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钊 杨磊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在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引发的负面效应也需引起重视。因此,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措施
  随着以社交网站、网络学堂、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和流媒体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普及,当代大学生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如果仍然紧抱着固有的模式不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媒体。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机遇。
  (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内容拓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信息获取、选择、传播的过程,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掌握最全面的信息,了解社会最新知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公开报道或内部材料,在传播的时效性和内容的说服力上对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去发现、收集相关的教育信息和资料,收集现实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最新教育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样,原先封闭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就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共享空间。渠道的通畅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平台,增强了教育的信息含量和科学含量。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我们面临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处于成长中的个体,要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上辅导员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通过党校和团校的实践活动来进行,无视接受者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受教育者往往成为被灌输的容器。而如今的大学生每天时间中一多半都与新媒体相伴,传统教育方式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显得有些疏离,教育效果不容乐观。“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原来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新媒体关注每位大学生的独立存在价值和尊严,凭借其传输的快捷性和交往的隐匿性,有助于传播者迅速、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及其关注的热点问题,增进相互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且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受教育者在愉悦、平等自由的氛围中沐浴熏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在技术上的传播特征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被打破,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彼此之间的沟通方式。如何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个难题。由于思想隐秘性是人的客观本性。在遇到情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大学生一般也不愿意向老师吐露实情。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学生少了束缚和压力,更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育者能够通过新媒体的这种优势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想法,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组织讨论,会收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为此,许多高校还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这些网站集纳了各门学科、各种媒体、各位专家的知识,受教育者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向网上的网点进行咨询,获取所需知识,并及时主动反馈意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这个网络平台上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这种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主体得到尊重,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是一柄“双刃剑”。新媒体的发展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不良信息泛滥、媒体失范等问题也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手段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全域传播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复杂。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信息丰富而参差不齐,它不仅是一个信息宝库,也是一个垃圾场,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和一些违背伦理法规的东西充斥其间,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与我国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大力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随着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量的增加,使得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不再像以往相对单纯。新媒体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必然对辨别力不强的青年学生带来冲击,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必将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产生了冲击。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为世范,为人师表”,这些描述都表明,长期以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拥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起着毋庸置疑的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这实质上是从各个环节和层面确定了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事先科学安排好内容,运用各种教育和管理手段,把含有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的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受教育者,这样教育者利用自身信息传播的优势地位很容易让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效果,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形成主导舆论。而开放的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多样化舞台,提供了一个让思想自由交流和交锋的平台以及信息自由流通的机会。这种自由空间产生的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必然会带来多元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并且以各种形式在新媒体上传播,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信息优势正在逐步减弱,特别是当前一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理解新媒体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新特征和规律,因而很难有效地利

用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三)新媒体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受到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主导方式,即由一个权力中心统筹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资源,然后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强行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比较容易避免学生与反动、落后的东西接触,有利于青年学生接受正面的思想。新媒体的普及应用,带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革新,原有传播方式从单向传输改变为双向互动交流。随着新媒体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界限的日益模糊,简便、快捷的新闻代替了深度报道,网络游戏、快餐小说也容易导致学生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新媒体行为的自由性,必然导致各种非法信息充斥其中,自制力较弱的青年学生往往面对各色信息缺乏分辨而失去理性和自我。因此,面对新媒体文化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主动学习并运用各种新媒体,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现代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站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前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思想教育优势和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以积极的姿态应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一)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青年期是从童年向成年、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大学生属于个体发展的青年中期,自我意识的迅速增强是这一时期大学生非常突出的心理现象,突出表现为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立和行为上的自信。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拒绝接受压制和训斥。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夸大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对人的外部改造活动,方法上采用“训导、管教”的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个体的尊重是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树立主客体地位平等的观念,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教育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必须坚持两者统一的原则。在遵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新媒体强调受众对信息进行评述、解释、分析与选择,因此会张扬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但大学生涉世未深,当他们将这些能力与精神迁移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时,难免会出现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还可能沉溺偏狭的个人世界,甚至会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加以引导。
  (二)构建新媒体多元化信息沟通平台,创新信息传播渠道。
  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高校应主动自觉搭建新媒体多元化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一是搭建平台,形成网上网下联动机制。针对青年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惑和问题,可以开设红色网站,利用各种网络衍生工具如BBS、E-mail、QQ、微博等与青年学生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和沟通,发挥新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渗透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这样将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形成合力,就能共同营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在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条块相连,打开彼此封闭的大门,加大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力度,织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高校各部门之间,要克服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重复建设的做法,全方位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除此之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做法,使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教育资源和功能得到有机整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建立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应从完善制度、强化监管上人手,建立起一套对新媒体进行信息管理的应对机制。首先,加强指导和防控相结合的策略。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媒体信息浪潮,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强化对网络、微博等信息传播渠道的监管,做好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但是,仅仅通过简单的行政高压手段去阻止或者禁止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变得几乎不可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素质,及时了解新媒体特征和新媒体文化特点,坚持疏导结合,不能只是用删帖的办法去堵塞言论,而是要立足情感沟通,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抓住主要思想症结和实际热点问题,采取有效教育引导策略,主动出击,疏通学生思想,理顺学生情绪,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消极情绪倾向。其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辅导员队伍。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实中存在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不当使用。比如,有的人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人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产生消极的人生观,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有的人对网络依赖过度,情绪、人格受到影响等等。因此,应该从学生、教师中招募优秀的青年骨干,建立一支优秀的网络辅导员队伍。这类人员不仅能够在事件发生后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及时捕捉新媒体平台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发现苗头能够进行有效的引导,对广大学子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行为规范教育。第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推动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媒介素养,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各种媒介所传播信息的选择、理解、认识、利用、质疑和评估的能力。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大学生社会阅历的欠缺、认知水平的不足而导致对新媒介负面影响认识不够,进而导致媒介行为的失衡。因此,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的素质教育范畴,利用以校报、校园电视台和校园网站为代表的校园传播媒体,对学生展开媒介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对大学生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纠正在网络社会中的失范行为,以此来推动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双重效应,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育人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媒体这个全新的教育领域。面对新的环境,高校应该不断加强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唱响主旋律,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永葆青春与活力。
  (李钊:上海中英国际学院:杨磊:荆楚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68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