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简述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及特点,认为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检索课教学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引导性、实用性等新特点;其教学模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指出文献管理、信息分析和知识发现将成为信息检索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教学研究 信息素养
[分类号]G252,7
1 泛在知识环境概述
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ee Foundation,NSF)召开了“未来的浪潮:NSF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会后发表了著名的《知识在信息中迷失》的研究报告。“泛在知识环境”是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把数字图书馆的普及所创造的信息环境称为“信息以太”(information ether),ether一词有太空、气氛、大气等意思,此处意指一种环境。“数字图书馆应该定位于提供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knowledge environments,简称UKEs),如同无所不在的ether(以太)一样,成为未来生活、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须臾不可或缺的公用设施”。
与目前的数字化信息环境相比,这种环境是更加普遍的、无所不在的全面的数字环境。它是由网络没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知识基础结构,是未来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它通过计算、存储和通信方面的最大便利,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为完全彻底地发挥作用而构建的一种普遍的、综合性的知识环境。
未来的泛在知识环境,是由知识资源环境、基础网络环境、终端设备和用户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而“人”则位于此环境的中心。
UKEs下的知识资源环境,不是某个机构或是国家能够独立完成的,它整合了人类创造的所有知识资源,其本质上是全球分布式的、动态的且内部充分互联,具备良好的互操作性和重复使用性,并且以统一的平台集成资源与服务,展示和提供给用户,实现资源和服务的全球交换和共享。
UKEs下的基础网络环境,将是以目前的互联网为基础、多个网络(以我国为例,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等)异构融合在一起、协同提供丰富的个性化服务的网络。它支持用户永远在线的宽带接入(高速无线宽带是其主要特征),用户无须考虑提供服务的位置、如何调度资源以及优先级等后台操作。未来的网络环境将屏蔽网络异构性和底层的细节,目标就是要做到依据环境的变化情况,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
UKEs下的终端设备,具有智能化与无缝性的特征。它不仅对环境、用户表情等具有智能化的感知能力,支持用户采用自然语言表达信息需求,而且能够跟踪用户行为等。同时,无缝性是泛在知识环境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对于用户而言是“透明”的,不易被用户所察觉。
UKEs下的用户,是整个系统的中心。这个系统将更多地关注用户的需求,其功能和服务都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的,以用户的行为作为出发点,深入了解用户的习惯、能力、需求,对不同的用户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定制和主动服务功能,注重增强用户体验和用户之间的交互,促进用户的参与。
随着泛在知识环境的到来,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教育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正是属于教育的范畴,而且信息检索课本来就是一门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的课程。这门课程开设20多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文献检索、光盘检索、网络检索的历程。今天的信息检索课,培养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泛在时代的到来,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特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都将经历一系列变革。
2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的特点
随着泛在知识环境的出现,信息检索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在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有组织地出现,信息难以定位并且更加难以获取的时代将宣告终结。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检索将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与检索行为密切相关的信息检索课,应该既具有普通数字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的一些本质特征,也具有泛在知识环境的显著特征。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
2.1 检索行为的泛在性
泛在知识环境可以称之为泛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根据当前的需要获取知识与信息,而且这些知识与信息都是有组织地出现在学习者的周围。无论是学习,还是在工作中碰到问题需要解决,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实施检索行为。检索行为的泛在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自然与“不可见”,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实际的检索行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而学习者可能意识不到它们,因为它们已经自然而深刻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就像呼吸空气一样,无形之中就已经完成了。
2.2 教学行为的情景感知特性
由于泛在时代人们周围普遍存在着许许多多内部互连的嵌入式系统,这些系统的末端是智能终端设备,这使得整个环境具有灵敏的“洞察力”:它们能够识别人的存在、能通过人的行为自动判断人的意图,并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和满足人的需求;它甚至能够通过度量人的一些生物信号,如面部表情、声调、手势等,来推断人的情感状态等,这个特点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最终促进了老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
2.3 教学活动更偏重于“引导学习”,让学习者有更多的自主权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并涉猎众多工具和资源,教师能够且必须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上充实自己,改变自己,以适应学生个人和学生组织的需要。结果,教学逐渐脱离传统教学的定式,教师更多地是偏重于引导。以此为基础,教师角色就好像乐队的指挥,把不同乐器的声音组合成一首美轮美奂的乐章。教师不仅仅要支持个体的学习,还要在已有技术的支持下,把个人经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知识、经验的共享。
2.4 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更明显
无所不在的检索行为的产生,就是因为有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真实环境下解决问题的锻炼,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学生只有经过现场处理问题,其工作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其中包括有针对性地检索信息的能力。
3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
由于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教学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引导性以及学习的协作性等特点,使得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
・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目前的课堂教学。泛在网络、系统管理软件平台和智能终端设备使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学习不再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时集合在同一地点,教学活动既可以在传统的教室里,也可以是工作现场、实验基地等各式各样的地方;同时,教学
时间上也有更多的灵活性选择,不再局限于规定的上课时间。正是由于移动、互联、多功能的数字设备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教师可以把学习资源通过互联网带入教室,学生也可以通过泛在网络随时获取更多的资料。因此,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更有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目前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人生成功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间存在脱节,这极大地导致了现阶段教育问题的产生,学生缺乏动力、毕业后缺乏应有的技术和知识,在工作岗位上仍然需要在职培训。考虑到工作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脱节所造成的问题愈发明显。
・教学过程的情景再现与学习的多向交流。通过泛在的智能终端设备和宽带接入,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情景能够被自动地记录下来,同步发送到远程学习者的手中,远程的学习者通过宽带连接和智能终端显示设备,将教师在课堂的讲课情况再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室里的学生可以同老师进行双向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还可以通过泛在网络,即时同远程学习者交流。反之,远程学习者通过泛在网络,也可以随时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且交流情景可以通过网络与投影设备在大屏幕上显现出来。教师可以与教室的学生进行现场交流,还可以通过虚拟管理平台,选中远程学习者,让远程学习者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学习者和教师还可以通过泛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社群,共同就课程的内容进行讨论,还有问题的求助等。通过交流,可以将新获得的知识及时地发表到共享空间,这样丰富了课程的学习内容,也促进了知识发现。
・教学内容除了数字化信息外,还可以是实物再现。数字化的信息仍然是信息检索课讲授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人类知识与资源,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检索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另外,针对检索讲授的内容,如果涉及到一些平常我们看不到的实物,可以通过泛在网络,实现实物再现。因为泛在知识环境下,所有的物品都已经贴上了智能标签,它们的信息也已经进入到网络之中,在讲授的过程中,纯粹的描述性语言很难比实物再现更直接、更客观、更能帮助了解与掌握了。
・建立将真实教学环境与数字化学习环境两者无缝整合的新的教学环境,以协助教师在真实学习情景中充分运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提高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成同行合作。
・通过泛在设备与网络,完整记录学生在真实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历程、讨论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即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规划学生的学习进度及真实环境学习活动。
4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
当前信息检索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检索技巧、教会学生检索出已有的文献信息。伴随泛在知识环境的实现,信息检索课的任务,已经不是讲授检索技巧(基本知识的讲解已经做成了PPT,放在固定的共享空间,供需要的学生随时取阅),而是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以及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这些才是用户最为困惑、最为关注的。
具体说来,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将侧重于下列内容:
・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随着泛在知识环境的实现,信息检索已经不是问题,但随之而来的个人数字参考文献的管理却成了问题。相信很多研究者都曾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写一篇文章,经常要参考几十篇到上百篇参考资料;而一段时间后,积累的参考资料会越来越多,想从中找出最合适的参考文献,必须得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个人文献资源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科研工作者从早期的卡片记录,到使用资源管理器以及Excel、Access等非专业化软件,现已逐步使用上了专业化的参考文献管理工具。目前,常用的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包括EndNote,Reference Manager与ProCite等。它们的主要作用如:在收集参考文献过程中,文献管理软件可以帮助整理、排列、检索、浏览、阅读所收集的内容;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中,这类程序允许直接在文字处理过程中插入参考文献,并按要求自动调整引用顺序,也可根据投稿期刊的不同要求快速修改参考文献的引用并生成规定格式的参考文献列表。
・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分析与评价是指对大量已知信息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科学抽象的一种信息深加工活动。日前的数据库系统一般只限于一些基本的数据查询操作,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只能对数据“粗加工”,无法实现对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和内容分析。事实上,对文献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分为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两种,作为信息检索人员,一般只能对专业性的内容进行较浅层次的分析和加工。
比如,检索者被要求就某项课题研究进行资料查询。检索人员可以将与该项科学研究相关的最新资料都查找出来,并进行分析处理,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将结果传递给专业研究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可能是检索到的文献有很多,必须进行取舍,这时候往往还需要专业知识,因为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真正做好资料取舍工作。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虽然你可能是外行,但根据知识之问隐含的逻辑关系的分析,可以达成新的知识发现。在而对专家陈述你的观点和看法时,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专业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检索者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学院情报科学教授斯万桑(swanson)。他认为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可定义为:从公开发表的非相关文献中发现某些知识阶段问的隐含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假设或猜想,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攻关或实验,从而发现新知识。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当前学科不断分化、细化,结果导致了文献问隐含的关系不易被发觉。必须要指出的是,这些“新知识”,只是一种推测或假设,尚待验证。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斯万桑教授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了偏头痛与镁的缺少有一定的关系,并以此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后来他的这一观点果然被临床实验和脑中镁含量的检测报告所证实。
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分析、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高效的文献信息管理是进行信息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只有在信息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反过来又会促进信息分析工作,良好的信息分析与评价同样会增进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
5 结语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资源环境将是空前的复杂与分布式的。虽然知识社区和周边环境感知功能使得资源的获取更加容易,但资源获取之后的整理以及利用乃是一种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不可能由智能设备来代为完成。所以,信息检索课必将仍旧存在且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综上所述,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外部资源环境的改变将对未来的信息检索课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检索课教学在新的环境下呈现出泛在性、情景性、引导性、实用性、协作性等特征。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信息检索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面向知识创新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协助学习者获得影响最深、作用最大而看不见的东西(真正所需的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