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州“香山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优化改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卜复鸣

  摘要:“香山人才”是指熟练掌握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香山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家族式传统技艺传承、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化传承、名师培训、技能比武等方式。针对当前“香山人才”的培养途径,可做如下优化: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香山人才计划”培训体系;建立培训学院,与职业院校开展实质性的深度合作;鼓励著书立说,走文化相融的“香山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营造工匠文化,确立尊匠崇能的人才价值观。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香山人才
  基金项目:苏州风景园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战略性课题“苏州‘香山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002)
  作者简介:1、复鸣,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财经分院教授,苏州风景园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智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造景和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2-0118-05
  苏州园林是指苏州地域内历史上记录或遗存的园林总称,是中国风景园林中最璀璨的明珠。其源头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囿苑,至16-18世纪达全盛时期,并成为江南园林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的营造涉及到木作、瓦作、石作、漆工等匠作,传统的木作、瓦作多出于香山帮,而石作大多出自原吴县金山的石料和石作工匠,如历史上苏州的宋代双塔柱础、石柱,灵岩山下韩世忠墓的石雕龟趺碑座,元代天池山寂鉴寺的石殿佛龛、几案雕刻,明代董其昌墓前的石翁仲、石兽,民国时南京建中山陵所选石料,等等。而在苏州建筑界匠作中最有影响的当推香山帮。
  “香山人才”是指以熟练掌握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某一技艺为主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苏州香山是香山帮的发源地,《皇明通纪》载“(蒯)祥,吴县人,木工也。父福能主大营缮,永乐中为木工首,以老告退,祥代之,营建北京宫殿”。后当地的建筑匠人将明代的蒯祥列为行会的鼻祖。所谓的香山帮是以木作、水作为主,兼及砖作、木雕、石雕、掇山等多工种于一体的工匠帮派,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营造技艺和文化传统,是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匠帮之一。2006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作为传承和保护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香山人才计划”应运而生,可谓水到渠成。
  一、“香山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举措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机械化、人工智能化生产方式日新月异,以人工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传承面临着一定的人才危机,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也不例外。传统建筑行业的部分工种(如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泥塑、雕花匠等)具有“苦、脏、累”特点,对现代年轻人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因此,“香山帮”工匠也面临从业人员老化、从业人员逐渐减少、传统技艺失传或做工不精等问题。
  面对这一现实,近年来政府、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教育、培训和竞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面临很多问题。例如:目前苏州本土已无漆匠,苏州园林中的彩绘修复和古建筑维修油漆工作已遇到很多问题;假山工年龄也均在50岁以上,这一技艺失传已不再遥远。在2019年举行的“苏州市第二届‘香山杯’古建营造职业技能大赛”中,参与瓦工项目竞赛的28名选手中,40岁以下者仅有3名,参赛选手年龄严重老化。
  承袭香山古建筑营造技艺之正脉的苏州风景园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园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由原苏州市古典园林建筑公司等整合而成,以下简称“苏园股份”),作为本土最大的园林企业承担着对香山帮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职责。为此,该集团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的基础上,2019年又研究制定了“香山人才计划”,并投入1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人才培养的力度,期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古建营造行业,也期望能够有一批优秀的“香山人才”脱颖而出。
  二、“香山人才”培养的实践途径
  传统手工艺和非物遺产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人才培养又是其重中之重。香山帮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急需“香山人才”的培养。就其培养途径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一)父子相传:香山帮家族式传统技艺传承模式
  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多以家族式的形式进行,除父子相传外,还有传侄传甥,也有外族收徒等途径,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传承谱系,大多为口述追忆,因此也不会超过3到4代(如图1-2所示),这大约与从事木作、瓦作等建筑工匠的社会地位较低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在父子相传的家族式传统技艺传承模式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例如,如果遇到没有男嗣,又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那么这种具有个人特色的手艺就会消失。
  苏州的掇山世家以韩家和朱家为代表。“韩家假山”因子嗣兴旺,韩良源、韩良顺兄弟从其父韩步本传得掇山技艺后,形成了“山水韩”和“山石韩”二大掇山支流,声势众大。“朱家假山”重要代表人物朱光辉曾参与苏州园林假山的修复,参与建设中国第一座海外园林——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假山施工,并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握手留影,后因无子嗣传承,造成“朱家假山”声名不盛而湮灭。此外,历史上还有很多绝技因无传人而消失。
  (二)大师带徒: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香山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在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收徒,言传身教,学习专门技艺,以传承技术技能,是一条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途径。苏园集团是较早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企业之一,如“张喜平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大师工作室”早在201 1年就入选“江苏省首批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018年又入选江苏省建设100个“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其工作室已有多名徒弟学有所成,渐露头角。苏园集团建立了木工、瓦工等技能大师工作室,尝试通过工作室承接对外园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香山人才”培养的苏园模式。   (三)企业学院:“香山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化传承模式
  职业院校与行业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学院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例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苏园集团股份合作开展园林古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2016年,其被列为江苏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之后又在学校成立“苏州园林股份学院”。学校与苏园股份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招生,合作教学;将企业理念、技术和资源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课程与技能实训相融合;企业选派具备一定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业技能大师承担一定的理论教学任务和实践教学指导。企业在学校成立技能大师工作站(如张喜平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职教园林名师工作室共建“双师工作室”),参与教学的实施。学校也在公司建立教师工作站,教师定期下企业,学习企业的实践技能,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更新。2019年,在苏园集团“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拜师师徒仪式”上,陆耀祖、薛林根和钟锦德等国家级大师纷纷收徒,其中有2位徒弟就来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四)名师讲堂:通过名师引领,集中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通过聆听孟兆祯、曹林娣等知名学者对国际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前沿理论的介绍,企业员工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而且增强了对专业和岗位的自信心。这种“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陆耀祖(“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永革(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等人的经验交流和对关键技术技能的讲解,使年轻的当代工匠有了职业目标和前进动力。
  (五)技能比武:通过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以规范的技术技能标准选拔人才,使每位从业人员都有出彩的机会。政府或行业、企业对优胜者实施奖励,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对技术技能不懈追求的热情,促进了人才的脱颖而出。例如,“苏州市第二届‘香山杯’古建营造职业技能大赛”以“匠心传承香山技艺”为主题,将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将行业标准与实际岗位技能相结合进行技能竞赛,通过对标专业标准和行业专家现场点评,不但起到了真正选拔人才的作用,而且还使选手和职业观摩者知道差距在什么地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改正等问题。
  三、“香山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对策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香山人才计划”培训体系
  苏园集团对目前“香山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进行整合,统筹布局,统一规划,建立起有效的能工巧匠培训体系。在集团内建立以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为主体的运行机制,并建议从三个层面不断完善。一是根据集团发展的需要和对非物遗产的传承,细化项目及岗位,设立相应的工作室。目前,工作室主要以木作和瓦作为主,建议设立园林假山、砖细、彩绘(油漆)、绿植等工作室,依靠园林设计院建立园林文化工作室或研究机构,以覆盖整个园林行业,解决日益严重的技术技能人才“断层”问题和提高其职业素养。二是建立多层次的技术技能工作室,在企业大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将其逐步升级为市、省级甚至是国家级技术技能工作室。三是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企业大师工作室,开展对外工程项目的承接,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人才,杜绝层层分包导致的工程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
  (二)建立培训学院,与职业院校开展实質性的深度合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事实上,因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企业与职业院校总是隔着一层面纱,实践中还没有做到真正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因此,首先,建议“香山人才计划”的相关企业选择一两所职业院校进行深度合作,按照培训体系中的具体要求,统一规划,建立企业员工轮训制度。其次,在国家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细化企业岗位技术技能标准,并根据标准规划开发本土培训系列教材。由于传统建筑的地域性较强,自主开发适合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实用性技术技能教材尤为重要。最后,强化培训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估,建立“香山人才”培养档案,创新“香山人才计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鼓励著书立说,走文化相融的“香山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
  香山帮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比较著名的工匠帮派,除了它深根于吴地的工匠文化之外,还在于历史上的人才辈出,如香山匠人姚承祖(字汉亭,别号补云,又号养性居士)所著的《营造法原》。刘敦桢曾谓:“这是姚补云先生晚年根据家藏秘笈和图册,在前苏州工专建筑工程系所编的讲稿,是南方中国建筑之唯一宝典。”[2]明代计成在总结造园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园冶》被奉为中国造园的经典之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香山帮不断尝试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将工匠文化和现代先进技术融合。应鼓励有能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的大师著书立说,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技能大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企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营造工匠文化,确立尊匠崇能的人才价值观
  工匠文化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行为到产品的生存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广泛的社会性[3]。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认为,人有生存(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发展(Growth)的核心需要(“ERC”需求理论)。应该顺应个体的发展,根据个人特质,尊重个性发展[4],结合其核心需要,构建职业共同体,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杜绝粗制滥造,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营造工匠文化的环境氛围,从而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
  许多新兴产业就是在融合传统行业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或超越而有所成就的。因此,传承非物遗产,复兴传统工艺,通过“香山人才计划”培养,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不但能够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问题,创造高效的劳动价值,而且能够培育企业的工匠文化,更有利于现代企业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黎.香山帮匠作系统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102.
  [2]姚承祖.营造法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
  [3]李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工匠文化体系构建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8:12.
  [4]靳玉梅.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及启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5-10.
  [责任编辑刘素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7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