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幼儿园卫生保健的现状与提升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薛会林

  摘 要:在幼儿教育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卫生保健教育。这是因为幼儿的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因卫生问题出现患病等情况,而且幼儿教育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本文主要对幼儿园卫生保健问题进行阐述,通过实践讨论了卫生习惯问题目前的情况,分析了造成幼儿养成不良卫生习惯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习惯;卫生习惯;培养
   由于幼儿十分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因此,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必须从幼儿期开始做起。因为幼儿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和教导,对周围所处的环境十分敏感,而后可以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定型的概念,并慢慢养成生活习惯。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身体十分娇嫩的一个时期,但是,因为环境以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许多幼儿形成了独来独往,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和教师以及婴幼儿周围的人都必须先做到这些要点,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个榜样,引导婴幼儿更好地学习。比如饭前便后洗手这个要点,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让每个幼儿坚持做到就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周围的成年人首先应起到带头作用。我们都知道,厕所里有许多的细菌,如果便后不认真洗手就去吃东西,很可能就会使一些食品被细菌污染,吞入被污染的食物后就很有可能使一些细菌在幼儿体内蔓延,从而引起疾病。在盛夏时,人们都喜欢吃黄瓜、西红柿、西瓜等瓜果类,这些瓜果很可能受到粪便或者化肥的污染,如果不认真清洗它们,就很有可能造成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因此,幼儿必须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当前幼儿的卫生习惯,笔者结合实践进行了观察。在为期两个月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在卫生保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饭前不洗手
   通常,在幼儿园中会有一名教师陪同幼儿进洗手间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大多数幼儿都会听从教师的话,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但是有些时候可能因为教师事情多比较忙就会忘记提醒幼儿在吃饭前洗手,大多幼儿也尚未养成饭前洗手的良好行为习惯,导致洗手这件事被抛之脑后。观察中发现,近乎一半的幼儿中都存在这个问题。
   (二)弄脏桌子
   有些幼儿因为年龄较小,还未学会勺子的正确使用方式,因此经常在吃饭时会将饭菜掉在桌子上。并且他们不知道如何清理饭菜,又害怕教师批评他们,因此可能用衣服将饭菜擦掉。教师在面对这类事情时,经常会先批评幼儿然后教导他们吃饭时要小心一些,最后教师会用抹布将桌面的饭菜清理干净。观察发现,一半的幼儿中存在这个现象。
   二、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缺失的原因
   (一)家长层面
   在幼儿期,幼儿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大,而父母作为每天接近他们的人,则会成为他们首要模仿的对象。然而,有些父母因为工作比较忙或者个人习惯的原因,他们不注意一些生活上的小細节。有些家长并没有在饭前洗手以及饭后漱口的习惯,也不会教导幼儿这样做,因此,幼儿也不会去做。此外,从内在角度考虑,这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幼儿会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模仿,也没有意识到幼儿的这种模仿会对以后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忽视了对幼儿生活细节方面的管理和教导,没有注意到幼儿的模仿能力造成的负面作用,所以,致使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不受约束。
   (二)幼儿园层面
   作为幼儿园来说,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责任,然而,我们发现,幼儿形成不良生活习惯的一部分责任也应该由幼儿园承担。
   1.幼儿间的相互模仿。由于幼儿间存在不同,幼儿的语言和行为存在无意识改变,并且,幼儿对于一些不良行为的“抵抗力”差,而且缺乏正确分别是非的能力。除此之外,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将注意力放在每个幼儿的身上,因此,对幼儿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不能保证及时的发现,从而无法及时引导他们去改正,导致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更加严重。
   2.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部分幼儿园缺少教师,并且一些教师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所以,他们在处理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问题时,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方式。比如,一些教师会采取严令禁止或者纠正的方法去教导幼儿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会造成与之相反的效果。例如,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许多教师都会告诫他们不能私自玩火以及不能用手触摸插线板等,但是正是因为教师的禁止,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还有许多教师会帮助幼儿去完成本应由他们自己做的事,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幼儿的自身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教养观
   好习惯要从一开始就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有可能伴随人的一辈子。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习惯就必须抓住幼儿时期,这一时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一旦发现孩子表现出不好的行为及习惯,要第一时间进行制止,前提是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自身家庭情况来制定一份家规,这份家规是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遵守的,家规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吃饭时间、睡觉起床时间等等一系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好是能打印出来贴在家里经常能看见的地方。采取这一教育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想做与该做是两码事的道理,督促孩子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二,设立明确的奖罚制度很有必要,如果幼儿有表现好的地方或者在某方面取得了进步,就可以给予口头表扬或者一定的物质奖励,这对幼儿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第三,为孩子打造舒适的家庭环境。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绝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精神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家庭的氛围、父母的关系与情绪关乎着幼儿的情绪,如果父母整日吵架、家庭氛围不和谐,幼儿就很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    (二)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向幼儿提出的任何一条要求,都要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要确保要求的实际性与科学性。而且所提出的要求也应该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刚开始的时候就从一些容易掌握的行为习惯出发。与人相处的言行举止做出要求,要教幼儿懂礼貌,尊重教师与长辈,要对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说谢谢等。向幼儿提要求的时候还要注重说话的语气,并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要符合幼儿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就以告诉幼儿要懂礼貌为例,比如在实踐中教师可以向幼儿说:大家都喜欢爱干净、讲卫生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勤洗手、坚持刷牙;不乱扔垃圾;学会自己整理衣物。只有这样说,幼儿才更容易理解,才会认真按照要求去做。
   (三)用鼓励方式促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一般比较好动,很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所以教师可使用鼓励的方式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举例来说,当其他幼儿在午休的时候,有的幼儿会起身上厕所,脚步声会吵到其他人,这时教师可通过眼神、比手势等方法进行提醒,如果这个幼儿开始放轻了脚步,教师可冲他点头或者竖大拇指鼓励他。
   (四)注意矫正幼儿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一些不好习惯的形成,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堆砌而成的。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如下的画面:一些幼儿总是乱发脾气,通过大喊大闹、乱扔东西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有一部分的幼儿总是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幼儿如果有以上的行为,一定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及时制止。幼儿长大到一定年龄的时候,互相之间的交流也变得频繁起来,这就造成了餐桌上讲话吵闹的现象,如果只是靠教师的提醒是行不通的,要让幼儿从内心上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所以,我就在班里推出了“最佳餐桌”的评比活动,具体的实行方法如下:只要幼儿在吃饭的时候能够保持不说话、不挑食的好习惯,就可以得到小红花的奖励,而且在中挑选出“最佳餐桌”,如果表现好的幼儿比较多,也可以多设置几个“最佳餐桌”。这样一来,幼儿吃饭时讲话、挑食等一些在餐桌上出现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五)利用学习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的用餐习惯与睡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不可忽略的部分。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在吃饭与睡觉方面的良好习惯。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可以把一些故事、诗歌等比较有趣、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展现在幼儿面前,借助艺术形象告诉幼儿做一些事情后产生的结果。比如,幼儿吃完饭的餐桌及地面总是乱糟糟的,所以我就为他们讲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幼儿就会从故事中得知,如果吃饭时不专心,就会使得餐桌、地面以及自己的衣物变得脏乱。又如,一些幼儿吃饭老爱挑食,我就会告诉他要想长得更高更快,就要多吃蔬菜,全面补充营养。
   (六)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游戏期间,是观察幼儿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进行提醒纠正。
   抓住幼儿喜爱玩游戏、模仿的天性,把一些对幼儿生活习惯上提出的要求设计到游戏过程当中,让幼儿在欢乐中学习,这样取得的效果也比较理想。比如,我们设计了“娃娃家”与“菜场”的小游戏,游戏需要幼儿帮助娃娃整理衣物、打扫房屋、将蔬菜归类摆放,这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大多时间都是与其他幼儿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可以让生活习惯良好的幼儿与个人习惯较差的幼儿多沟通、多交往,在表现好的幼儿的带动下,其他幼儿也会跟着模仿、学习。教师也可让幼儿轮流进行值日,定期评选出表现最佳的幼儿,并且奖励大红花或者五角星。采用这种奖励制度就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富生翠.幼儿良好习惯养成刍议[J].学周刊,2018(22).
  [2]段志蓉.游戏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J].甘肃教育,2018(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90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