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志国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现象十分普遍,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但是也有部分农民没有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对土地流转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阐述土地流转对农村发展的意义,介绍农民权益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民权益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保护农民权益的措施。
  关键词 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1;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53
  国家在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农民权益保障体系和土地流转制度,在充分实现和提升土地价值的基础上,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的首要前提是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损害,所以目前开展土地流转的首要工作是找到土地流转过程中损害农民权益的问题,并通过反思这些问题制定土地流转工作的相关法规,用法律法规有效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
  1 土地流转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1.1 农民的二次生产依赖于土地流转
  土地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生产作物和发展经济必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流转政策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分散的土地集中成片进行集中经营生产,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构建了标准化的农村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选择承包成块的土地进行扩大再生产,也还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承包商人,自己成为承包商的雇佣工人,在收取地租的同时,又能从事农业的二次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有部分农民将土地出租之后,便向城市迁移,从事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实现从农业劳动者向工业劳动者或者服务业劳动者的转化。劳动力的转换和迁移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为农民的二次生产提供了可靠路径。
  1.2 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离不开土地流转
  从本质上来说,农村土地流转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土地流转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农民与土地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组成结构,最终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土地流转实质上是一种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丰富农村的集体经济,有利于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农村土地流转在推动农村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过程之中,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造就了全新的生产车间与集约化的农田土地,极大地改变了偏远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1.3 通过土地流转能提高农民收入
  党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土地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稳定、便民的土地制度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关系到农民的经济利益。而进行土地流转的本质,是要在保证农民发展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政府通过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可吸引投资商投资农业生产,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加工产业的发展,为当地闲置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工作机会,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解放生产力,让农民能更多地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的土地制度变革都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都是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前提的。从我国农村的建设历程来看,只有能经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土地制度,才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而进行土地流转正是一种适合农村发展的合理制度安排[1]。
  2 农民权益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2.1 支持农民的合理权益是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的首要之义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之基,土地资源的归属权、使用权以及经营权的合理划分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要在厘清土地权属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土地流转政策,所以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引导农民正确合理地解读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当前,农村大多数农民对土地政策的认识不够清晰、了解不够透彻,而当地政府在对农民进行政策解读时,也没有因地制宜地做好群众宣讲工作,导致出现了不少群众误解、误读土地流转政策的情况。农民是农村土地的长期守护者,农村经济长期以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为单一发展方式,土地资源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农民害怕因为土地流转而失去经济支柱与生存依靠。因此,各地政府在进行土地流转政策宣讲、践行土地流转政策过程中,必须合理解读土地政策,引导农民正确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必须保证土地承包权牢牢掌握在农民自己的手中。各级政府在与承包商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同时,必须征求当地农民的意见,土地流转还应该厘清农田与宅基地的区别,不能将宅基地等非农业用地作为土地流转的目标对象,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与经济利益。
  2.2 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是土地流转与农民利益实现的桥梁
  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能够有效保证土地承包商和农民之间实现各自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之中,农民和土地承包方都希望能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委托,在委托制度中,只有经营者真正“有利可图”,农民真正“有利可图”,双方才会愿意合作。如果终止合作,就无法实现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也无法给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要实现双方互惠,就需要双方发挥合作经济的优势,构建利益共享的枢纽[2]。
  3 土地流转对农民权益造成的负面影响
  3.1 对土地流转政策的片面解读带来的负面影响
  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了解不到位,对土地流转没有安全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如因不了解政策而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尤其是一些零散地块的农户,经常出现土地闲置没有流转出去的情况,不但影响了自身收入,也影响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有部分农户因不了解政策,没有安全感,自身体力已经不具备开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仍然坚持不流转土地。   3.2 政府监管缺位问题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机制,部分政府官员在对农民进行政策解读时不够详细,导致农民不能够正确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利弊。
  3.3 土地流转合同纠纷问题
  目前实行土地流转大多是由承包商和农民签订协议来进行,但很多时候协议的内容不够全面细致,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协议目的没有法律约束力,表述不明确、不完整,容易引发土地纠纷。
  4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保护农民权益的措施
  4.1 厘清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政府部门要定期清查和核实农民的农用土地使用情况,明确农用土地与非农用土地的具体用途。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土地,农民不能隐瞒政府将农用土地用于修建住建设施,也不能将宅基地用于农业种植。1)要明确不同土地边界地区的土地归属权问题,不能把属于某个集体的共有土地划分给某位农民。2)要将土地的承包权紧紧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贯彻落实中央规定的土地承包30年不变更政策,构建稳定长期的土地经营权制度。3)明确土地所有权。而部分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认知和了解不够清晰,片面地认为土地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土地所有权认知偏差,容易导致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地方政府要对农民对这方面的政策进行有效解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土地所有权。
  4.2 制定明确的土地流转程序与规章制度
  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1)要加强土地流转的内容。目前,土地流转要规范化,避免口头协议,引导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必须签订流转合同。因此,需要落实必要的转让规则,用法律明确转让双方的权益。2)转让协议标准化。以合同的形式,对转让事项,如价格、收益、纠纷等进行约定,同时做好记录,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类纠纷。
  4.3 政府要争做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守护者
  發挥职能部门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中的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不损害农民的利益。将政府的绩效考核成果与农民的权益挂钩,下级政府在土地流转政策上面践行到位、有效维护农民权益的,上级政府要予以表扬;而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损害农民权益的下级政府,上级党组织应及时批评,让他们定期反思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此外,还要确保因土地流转而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在城市站得住脚,农民工在就业、医疗、工伤赔偿等保险服务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桂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法律机制及流转模式研究——评《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障研究》[J].林产工业,2019,56(12):116.
  [2] 马宁.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9(30):97-98.
  [3] 陈鹏,吴雪松.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的保障措施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24):130.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83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