目标,才能有预习的动力。
  学生预习时,可根据与教材配套的学习材料(如新课标《互动同步训练》等)或其他辅导材料,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等内容,便于从整体上了解课文,提高预习效果。如与《孙权劝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配套的学习材料:新课标《互动同步训练》(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版),在其“自学支点”中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3)总结写人记事类文段的内容的归纳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根據学习目标,或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分工合作,或同学之间交换资料,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如学生可以图书室、互联网、或同学之间交换相关资料,了解有关司马光的生平和事迹及《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与课文结合,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细读文本,用心感悟
  首先,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划出课文中读音和字形生疏的字词,利用工具书或电子教辅(如互联网等),或个人独立,或小组分工合作,扫清文字障碍。
  其次,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资料,独立思考和探究。力求领悟课文的主旨,在预习中,找出课文的常用词语、关键词句等,关注课文的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
  如学生在预习《孙权劝学》时,围绕“总结写人记事类文段的内容的归纳方法”这一学习目标,可边读边用笔在文中划出表现孙权劝学、吕蒙治学和鲁肃叹学的关键词及关键性句子。例如,“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孰若孤”“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大惊”“非复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拜蒙母”“结友而别”等。通过这些关键词、句,学生可以掌握写人记事类文段的内容的归纳方法。
  预习是单调、枯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在 课堂上更好的学习知识,要耐得住寂寞,克服困难。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采用其他的预习方式,如同桌互补预习,村居合作小组分段预习,分组对比预习等方式。把各自对课文的独特感悟说出(或写出)来,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探究,共解疑难,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我回顾,检测效果
  一篇文章,应该预习到什么样的程度?如何才算完成预习?这是困扰大多数学生的一个问题。由于心中没底,许多学生在预习中缺少参照,预习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预习往往是虎头蛇尾,甚至少数学生最后放弃预习。
  老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语文程度,提出不同的参考性预习检测标准和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要求,对不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打击,使他们体验不到预习的成功的快乐,失去预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大力提倡高效课堂的形势下,语文老师应如何制定预习的检测标准?应该根据什么原则制定?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老师应因人因文而异,制定适合学生的参考性检测标准。总的来说,就像摘苹果一样。苹果悬挂的高度,应该是让学生蹦一蹦才能摘得到,但是不蹦,却摸不着。即制定的检测标准,学生通过认真的预习,能够达到;相反,则不能。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品尝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的喜悦。
  每一次成功的预习检测,都是一次学生对自我努力的肯定,都会提高他们的预习兴趣,都会鼓舞他们学习语文的勇气,都会提升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总之,只有学生“重视预习”,才有“课堂创造”;只有学生“扎实预习”,才有“课堂高效”。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是课堂上实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孕育语文高效课堂的土壤。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学新理念,老师才能充当起“导演”的角色,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主导作用。因而,在提倡高效课堂的形势下,老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预习并养成习惯。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8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