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旧动能转化视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运作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梅军

  摘 要:从新旧动能转换的視角,阐释当前经济态势下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发现体育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体系培育加速适应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质量管控体系、运行模式三个方面分析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认为:体育产业各业态的协作共生,融合区域发展是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基本路径;应重新划分体育产业格局,形成各业态间统一协调的运作模式;加强产品质量管控,提升对接国际市场的能力;适应市场规律开发新型的产品销售渠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基础、调结构、严监控”的体育产业发展原则。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体育产业;运作模式
  基金项目:烟台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烟台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运行逻辑与实施路径-基于新旧动能转换视角(2020YTSK-072)
  2018年01月0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国函〔2018〕1号)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由此,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巨大的转机,既是机会,同样又是挑战。体育产品尤其是体育产品制造业上下游产品供应链的供给问题,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给消费群体带来消费意识上的改变,都将驱使体育产业寻求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产业是以提供商品服务为主的生产集群,适应市场需求,追求经济价值是其生存的根本原则。我国体育产业运作之初以体育产品制造业为矛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产业辐射领域越来越宽泛,从最初的体育用品制造到体育休闲、体育竞赛表演等诸多领域。由此定位下的体育产业发展注定有别于传统单一产业集群,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影响下,需要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的能力。
  一、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
  2008年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家体育总局拟定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将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活动划分为8个大类:“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中介活动;其他体育活动;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销售;体育场馆建筑活动”。明确了体育产业集群的基本范围,历经数年的发展,体育产业各业态的从业方式以及市场渗透力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育产业发展呈现两方面产业结构性问题,一是来自于体育产业自建体系的内部结构;二是相关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外部结构,城市体育产业各业态区域划分及市场份额占比。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标杆的传统体育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大批知名度较高的国产自营产品,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浪潮中逐渐占据市场同类产品优势地位。与此同时,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博彩、体育电视转播、体育彩票等新型业态逐渐兴起,共同构成体育产业内部集群,成为驱动其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各子产业内部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体现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生产制造业,受到内外环境、上下游企业生产链条的影响较大,原材料的供应、生产设备的推陈出新、生产技术的革新缔造都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环节。其次,就体育产业发展整体环境来看,体育服务业将逐渐承担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任务,2017年山东省体育服务业发展迅速,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199.73亿元和547.54亿元,占山东省体育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51.1%和71.1%,由此可见,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逐步扭转。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费理念的升级,体育产业的结构类型势必要随之改变。但目前体育产业各业态并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运作模式,产品形态的不固定因素依然存在,产品适应市场风云变化的能力依然较弱。企业内部相互间的运作不能实现横向贯通,没有建立市场信息畅通的渠道,这是制约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应对新旧动能转换能力的体系障碍。
  (二)企业质量管控
  体育产业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新旧动能转换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要关注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生产质量、流通交易以及售后服务质量都是企业发展的加分项目,产品质量是其行业服务能力的集体体现。一方面,以商品生产为主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与工业时代其他制造类企业一样,在产品生产-流通-交易环节有相对成熟的质量监管制度。另一方面,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中介活动为主的服务业,服务种类多元,涉及的生产、消费环节较多,质量体系要求涵盖的范围也越广。但目前来看,体育服务业各经营实体都有各自的运营标准,行业内部并未形成一致的价值规范。此外,质量管控并不局限在产品质量基础环节,产品的市场服务能力提升需要建立规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历程较短,尤其是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健身休闲等逐渐占领市场的新业态,很多情况下仍是在模仿发达国家成功实例,内部质量管控体系不够成熟。
  其次,产业的拓展规模决定了接下来产品的影响力及辐射的业务范围,要想实现区域范围之外的规模化扩张,必须遵循既定的市场规则,也就是正在执行或遵守的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建立对接国际认证标准的质量管控体系对企业发展来讲是一项双赢的举措。企业通过内部产品质量的提升,强化口碑效应,赢得更多的消费人群,拓展市场业务范围。具有国际标准的质量管控体系认证本身就是企业实现内生外联的攻坚过程,是不断“走出去、引进来”的脱变过程,对于提升整体竞争实力,接轨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行模式
  体育产业中各行业持久运营的生命力源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能力并非是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来自于生产、需求、产业支持因素、政府因素、都市综合竞争力方面的指标共同作用体育产业的运作过程。体育产业发展实际上依附于城市基础经济而存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经济建设、居民总体消费水平、物质生活成本都是影响体育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解决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结构比例问题以后,体育产业运行需要处理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态势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居民对体育用品的需求取向与消费能力,中小型城市体育休闲服务业发展远不及一线大城市活跃,而相较于服务类的体育产业形式,体育产品制造可以利用人力成本低廉,厂房用地、物流交通、上下游产品供给等生产基础环节成本较低的特点大力发展。   此外,体育产业各业态产品生产-营销交易流程中,在遵循基本的市场交易原则基础上,依据自身产业形态及开发的商品特色,可以打造独树一帜的服务模式。处理好产品供需之间的矛盾,借助于互联网开发新的体育产品消费形式,是扩大需求,提升产品供应量,拓展供需渠道的有效措施。
  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协同共生
  体育产业各业态行业内部集群的联合共生是提升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延续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经营模式,缺乏战略性、全局性的管理思维,企业之间的不良竞争关系以及生产企业共同营造的商品消费环境,使得体育用品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失去持续的市场竞争活力。新旧动能转换期,为体育休闲、体育健身、体育竞赛等类属第三产业的企业集群发展创造了政策环境。作为低能耗、高产出的新业态,具有创造更高生产价值的能力,体育休闲服务业的投入-生产-商品价值转化影响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企业运营本身。例如,参与体育健身的人群越多,将带来人们体育消费理念上的转变;养成健康的体育习惯,意味着将消费更多的体育用品;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注重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体育竞赛转播。因此,体育产业领域内各业态并不是平行不相交的个体,而是相互协同共生的联合体。产业内部集群有着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体育休闲服务业的壮大势必催生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高质量的体育用品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体育人口,影响体育其他业态的发展。
  (二)区域融合发展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城市生存环境,提升企业产品创新与开发,思考适合城市地域特色、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体育产品是体育产业寻求新旧动能转换的市场基准。同时,企业组织内部提升产品创新开发,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开拓市场运行通道。企业的生存以服務于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国民体育消费意识的提升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也决定了企业升级转型,体育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成败。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体育消费需求,是建立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基础上的经营主体。体育及其相关经济活动仅仅是区域建设或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员,体育产业并不能主导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而是融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共生的一类活动实体。适时找准时机将体育活动中的部分项目融入到其他产业体系中,开拓更宽、更广的经济活动形式,有利于保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持续活力,增强企业运营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
  三、结语
  产业发展的主题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应变风险与适应消费需求是体育产业及各类经济实体面临的共同挑战。体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明确市场定位、确定产业规划布局、制定商品服务标准”三个基本的原则。新旧动能转换的刚性要求下,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形式要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可以依照“一保、二调、三控”的发展路径。“一保”既是保基础,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不能丢,借助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发展时机,实现产业内部的提升锻造,淘汰落后产能,创新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二调”是调结构,随着市场经营环境及大众消费类型的不断变化,体育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体育服务业异军突起,打破了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体育产业发展的格局,各类新型的体育活动形式也逐渐被消费者接纳,更能调动大众的消费热情,开发新业态有利于提升体育产业整体的市场发展空间;“三控”即是要建立完备的产业运营监控体系,源头上抓产品、服务质量,过程中管控产品销售通道,借助于互联网,充分利用新兴的电子交易平台,畅通产品营销、交易渠道,产品交易的末端要进行跟踪售后,拉长产品交易链条,提升服务口碑,扩大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Z].国函[2018]1号,2018-01-03.
  [2]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觉.《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的通知[Z].国统字〔2008〕79号,2008-06-18.
  [3]孔祥久. 新旧动能转换战略下体育服务业发展路径探析[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2.
  [4]周良君,李凡.中外都市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实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04):9-14.
  [5]邵桂华.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困境与突破[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05):7-11.
  作者简介:吕梅军(1970-),男,山东烟台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3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