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陈陈

  【摘要】现今,我国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学既是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中小学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使其精力旺盛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当中。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教学 学生 身体素质
  在当前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下,日益彰显出体育学科的重要性。体育学科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能够“愉快的学习、健康的生活”。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当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中小学生的意志力,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夠获得全面发展。
  一、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有效地创设体育教学活动,在创设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必须秉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体育学习原则。同时,教师应依据体育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理解能力、体育学习水平、身体体能,创设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这种适合于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体育教师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应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体育学习中,并能够从中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开展球类运动教学时,由于中小学的球类运动教学并不要求体现出较强的竞技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也要注重体现出球类运动的基础性运动技能训练。第一,在篮球运动训练当中,教师可围绕运动传球、上篮与投篮训练、篮球拼抢、篮球攻防战术战技等篮球基础训练技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篮球训练活动,在这样的体育活当中动,教师应有效地融入身体素质训练。例如,在学生进行投篮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三步上篮”“跳跃投篮”,从而有针对性地训练与增强学生的下肢腿部力量。而在“单手投篮”“双手投篮”“运动传球”“急行带球”等训练时,则是重点训练与增强学生的上肢臂部、手部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有针对性的重点训练,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在足球运动训练当中,教师可围绕运动传球、远距传球、定点射门、跑动射门、控球训练等足球基础训练技能。教师再开展足球体育活动时,应注重开展体能训练。通常而言,传统的足球训练较为重视训练学生下肢力量,但是,从足球运动的整体特点与学生身体素质训练而言,足球运动是一种具有较强协调性、灵活性的运动项目,在足球训练当中必须注重体现出上下肢的动作协调、身体灵活,因此,足球训练,也必须开展协调性、灵活性的身体素质训练,才能使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整体提升,让身体素质获得协调发展。第三,在进行球类体育训练时,教师可安排学生通过训练学生身体灵活性的跳绳运动、训练学生身体灵活性的跳鞍马、前滚翻等运动,重点训练学生的协调性与灵活性。这些基础训练看似与球类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的直接联系较少。但是,在体育运动当中,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才能让学生奠定下坚实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能够适应各种体育专项运动项目的训练,因此,在体育教学当中,对学生开展身体素质的专项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与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
  二、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吸引学生体育学习的注意力
  以往传统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大都采用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方式,较为注重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技能示范教学。但是,在体育教学当中,却不注重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体育学习的兴趣,不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较难构建起“终身体育”的意识,不具备培养起自身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创新与发展体育教学模式,确实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重要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推进落实好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时,有效地采用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吸引学生体育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体育运动当中,田径类的短跑是一个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也是一个体育运动训练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再体育教学当中,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短跑训练、短跑比赛的课件进行体育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进行深入地学习,并可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首先播放短跑训练视频,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短跑运动项目的的运动技能与重点技能,教师可播放短跑100米训练的整体视频,并通过快进、暂停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从短跑训练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的四项短跑要素来进行运动分析与研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可看出在短跑的起跑阶段,需要较强的爆发力。在加速跑、途中跑、冲刺则是需要爆发力与耐力,同时,上肢的手部摆臂与下肢的腿部的步幅、步频具有相互协调共进的紧密联系,也即是在短跑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身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而上述的这些体育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由此论证出了短跑训练与学生的身体素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关系。因此,学生就能够具备“身体素质在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的意识”教师可在开展短跑训练时,重点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例如,在开展上肢力量的训练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引体向上、俯卧撑、哑铃等基础性的体能训练。在开展下肢力量的训练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蛙跳、收腹跳、下蹲等基础性的体能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短跑训练水平。因此,通过开展体育情境教学,可有效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还可让学生认知与了解到身体素质作为体育运动的一项重要体能指标,并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身体素质训练,在不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   三、开展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活动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所具有的个性特点,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必须做好体育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设计当中,充分体现出学生个性这一教育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创设出适合于学生个性的体育教学活动,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再开展体育教学时,应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按照學生所体现出的个性特点、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开展有“启发式”“引导式”的体育教学,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轻松愉悦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体育。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堂体育教学当中,有效地融入一些课外体育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拓展体育教学领域,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活动当中也可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从而有效地实现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可依据女生较为注重自己的身材与体型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当中教授女生练习瑜伽、跳健美操、韵律操,并引导学生应长期坚持训练,每天在家里也要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专门练习瑜伽、健美操、韵律操,通过长期训练,不仅能够让自己具有一个优美的体型,同时,也有效地增强了身体素质;教师还可依据一些学生具备长跑的体育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进行长跑训练,由于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而且体育教学需要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的教学,不能长期进行单一性的体育教学。因此,在开展长期的长跑训练时,教师可转换思路,将课堂教学的长跑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的“长跑训练”,可引导喜爱长跑运动的学生,在上学与放学途中在人行道上进行慢跑,通过这样的“每日课外长跑训练”,能够逐渐增强学生的长跑耐力,不断提升学生的长跑运动成绩;依据一些学生具备跳远的体育兴趣爱好,可指导学生多进行蛙跳、下蹲练习,也可在小区楼道里每天坚持跳台阶训练。同时,教师还要教授给学生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技巧。深入发掘学生的体育运动潜能,并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单一化的体育课堂学习,有效地延伸到多元化自我的课外体育训练,由于这些体育运动能够长期坚持,从而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生活实用性,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体育运动锻炼,有效地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时间上的时空限制,在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具备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意识,通过让学生长期坚持体育运动训练,以此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结语
  总之,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成长发育与学习的重要阶段,在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获得身心健康成长。体育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构建起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让学生通过课堂体育学习与生活体育学习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王玉霞.探究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J].中华少年,2019,(19) :115.
  [2]杨文斌.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若干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24):75.
  [3]方正,卜国超,刘凝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运动,2018,(07):120.
  [4]韩啸.中小学体育教育中“课课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73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