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盈余管理能够给利息相关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益处,但会导致投资者不能准确了解信息,对其造成危害。作为现代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逐渐细分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了最新的文献,总结了各个方面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对盈余管理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文献述评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谋求私利,而进行干预财务报告盈余的行为(Schipper,1989)。管理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利用一定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因此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环境也在高速变化,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方式、措施以及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我国2007年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应计盈余管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约束,真实盈余管理逐渐增多。近年来,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逐渐细分化,更偏重于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
  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当前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总结内外部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并提出未来研究可能发展的方向。
  二、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一)文化差异与盈余管理
  Guan et al.(2005)认为各个国家的盈余管理不同在于文化的差异。之后,一部分学者开始对文化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却不相同。Han等(2010)研究得到在文化自由的地区或国家,企业更偏向应计盈余管理。费青青等(2018)以“紧密-松散”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两个文化维度为基础,分析了投资地区文化与我国国外或国企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紧密型文化”的地区,投资者的处事较相似,不能容忍明显的应计盈余管理,因此选择不易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文化自由的地区却与之相反;(2)上市地区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越大,公司就会更多地迎合上市地区的文化,从而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更大;(3)时间越久,上市地区文化对异地投資者的影响越小,即文化差异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越小。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于这一研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责任意识较高的企业将会积极的履行道德以及法律的要求,从而盈余管理程度较低。另一种观点是企业的责任感较强,盈余管理水平较高(Goel,2003)。邓德军等(2013)研究中提到企业社会责任较强,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都较低,而唐伟(2015)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陈国辉等(2018)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应规和自愿披露,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以及财务报告重述三种角度探讨。研究发现:在应规披露下,仅降低了真实盈余管理;自愿披露模式下,其对三种盈余管理方式都产生降低作用。
  (三)企业声誉与盈余管理
  声誉机制分为有效契约观和寻租观,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研究结论。有效契约观认为,声誉是企业日积月累形成的一项无形资产,企业只要采取措施进行盈余管理,就会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下降,进而导致声誉资本严重贬值。而寻租规则认为,目前企业的声誉较高,社会公众对他们的信任度会更高,从而掩盖了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他们会更大程度的进行盈余管理,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益处(雷光勇等,2001)。管考磊,张蕊(2019)验证了企业声誉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发现,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声誉会减少盈余管理,这遵循了有效契约观。进一步发现,招聘更优秀的审计师和实施更规范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进而影响盈余管理。
  (四)退市制度变革与盈余管理
  我国退市监督管理制度是以上市公司连续亏损的期限为依据制定的,为了保持上市的质量,我国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以防止退市。许文静等(2018)以2012年我国退市制度改革为基础,验证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 退市制度的改革并没有明显改变应计盈余管理,但明显降低了真实盈余管理;从退市制度的指标看,净利润指标仍然是上市公司触及规定的标准被暂停上市的主要指标,新增退市指标的作用还不显著。谢柳芳(2013)以2012年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改革为对象,检验了其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关系。研究得出,退市制度改革之前,市场的监管较松,更多地实施风险较低的应计盈余管理;退市制度改革之后,市场管控严,偏向于不易被发现的真实盈余管理。
  (五)CEO等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
  1.CEO的性别与盈余管理
  现有学者关于女性高管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没有相同的结论。一部分的研究认为,由于女性高管道德水平更高、谨慎度更强,会减少盈余管理(Srinidhi et al.,2011)。Barua et al.(2010)的研究发现,女性CFO偏向于实施向下的盈余管理。但是,其他学者则认为性别差异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无显著不同(Sun et al.,2011)。杜兴强等(2017)首次发现,女性高管的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呈倒U型关系。
  2.CEO的海外经历与盈余管理
  具有海外经历的CEO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都更高,更为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杜勇等(2018)以烙印理论为基础,分析了CEO的海外经历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EO的海外经历抑制了企业盈余管理,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和融资需求大的企业,该抑制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根据海外经历地区法律的严格性,将其分为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英美法系的经历对盈余管理的约束作用更显著;将海外经历分为任职经历与留学经历,CEO的留学经历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约束作用更显著。
  (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
  谢德仁,廖珂(2018)分析得出,控股股东在现金短缺时会选择抵押股票以进行融资,为了防止股权价值下降造成无法偿还债务,会选择实施不易被发现的向上真实盈余管理。而王斌等(2015)在研究中提到,上市公司具有大股东质押股权时,受到外部质权人的监督,大股东就会选择不易被发现的真实盈余管理,因此降低了应计盈余管理,认为两者是替代关系。   (七)独立董事的特征与盈余管理
  周泽将等(2017)研究了有政治背景以及事务所背景的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增加了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对应计盈余管理的作用不显著;而且在事务所工作过的独立董事,处事更加谨慎,会选择风险低的真实盈余管理,增强了独立董事的政治背景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胡奕明(2008)研究得到从事过会计工作的独立董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盈余质量。Agrawal(2005)提到在董事会中若存在有会计工作背景的独立董事,会降低盈余管理。
  (八)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一些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对降低盈余管理是有利的。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提到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均具有降低作用。一些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两者相关性不显著。张国清(2008)提到实施规范的内部控制并没有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即使改善内部控制也如此。张友裳,熊毅(2017)将内部控制披露要求分为未要求披露、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三个阶段,分析了实施规范的内部控制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关系。研究发现:实施规范的内部控制增强了真实盈余管理,降低了风险较大的应计盈余管理。
  (九)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
  由于公允价值的主观性强,交易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主观判断为企业实施应计盈余管理谋取了便利(李英等,2012)。相反还有一些学者得出,公允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同时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行为(Mengle,1995),而且公允价值的运用在我国有很多约束条件,因此其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便利的可能性较小(魏天成,2014)。由此可以得到,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与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结论相反。但是对公允价值计量与真实盈余管理,当前研究结论一致,上市公司会改变权益证券的变卖时间(迟鑫德,2010),来操纵公司的盈余。蔡利等(2018)研究得出,市场监管愈加严格,且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应计盈余管理不好操作,真实盈余管理会增加。
  三、文献述评
  (一)结论
  管理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利用一定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越来越细致化、全面化,如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等方面没有一致的研究结论,当前学者细分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检验其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并且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目前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由应计盈余管理向更具隐蔽性的真实盈余管理过度。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集中于企业治理、制度准则等微观层面,在宏观领域的研究较少。
  (二)研究展望
  当前研究了异地投资者的文化背景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以试图研究投资地的经济环境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目前对女性高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没有一致结论,可以进一步研究女性高管的工作经历、学术经历、教育水平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局限在生产、销售和费用操控方面,研究表明,真实盈余管理还包括政府补助与处置长期资产,未来应该结合上市公司的制度环境等因素,拓展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主要在于中介变量的不同,未来可以选取不同的变量进行更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费青青,王博,逯东.文化迎合与盈余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33(06)
  [2]陈国辉,关旭,王军法.企业社会责任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8(03)
  [3]管考磊,张蕊.企业声誉与盈余管理:有效契约观还是寻租观[J].会计研究,2019(01)
  [4]许文静,苏立,吕鹏,郝洪.退市制度变革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影响[J].会计研究,2018(06)
  [5]杜兴强,赖少娟,裴红梅.女性高管总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7(01)
  [6]杜勇,张欢,陈建英.CEO海外经历与企业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8(02)
  [7]谢德仁,廖珂.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8(08)
  [8]周泽将,徐硕,马静.政治关联、事务所背景与盈余管理[J].审计研究,2017(06)
  [9]张友棠,熊毅.内部控制、产权性质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J].审计研究,2017(03)
  [10]蔡利,唐嘉尉,蔡春.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18(11)
  [11]Schipper,K.1989.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3(4)
  [12]Srinidhi,B.,F.A.Gul,and J.Tsui.2011.Female Directors and Earnings Quality.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8(5)
  [13]Barua,A.,L.F.Davidson,D.V.Rama,and S.Thiruvadi.2010.CFO Gender and Accruals Quality.Accounting Horizons,24(1)
  [14]Sun,J.,G.Liu,and G.Lan.2011.Does Female Directorship on Independent Audit Committees Constrain Earnings Management.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99(3)
  作者简介:
  张蕊蕊(1997-  ),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安春明(1970-  ),男,漢族,吉林省人,博士,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8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