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时代记者站建设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海军

   [摘要]当今媒体已经进入群雄争霸白炽化的“竞争时代”,各家媒体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记者站的开发和利用,以求最大限度地拥有地方新闻资源,获得更高的受众注意率,占居强势地位。本文从适应当今新形势的需要,就记者站建设谈淡见解。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记者站管理 党性原则 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最近推出的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媒体机制从“行政布局”过渡到“市场格局”。博客、播客等新媒体形态异军突起,使传媒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步入新媒体时代,各级主流媒体都在不约而同地整合资源,重组进发,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扩张受众新“版图”。简言之,在新媒体时代,要赢得竞争,就必须把握整体态势,寻求体现这个时代特点的最佳竞争对策。
   为了抢占先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媒体在扩大势力布局上纷纷转向开发和利用记者站,以求最大限度地拥有地方信息资源,提升受众的注意率,争占强势地位。这种顺应目前倡导的“媒体区域化发展战略”之举,之所以被众多的媒体关注,关键在于记者站有充分的地方人脉,掌握丰富的基层资讯,熟悉区域的大环境,了解当地受众的习惯和偏好,蕴含着推动地方发展的深厚潜力。如今,各家媒体都在纷纷策划实施开辟站点的计划,省级主流媒体更是早已占居先机。例如,安徽电台已经下设16个记者站,并横向设立了14个行业记者站,投入大量资金分批为记者站配备了采访汽车、笔记本电脑、采访录音笔等设备。2011年8月,全国广播业综合实力大型调研评估显示,安徽电台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实践说明,新闻媒体面对地方新闻资源,一定要着眼全局与未来,挖掘记者站的潜力,这既能增强自身的实力,又能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那么,记者站究竟怎样建设,才能顺应当今新形势的要求?
   一般认同的记者站定义:记者站是新闻单位为扩大新闻源而派出的从事新闻采写、组稿、通联等采编机构,是新闻单位同驻地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与纽带。记者站不具有法人资格,必须由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开展工作。记者站的工作内容应完全服从于新闻单位的战略要求来发挥作用。记者站是本媒体延伸到各地的前沿阵地,是设在各地相对独立的工作机构和事业单位。从现状来看,记者站主要有5个特点:1.远。记者站远离本媒体,工作中时常有许多情况和问题来不及或不方便向总部请示汇报,需要独立地作出决定,因此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旦疏于管理和监督,记者站就容易落入松散状态。2.小。记者站一般人员较少。目前全国省级主要媒体的记者站,人数一般只有1至3人。单兵作战能力强,管理成本较低。不过因人手不够,对地方大的突发新闻事件,难于进行全方位的报道。3.快。获取信息渠道多,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材料。由于势单力薄,也不适合进行深度报道。4.点。局限在当地这个点上。优势是新闻报道有地方特色,但缺少宏观意识,稿件反映点多面少。5.杂。传统的 “采写新闻报道,调查反映情况,沟通联系群众”三大任务,今天已演化成宣传、经营、发行、接待等混杂状态。繁忙的事务使记者站的新闻宣传主业受到严重影响。
   规范行为,全面增强记者站事业的开拓与创新能力,既是媒体竞争中派生的“现实问题”,又是新闻事业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我认为,建设好党和政府重托的这项政治工程,记者站必须修好三大课:
   一、修实记者采写功
   1.加强记者党性修养。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记者站是党的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每位驻站记者必须具有自觉维护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觉悟,时刻坚持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边。换言之,新闻单位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舆论导向如何,对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健康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所以,“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做好新闻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在坚持党性原则上,不允许有任何的含糊和动摇”。显然,记者的政治眼光和思想高度体现了记者站的优劣,体现了新闻单位坚持党性原则、与党保持一致的政治水平。
   2.练就“全能人才”。 记者站人手少,大量方方面面的工作没有点能耐显然难以应对。这就要求驻站记者必须一专多能,成为“全能人才”。首先,驻站记者既要熟练掌握采、编、播等新闻的十八般武艺,同时还要精通电脑操作、手机网传、汽车驾驶等多种技能,否则,就跟不上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求快、求新、求好、求多的高要求。其次,驻站记者应是找、挖、抢新闻的强手。新闻存在于社会之中,采写新闻是一项社会活动。 这就要求记者做个“社会活动家”,广交朋友,把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拓展新闻渠道。练就“全能人才”,对记者站来说,既拓展了新闻采访工作的空间,又增强了媒体的舆论宣传力度。
   3.养成“新闻敏感”。驻站记者必须有敏锐的“新闻敏感”,既能在平时抓到最新信息,又能在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既能以小见大地增值新闻,又能快速并适时地发布新闻。因此,驻站记者必须做到搜集线索要“千方百计”,深入群众采访要“千言万语”,深入社会要“千山万水”,掌握政策与社会动向要“千思万虑”。要积极主动地和社会各行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相对固定的信息搜集网点,时刻牢记新闻的政治性、社会性、典型性、新颖性、时效性原则,确保在第一时间发布有质有量的好新闻。
   二、修好记者队伍
   加强记者站的队伍建设,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闻单位用正确的舆论鼓舞人、引导人,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这项工作的着力点是“以人为本”。
   1.定期培养记者。
   记者站最贴近基层,被称为民意的“感应器”和民心的“收集器”。为了让强大的“信息供应站”更好地发挥优势,有必要定期开展新闻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记者的政治与业务水平。新闻单位每年可以组织二到三次驻站记者的专业集训,讲课内容要多涉及一些新政策、新动向、新要求、新知识,事例要多而鲜,可操作性强。
   2.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
   质量考核与奖罚制度是记者队伍战斗力的保鲜剂。主管部门首先要制定一系列制度规定,把来稿的数量、质量与奖金、职称等个人利益挂钩,促进记者钻研业务。其次,通过多种荣誉与物质形式,对在思想上、业务上取得成绩的记者及时地给予奖励和肯定。第三,新闻单位领导要对基层记者在政治上给予一定关心,提高驻站记者的工作热情。
   3.有计划地组织驻站记者参与走基层活动。
   2010年上半年和2011年下半年,安徽电台两次大规模开展编辑记者走基层活动,把驻站记者也纳入活动中。不少驻站记者认为,自己不仅在活动中有了互相学习、协同作战的难得机会,而且打开了思路和眼界。驻站记者参与走基层活动,提升了选采新闻的眼光,认识到好稿来源于基层,理解了同群众打成一片的重要性。
   三、修强记者站事业
   1.优化制度建设。
   由于记者站远离本媒体,站点分散不便管理,容易造成管理松散。制度建设是记者站管理工作的开篇定局。从当前形势看,人管不如好的制度管,尤为适应记者站工作特点。首先制定系列常规性制度,如日常工作管理制度、稿件目标管理制度、财经管理制度、办公品管理制度等,然后根椐制度设置的条款,做出相应的分值考量,最后综合季度年度分值考核,通过制定配套的奖惩制度来肯定记者的工作绩效。分值考量既规范了记者的行为,反映了记者站工作的创新能力,又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试行记者站首席记者制度,通过制度,振奋记者向目标努力的拚搏精神。

   2.推行宣传、创收分离管理。
   经济实力是媒体做大做强的基础。争夺广告市场是市场经济下媒体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媒体充分利用记者站与当地关系的对接口平台搞创收,已成为今天我国一些媒体悄然兴起的创收手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记者站为本媒体的生存肩负着创收的担子,记者站建站的初衷受到了市场竞争的挑战,记者站记者不务正业也屡受业内外人士的指责。如何解决记者站宣传与创收的新问题,我想,新闻单位可以让其广告部门下设驻地办事处,记者站可以向办事处提供当地信息资源,但不参与任何经营性的活动,记者站与办事处严格分开,彼此独立。创新记者站建设新路子,媒体既要顺应新时代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又不能忘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让驻站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工作中去。
   3.寻求合作,增强舆论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一方面,传播信息的方式已呈多元化;另一方面,多种媒体不仅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信息采集圈,而且媒体间的信息交换,又使得传播的信息量倍增。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记者站仅靠传统式的单兵作战,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因此,记者站需要有突破本位框子、海纳百川、扬我优势的开拓精神,建立起与各媒体、各单位的合作关系,通过外联和内联,共享信息资源,提高新闻影响力。外联,就是记者站一方面与不同载体的媒体、不同行业单位加强合作关系,参与或组办采访活动,在活动中互惠共享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与当地政府、行业单位合作,推出有地方特色的专题等。例如:2002年1月1日,中央电台天津记者站与天津市塘沽电台开办的一档调频广播节目《滨海之声》,受到社会高度评价。该节目被称为中国第一家社区广播,载入《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4年,《中国广播》杂志在《营造社区家园》的报道中称:它是在白热化媒体大战硝烟以外的峰回路转;一个需要我们认真解读的广播生存与发展空间。内联就是参与或承办本媒体联合进行采访活动,进行规模宣传。2008年7月,安徽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安徽电台沿淮记者站迅速行动,配合台里的联动采访,组成沿淮多点采访阵群,通过最新消息、电话连线、口头报道等多种形式,以大量的新闻信息在节目中组合播出,完整地再现了安徽人民战胜灾害的精神风貌。
   记者站建设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创优,在开发和利用中坚持党性原则,努力扩大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也应合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 《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第43号文 2009年10月1日
   [2]孙旭培主编:《中国传媒的活动空间》,人民出版社,2004
   [3]李小林:《新时期更需记者深入第一线》,《新闻传播》2000年第4期
   [4]董友萌:《试论新时期加强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青春岁月》2011年第12期
   [5]徐一化:《加强记者站管理之我见》,《青年记者》2007年第8期
   (安徽广播电视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4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