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校各司其职,尽心教人育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惠霞

  摘 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家庭、学校就必须达成共识,各自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策略育人。家庭应该给予孩子成长所需的环境与机会,并且不能忽视孩子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引导与培养。学校、教师也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及其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营造有利于“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积极求知,成为人格健全、社会需要的有用的人。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究,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学校;育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2-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95
   作为一线教师,最关注的莫过于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取得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然而教改了十几年,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用于课堂教学都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育人目标。这一切,不仅让我们无奈,还促使我们思考、探究。我们发现只有重视家庭教育,实现家校合作,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育人目标。下面,笔者将从家庭、学校方面探讨育人问题,借以抛砖引玉,并求教于方家。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及改变策略
   (一)现存的弊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反观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却存在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重智力,轻品质;重知识,轻习惯;重言传,轻身教……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有更多机会学习所谓的特长,家长包办了一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加剧了家长们追求分数的风气,至于身心发展、价值观、道德情感等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培养因素似乎被遗忘了。
   透过现象我们会发现,“追分”流弊的背后其实包含着家长们通过教育谋求体面职业,高薪生活的期盼。然而,“追分”这种过于世俗、功利的教育理念,最终并不是对孩子的造就,而是对孩子一种极大的伤害。
   (二)改变策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家长只有着眼孩子的未来发展,既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又教育孩子如何学习,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学识,有能力,有追求的人。具体来说,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以积极的为人处世态度、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影响孩子,教导孩子。
   2.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家长日常的教育要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养成。例如学习之余,应该支持或要求孩子大量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作品,可以通过那些经典之作浸润孩子的心灵,丰富孩子的情感。此外,家长还可以分配孩子扫地、洗衣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学会承担,懂得生活……
   3.教会孩子判断是非。“学以明理,学以成人。”因此,家长应着眼于人格培养,引导孩子明确生活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家长要学会说“不”,要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总之,家庭教育要注重做人的教育,要从人品、道德、情感、价值等方面引导教育,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而非“家庭教学”的作用。这样就能与学校教学相辅相成,助推孩子健康成长、成才。
   二、更新教师和家长的教学理念
   要想让家校教育具有统一性,就必须让学校和家庭之间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教育的发展不仅是针对如何教育学生,如何让教育者们更新理念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要从学校的角度,将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新常态的教育方式对待,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要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特别是在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上需要不断磨合。如教师要在每一次家长会上将自身的教育理念强调并取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还要以谦虚的态度与家长交换意见,并在家长和自身上寻找优缺点,相互弥补。
   在实际进行的教學过程改革中,可以邀请家长进行参与,并给出一定的建议,帮助学校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案。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家长意见”档案,将一些经典的案例和优秀的提议进行分门别类的收集和整理,不仅可以为现在的实际教学提供建议,还能为今后的更新教学提供参考,这也能为优化家校共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校园和家庭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于学生的教育形式多为标准化和集成化的套路。随着我国新标准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再以简单的模式套用。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脾气秉性,即便是家庭条件和生长环境类似也很可能出现很大差异,所以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将所有学生都禁锢在“固定的套子”里,而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寻找方向。
   教师要和家长及时做好沟通工作,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效统一,建议家庭教育以拓展的角度开展,在学校内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和宽度的拓展,不能只是一味地重复教学,更多地要注重实际运用,让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点。
   四、教师要做学生灵魂的引路人
   成长中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情感、待人接物的态度等,总是在不断变化,可是目前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学习知识为重点,忽略了其他教育。这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以为自己是在为爸妈、为老师而学习,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并且这种情绪变得越发严重。归根溯源,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生命意识。    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要懂得弯下腰来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利用教师的角色,从“人的发展”这一角度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自主意识,使其明白: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为了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而不是做两脚书橱。
   成长过程,学生难免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诸多困惑、苦闷,从而在学习方面表现得消极、懈怠。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细心留意学生的变化,以博爱的胸襟,过来人的眼光,与学生平等相待,至诚相见,并挖掘教材中“人文因素”的内容,引领学生向善、向美、求真,努力使学生的灵魂富有而健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爱心唤醒学生的灵魂,激发起学生求知的热情,赢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成人成才飞翔的空气。
   五、学校倡导读书,建造书香校园
   新课改实施以来,关于教育意义的探讨与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育实践的发展。原先传统教育中过分追求升学率,追求分数,忽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等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相继暴露了出来。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缺失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因此显得被动而无奈;学生求知的盲目与被动,使得教师的思想教育苍白而无力;学生情感的肤浅与荒芜,使得教师的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变得无用……
   杜威说:“教育就是成长。”新的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强调教育要服务“人的发展”,即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实施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必须根据形势要求,把教育管理的重点倾向于育人,倾向于人文环境的营造。也就是努力打造书香校园,以阅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动力,把知识的习得和心灵的塑造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为改变学生单纯地啃教材、做练习、忙考试的现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尤其是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经典,这无疑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良药。学校可以读书开放日、读书角、诗文朗诵比赛、知识擂台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倡导读书,学生就会逐渐参与并热爱读书。在阅读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涤荡;在阅读中,学生的人性被唤醒;在阅读中,学生识别了真善美……处处是读书之地,天天是读书之时,人人是读书之人,这样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学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得到了培养与发展,就会朝气蓬勃,勇于进取。
   总之,学校倡导读书,打造书香校园,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德才兼备的学生的需要,也是唤醒学生心灵、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六、建立和完善家校沟通渠道和机制
   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双方之间要有高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对于双方的意见和反馈能够及时落实,家庭、学校要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地位出现在学生的教育全过程当中。传统的沟通方式一般是家长会、家访等见面方式,我们要保持传统教育优势的前提下更多地发觉现代化沟通渠道,例如电脑、手机、多媒体等。学生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也是需要有长效的机制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造成教育的不完整,只有合力在同一个方向上才能更加行之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所有沟通方法可以更大限度上的发挥各自优势。
   例如可以建立微信群和QQ群,让家长及时掌握学校的内部动向,并能看到學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的书面性指导意见。将每天的教学内容及时反馈到群里,也可以让家长在课后和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互动。另外,建立的沟通渠道可以更多地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互相尊重理解的和谐关系。因为现代化的沟通渠道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更多地都是教师讲述、家长聆听的模式,以文字性的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更有利于教师吸取家长意见,而且教师的话也不必再重复,节约了时间。
   综上所述,家庭,教师,学校,只要坚守以人为本的育人宗旨,牢记各自的职责使命,重视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精神需求,勇于尝试,勇于转变,就能还课堂以活力,还学生以自主,课堂教学就会简单、实用、快乐而高效,就能为国家培养教育出人格健全、勇于攀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家庭好孩子表[J].新课程·小学,2019(9).
  [2]王志良.重视家校合作 优化育人环境[J].新课程(中),2019(3).
  [3]陈静.家校合作 协同育人[J].教育,2019(4).
  [4]邱金海.家校合作育人实效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9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