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困境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兰香
摘 要:实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不仅需要构建相应的软硬件系统、改变会计人员的工作方法,而且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和业务管理模式做出变革,才能够达到提升财务信息质量、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监控和提高公共服务产品品质的目的。因此,对于基层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一系列的技术性难题,而且受到既有人才结构、管理机制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的制约。只有结合现代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分析当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困境的成因,才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完善新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财务管理;事业单位;信息化;应对策略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及意义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将财务管理延伸到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建立财务信息、业务数据之间的直接联系,并且对其实施动态预测、分析和控制。所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质是依托信息技术和一系列现代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既要构建起覆盖所有部门和管理岗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各个运营环节数据和信息的自动更新、流转,又必须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合理划分部门和岗位间的职权范围,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成本分析等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的落实。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之于事业单位的意义
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事业单位而言意味着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财务管理透明度的增加和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有效监控。首先,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下,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可以实时汇总业务活动相关信息,动态评估和监控财政资金收支、预算计划执行情况,便于就存在偏差的部分适时做出调整;其次,基于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可以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强化,并且依靠具有时效性的财务分析、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报告,优化财政资金的管理决策,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要求。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困境及成因
(一)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在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基层事业单位对相关理念和实践方法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导致信息化建设停留在软硬件设施建设、制度体系构建层面,在管理理念、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变革。因而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并未形成真正的信息化管理機制。首先,由于片面的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即是运用信息技术处理财务信息,因而单位内部管理模式、工作方法的改变只与财务相关岗位人员有关;其次,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由于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目标、要求没有深入了解,因而在岗位职能分配、业务流程整合方面没有做出正确决策,难以达到强化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监控、约束各管理岗位人员行为的目的。
(二)人才结构存在明显缺陷
实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要求事业单位的管理理念、方法都进行必要的变革,通过构建成本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等机制,一方面为单位的各项管理决策与战略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服务于各部门、科室的日常业务活动,帮助各岗位人员明确目标和不断优化各项计划的执行策略。但这要求事业单位有与之匹配的人才结构,才能够保障财务和业务部门各岗位人员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胜任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下的成本控制、绩效考评等工作。而目前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和各业务部门管理岗位上具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掌握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
(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
构建覆盖事业单位所有部门的网络化管理系统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条件,虽然市场上有多种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可供选择,但在软硬件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只有依据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领域、组织结构特点加以优化,才能够将业务流程嵌入信息系统,从而依靠系统的运行自动化的生成、更新和利用各类信息,达到跟踪监控各项业务活动、保障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但目前事业单位在整合原有财务和各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时,管理软件的选择和数据库构建都没有充分考虑自身需求,对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开发和利用不具针对性,无法发挥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技术优势。
(四)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要想落实财务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等管理理念,在依据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构建网络化管理系统、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必须构建和优化相应的管理机制,才能够发挥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部门的专业优势,实现对单位各项业务活动过程的跟踪监控。但目前大部分基层事业单位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在财务管理相关的职能划分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而且没有构建起科学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分析公共服务产品投资规划的合理性、监督考核各岗位人员履职行为时,缺乏科学的依据,不利于优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
三、走出财务管理信息化困境的对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以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
鉴于基层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普遍存在局限性,各公共事务管理系统的主管部门应结合下属各级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特点、公共服务产品供应方式,强化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首先应在财务管理体系转型、制度体系优化方面给予指导,尤其要明确预算管理指标体系构建、财务部门岗位设置要求,从而基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转,将财务管理延伸至事业单位的各个业务活动环节;其次,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对下属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之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从而组织好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推动事业单位管理机制的升级。
(二)优化人才结构
鉴于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和各业务部门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有了不同的要求,事业单位应结合新的岗位职能界定分析现有人才配置状况,对于亟需的关键岗位人才空缺通过招聘尽快解决;而针对现有员工知识结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现象,应结合具体情况设计培训计划,借助社会培训机构的专业服务提升各岗位人员的专业素养。此外,要重点强化对财务部门管理会计相关岗位人员的培训,并且通过改进绩效考评和任职资格认证制度,激励现有员工强化学习和交流,以满足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优化
目前绝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有了可以实现财务、业务信息共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系统的信息处理、利用功能还有待深度开发和优化。首先,事业单位应与系统供应商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分析已投入运行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在信息采集、数据库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针对单位在成本管理、资金收支管控等方面的需求,开发实用的工具软件和数学分析模型;其次,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人员应结合财务信息核算、风险评估和预测等工作的需要,不断的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完善,以推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的运用。
(四)管理机制的优化
为了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转,应基于绩效考评、预算管理等一系列指标体系的构建,动态评估财务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并且对其不足之处加以优化。首先,事业单位必须对现行内部审计和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并且将其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处理范围,通过实时汇总业务、财务部门的信息和数据,动态监督财政资金收支和评价预算计划执行成效;其次,建立事业单位内部顺畅的信息反馈机制,将源自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财务分析、审计和绩效考评成果作为优化各部门、岗位管理决策的依据。以便发挥出财务、非财务信息的利用价值,达到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
四、结束语
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助于保障公共服务产品的品质、降低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本和实现财政资金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针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应依据相关理论并借鉴成功范例探索可行的解决途径,加快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立成.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科技投资, 2019, 000(011):193.
[2]张美霞.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贸实践, 2018, 000(011):136-137.
[3]李晓辉.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时代经贸, 2019, 469(08):73-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0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