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习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军

  摘 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只有用心设计好课堂练习,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创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同时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内容要适当拓展,使之更加有效;最关键的是要注意实践性,根据学生的学情,对练习进行指导,把指导环节也设计在练习环节中。本文针对以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详细阐述。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设计;注意事项;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2-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36
   数学课堂练习是对所学新知的巩固、延伸、补充。因此,课堂练习的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及已有的技能,通过多种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习数学知识,设计习题不仅要“精”“活”,还要有一定的量,否则,学生就掌握得不牢固,数学技能与学习技巧也不熟练。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课堂习题需要教师对教材再创造
   1.开展与课堂习题有关的教研活动。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教师可针对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而学校可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习题示范课;组织教师学习与课堂习题有关的一些理论知识;组织本校教师开展互听互评活动等。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设计课堂习题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新课标中强调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堂练习的目的,学习数学知识不只是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更要做到学以致用。
   2.对小学数学教材再加工、再创造。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的习题,编者有一定的意图,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需要学生掌握,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材中涉及的练习只是一种范例。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堂习题。针对教材中安排的练习题,有的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有选择地运用。教材中有的课堂习题简单,对深化理解知识作用不大,有的解题方法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习题时,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逻辑方法,要对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进行取舍,引导学生“跳出去”。
   教学效率如何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创造与具体实施有关。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需求。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一般是凭借具体、生动的事物逐步建立起抽象概念,由感性认识逐步演变成理性认识。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角色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当设计的课堂习题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偏差,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分析其原因。教师还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思维活跃,解题思路清晰,就会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设计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练习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心血来潮而进行的,是有一定目的、计划的。因此,在活动前,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在头脑中形成大体思路并制订详细的计划,减少练习的不确定性,确保练习有序进行并顺利完成。
   1.明确课堂训练的目标。训练目标应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学目标为教师指明学生课堂练习的方向。学生学习新知的效果如何以及教师是否顺利完成课堂训练目标直接影响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学生为练习的主体。
   2.练习材料的准备。这一过程其中包括:(1)分析教材。教师要认真研读小学数学教材,应熟知教材编排练习的意图,把握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及知识间的联系,明确课堂练习的重难点。这是教师设计课堂习题的前提。(2)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教学用书是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教师借助教学用书,可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更能准确把握课堂习题中的重难点,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3)教师先解答相关课堂习题。教师要提前解答的习题主要有: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题,与之相关的辅导资料用书中的练习题。教师应先提前解答,设计课堂习题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也可适当拓展课堂习题,或对习题进行改动,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4)准备好练习用具。设计课堂练习时,有的涉及练习用的学具、教具,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例如,学习了“时、分、秒”这部分知识后,教师设计了一道拓展课堂练习题,借助教师的演示,学生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有时也要求学生准备做题用的学具,他们在操作实践中更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3.注重课堂习题与新知的融合。数学知识系统性、逻辑性较强。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考虑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与已有的知识衔接起来,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把新知内化。因此,在学新知识前,教师应设计与已学知识的习题,为学习新知进行铺垫,让学生能更容易地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他们原有认知基础上导入新知,学生更容易接受。设计一些铺垫性质的课堂习题,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理清各部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将已有知识作为起点,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适当拓展,增强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虽然小学数学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上的習题内容较丰富,但教师还可利用更多的资源,选择不同形式的习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以教材为基础,适当进行拓展练习。
   1.增加难度。在观摩公开课或示范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把思考题安排在课尾,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只有少数学生能完成。这种做法有些许局限性,教师设计拓展性的习题不一定要在课尾展示,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在新授课过程中进行,有意提高新知的难度,引导学生勇于挑战有难度、有创造性的习题。设计有拓展性的课堂习题,不能只着眼于优秀学生,应考虑到大部分学生。难度过大的课堂习题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与勇气,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2.开放性习题。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习题大多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公式等,学习过程俨然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过程。为了摆脱这一练习的困境,教师在设计课堂习题时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出发点,根据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以此为契机,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置于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课堂拓展练习,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探寻数学知识的奥秘。
   4.综合性习题。数学知识各部分间的逻辑性、综合性很強。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许多知识点,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单独的若干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横向、纵向连接起来,让他们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把这些知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学习一单元或进行期末复习时,教师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课堂练习,可适当拓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课堂练习设计要注重学情,加强指导
   课堂练习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准备阶段、练习过程,以及总结阶段。每一环节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课堂练习的目的,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1.要因人而异。设计课堂习题,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年级不同,教师设计的课堂习题题型及训练方式也有所区别,应因人而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设计课堂习题时一般多动手操作题或把训练内容融入某一情境中,形式要求新颖、有趣;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可设计一些拓展类型的题;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综合类型的习题,对学习优秀的学生适当增加难度。
   2.指导学生练习。为了让课堂练习效果更显著,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1)指导读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错,并不是因为他们理解知识有误,而是因为马虎,把应用题中的几个关键字读错,把计算符号抄错等。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读数学题,教给读题的方法与技巧,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好习惯。(2)练习分析指导。高年级数学中会出现一些有难度、综合性较强的课堂练习题,学生理不清解题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涉及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需要用到哪些知识;解决问题的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清楚结题思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指导计算。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很大比重。有些计算题算起来很麻烦,在算得过程中容易出错,有的学生对这种类型的课堂练习题干脆放弃。对这种计算比较麻烦的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是否有较简便的方法计算,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多种简便计算公式及运算方法。
   综上所述,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习题是巩固新知、培养能力、提升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设计习题上下功夫,设计出有趣、有价值、有效的课堂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宗乾.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
  [2]杨巧霞.试谈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策略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
  [3]童伟强.小学数学快乐课堂中生活资源的利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8(35).
  [4]王邵凤.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9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