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内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南宜廷 崔文香 高翠 张花子

  摘 要: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为7.1%,位居世界第二。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位死因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善。而存活的早产儿在出院后常伴随返院率高、生长发育迟缓、视听发育障碍等风险。通过实施延续性护理来提高早产儿存活质量、降低远期后遗症,在早产儿护理领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作者通过对延续性护理的概念、背景,对早产儿延续护理服务需求、实施形式、实施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早产儿在临床护理方面和出院后院外居家护理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早产儿;院外护理;延续性护理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1]提出: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出院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延续性护理服务。由于护理对象特殊,在信息交流时需要与早产儿家长沟通,因此,早产儿延续性护理对象不仅是早产儿,还要把家长纳入其中。
  1 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的概念
  早产儿延续性护理是指住早产儿出院后一系列的后续跟踪护理,包括在早产儿住院期间对家长进行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早产儿在出院后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工具进行远程护理帮助,并通过随访、家访等方式来完成早产儿从院内转为院外的持续性进行。
  2 国内早产儿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
  郭小燕[3]等对100名母亲调查显示,92%的早产儿照护者认为早产儿出院后仍需延续护理服务。蒙婷婷[4]等调查发现,早产儿家长可以接受通过电话随访、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延续护理,家长想要对黄疸的观察、抚触方法等内容进行进一步了解。翁莉[5]等对134名极早产儿的母亲调查显示,出院时母亲对专业护理服务需求排序前3位的依次是特殊情况的鉴别、常见疾病的预防、早期教育,而对喂养问题和黄疸问题2项“不需要”所占比例较大。
  国内暂无标准化的早产儿延续护理服务需求量表,均是研究者自行设计,因此,未来需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不同人群研制精准化的工具,以便于客观判断早产儿院外护理需求,为提高早产儿生活质量提供一系列后续的服务和帮助。
  3 国内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的实施形式
  3.1 以医院为基础的院外延续性护理
  国外的延续性护理主要是在社区进行,而在国内主要是基于医院,主要包括出院后的家庭访视、电话随访以及远程医疗服务等。
  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通过网络来获得延续护理服务,在我国,多数医院的科室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会定期推送有关文字、图片及视频,并且还建立的微信群,為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降低了家长抑郁和焦虑的程度。
  3.2 家庭参与式延续性护理
  家庭参与式护理是基于1994年AdikLevin建立的人文新生儿护理模式而提出的[6],是指新生儿父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角色,作为NICU团队的一部分,在接受医护人员教育培训的基础上进入NICU参与新生儿非医学性护理的照护模式。家庭参与式护理让家长从被动变为主动来照护早产儿,积极参与到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中,使家长成为照护早产儿的主体。
  国内,2014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率先开展家庭参与式护理的相关研究。侯文娅[7]等研究表明,家庭参与式护理对早产儿的早期生长发育结局和患儿父母紧张焦虑情绪均有改善。王月琦[8],研究显示,家庭参与式护理可促进NICU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体重增长速度,缩短用氧时间,提高母乳喂养率,显著缓解NICU早产儿母亲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NICU早产儿母亲的育儿胜任感,效能维度和满意度维度均得到提高。
  但我国大部分NICU都是封闭式管理,现在面临护理人员配备不足,进入NICU增加患儿感染的风险等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护理技术和完善NICU环境,以满足更多早产儿家长院内参与照护的需求。
  3.3 出院准备计划
  针对早产儿在院内护理时的表现,综合患者的预后,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作出综合评估,对从中筛选出的高危患者,并制定院外护理计划并实施干预,让患者能够更加安全、顺利出院,并为患者提供院外的护理知识传授和护理技术支持,减少早产儿的发病几率,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
  出院准备计划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较为成功。1993年,我国台湾正式启动出院准备计划政策,而我国的大陆地区开展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出院准备计划在慢性病(脑卒中、糖尿病等)应用研究相对较多,在早产儿方面研究较少,国内仅有几篇有关早产儿家长出院家庭准备度的现状调查及干预措施。
  出院准备度是出院准备的结果,出院准备是出院准备度的过程,是出院计划的主要部分。早产儿出院准备包括医院和家庭两方面的准备,早产儿出院时,家庭主要照顾者对承担早产儿照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遇到突发事情的心理准备等。张竑[10]等应用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自评表对116名早产儿照护者实施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基于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自评表健康教育可提高早产儿家庭准备度、早产儿生长发育达标率、早产儿照护者对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于早产儿出生后就会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长时间与家长分离,导致家长缺乏照顾早产儿的能力,因此家长需要接受医护人员的指导,为患儿居家护理达到最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11]。
  4 国内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的实施内容
  4.1 早产儿照护知识指导
  国内最常见的实施内容是健康教育,通过出院指导、讲座或微信等网络平台,专业医护人员对家长普及知识、家长与家长共享经验,具体内容有:(1)早产儿相关知识:早产的症状、治疗、护理、常见并发症等;(2)照护知识及技能:母乳喂养姿势、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新生儿抚触等,强调护理质量对早产儿的影响,提高家长的参与度。   但国内多是专业的医疗人员对家长进行教育,而在国外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患者或者家长,还有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家中其他成员等,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4.2 早产儿神经心理的保健
  婴儿在出生前6个月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可塑性最强[12],在此期间,进行有效地刺激和干预,对患儿的远期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国内多数只是注重神经发育,却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干预。
  4.3 早产儿家长的心理保健
  早产儿的到来给父母和家庭带来了生理、心理、社会及经济等不同方面的影响,朱光影等研究显示,早产儿母亲焦虑发生率为12.7%,抑郁发生率为25.4%,国内已有部分有关早产儿的研究关注了对父母的心理调适及角色适应等问题,通过音乐疗法,支持疗法等对早产儿母亲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早产儿在院外护理时所遇到的一些护理难题,但是目前我国的早产儿延续性护理尚在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的问题,患儿多,护理人员少,临床工作量大,而且没有统一的测评工具。因此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經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我国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和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S].2016-11-24.
  [2]Coleman Eric A,Boult Chad.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nsitional care for persons with complex care need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03,51(4).
  [3]郭小燕,张瑛,周芸.早产儿延续护理服务需求状况调查[J].长治医学院报,2014,28(06):462-463.
  [4]蒙婷婷,李亚玲.早产儿父母延续性护理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川北医学院报,2016,31(02):257-260.
  [5]翁莉,张爱霞,陈燕,全惠云,郑鑫,唐青青.极早产儿延续护理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2):3-6.
  [6]Levin A.The Mother-Infant unit at Tallinn Children's Hospital,Estonia:a truly baby-friendlyunit[J].Birth,1994,21(1):39-44,discussion 45-6.
  [7]侯文娅,王嘉乐,何淑贞.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家庭参与式护理[J].护理学志,2018,33(07):39-41.
  [8]王月琦.家庭参与式护理在NICU早产儿及母亲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蒋超,蒲杰,谢静.我国台湾地区医院出院准备服务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疗管理学,2017,7(02):27-30.
  [10]张竑,沈敏,张秋香,张媛媛,郑雅宁.应用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自评表对早产儿照护者实施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9,26(09):69-73.
  [11]King,Macmillan.Documentation and discharge planning for elderly patients[J].Nurs Times,1994,90(20):31-33.
  [12]姜敏,张晓艳,潘晋洲,何淑贞,杨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婴儿期神经发育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04):684-689.
  作者简介:南宜廷(1988—),女,朝鲜族,吉林龙井人,硕士在读,初级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研究。
  *通讯作者:崔文香(1969—),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3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