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90后”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凤英 李斌

  【摘要】“90后”群体已成为接受当代高校教育的主体,准确掌握“90后”大学生特点,了解其内心世界,对其生活和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居住地、是否接受过生命教育、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等对个体生命意义感影响显著,而性别差异和有无宗教信仰对生命意义感影响不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生命意义感 影响因素 教育
  
  “90后”群体已经成为接受当代高校教育的主体。准确掌握“90后”大学生特点,了解其内心世界,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出现,许多问题的出现都源于生命意义缺失(见李旭、刘明娟等人的研究)。①②众多研究探讨了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年龄、学校类别、家庭氛围、人际关系、自身健康状况、宗教信仰、学业成绩等;但没有针对“90后”的专门研究。本文拟对“90后”新生的生命意义感状况进行调查,并从性别、健康状况、宗教信仰、学业成绩、家庭氛围、人际关系、谈论死亡的情况、是否接受过生命教育这几个方面探讨影响“90后”新生生命意义感的因素。
  问卷调研
  调查方式:问卷。本研究采用何英奇编制的《生命态度剖面图》。③量表包括39道题,采取Likert5级记分制,得分越高,代表其生命意义感越好。《生命态度剖面图》包括六个因素: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无挫折感)、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死亡接纳。这六个因素可经过第二层因素分析抽出两个高层因素:“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和“存在的超越”。经对台湾地区大学生的测试,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总量表重测信度达到0.85,内容效度和构念效度良好,有一定预测效度。国内也有学者将这一量表应用在研究上,如贾林祥。④
  被试。本研究被试为随机抽取的北京某高校两个学院的大一新生,共635人。问卷测试以网络方式进行,最终有效问卷604份,有效率95.2%,其中:男生412人,占68.2%,女生192人,占31.8%;农村186,占30.8%,城市418,占69.2%;独生子女349人,57.8%,非独生子女255人,占42.2%;73人(12.1%)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531人家庭完整,占87.9%。被试平均年龄:18.68±1.425。
  统计分析。测试结果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调研结果
  “90后”新生生命意义感整体状况。结果显示,“90后”大一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整体状况为: +SD=139.14±14.38。各因素得分分别为:求意义的意志: +SD=38.44±4.53,存在盈实: +SD=22.83±7.27,生命目的: +SD=15.49±2.85,生命控制: +SD=29.08±3.57,苦难接纳: +SD=21.45±2.8,死亡接纳: +SD=8.92±3.62;超高层因素得分为:生命意义的追寻为 +SD=104.45±12.17,存在超越为 +SD=31.75±9.95。
  “90后”新生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其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由结果可知,“90后”新生不同性别在生命意义感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男+SD=150.88±17.26, 女+SD=150.32±17.52,F=0.105,P>0.05);不同家庭所在地( 城市+SD=149.55±18.22; 农村+SD=153.30±14.87;F=9.342,P<0.05)、是否接受过生命教育( 接受+SD=157.10±17.822;
   未接受+SD=149.69±17.05;F=0.403,P<0.05)对其生命意义感有显著影响;是否有宗教信仰对生命意义感影响不显著( 有+SD=146.98±19.36; 无+SD=151.31±16.92,F=3.896,p>0.05)。
  不同健康状况、家庭气氛、人际关系、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况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健康状况的“90后”新生在生命意义感上存在显著差异(F=24.815,P<0.01),其中健康良好的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高于健康状况差和普通的学生,健康状况普通的学生又好于健康状况差的学生。统计显示在家中谈论死亡的不同情况对于生命意义感有影响。家中从不谈论死亡、回避谈论死亡及坦然谈论死亡这三组学生在生命意义感上存在显著差异(F=6.034,p<0.05),坦然谈论死亡组生命意义感得分高于其余两组,并且达到显著。不同家庭气氛和人际关系差异都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影响。比较结果显示,融洽组得分高于普通组,且达到显著,即家庭气氛融洽的“90后”新生生命意义感得分高于家庭气氛普通的学生,人际关系融洽的“90后”新生生命意义感高于人际关系普通的学生。
  结果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90后”新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处于正常水平,与国内使用同一量表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从不同人口学因素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来看,男女生在生命意义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生命意义感的“生命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优于女生,这一结果和李旭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的研究发现男女生在生命意义感总分上没有差异,只是在自主感和逃避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优于女生。关于性别在生命意义感上的差异研究,一直没有统一的结果,这可能与样本和问卷选择有关。同时,研究还应考虑我国特殊国情。本研究被试成长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日渐普及的环境,独生子女再加上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使得男女差异不断弱化,造成男女生在很多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生命意义感就是其中之一。
  城乡差异。研究中发现家庭所在地的城乡差异对于生命意义感有显著影响,来自农村的学生比城市学生体验到更高的生命意义感,这一结果与刘明娟、贾林祥的研究结果一致。来自农村的“90后”在生活中要独立去完成很多事情,经历了一定的生活历练,追求生命意义的动机更强,改变生活的愿望更强烈,生活目的也更为明确,对自己的生命有更负责的态度。而城市的“90后”生长于优越的环境,许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没有太多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生活目的模糊。
  教育差异。数据分析显示“是否接受过生命教育”对于生命意义感影响显著,接受过此类教育的同学得分高,未接受的同学得分低。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⑤这一结果再次提示教育者,在大学生中积极地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同学们认识了解生命意义的内涵,有助于提升心理素质,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信仰问题。本研究中宗教信仰对于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不明显。这与邱哲宜的研究结果⑥不同,但与大陆的研究结果相同⑦。这也许与我国无神论教育有关,宗教信仰在青年中并不普及,影响力也非常有限。
  其它因素的影响。研究还探讨了不同健康状况、家庭气氛、人际关系、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况对“90后”新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体健康状况、家中谈论死亡的状况、家庭气氛和人际关系融洽与否都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影响。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高于健康状况差和普通的学生,健康状况普通的学生又好于健康状况差的学生;坦然谈论死亡组生命意义感得分高于其余两组;在家庭气氛和人际关系中融洽组均优于普通组。WHO定义的健康是“身心健康”,而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又是相互影响的。个体的健康状况良好,对生命更有热情,更能感知生活意义。而谈论死亡的态度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要学会正视问题,遮遮掩掩的态度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90后”新生的不同家庭气氛和人际关系虽然对生命意义感有影响,但结果显示只有融洽组优于普通组。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相同。⑧个体生长的氛围和人际互动必然会影响生命的态度和目的。而融洽组与不融洽组,普通组与不融洽组并没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样本大小所致。在本次调查中,自诉自己家庭气氛不融洽的有16人,占总数的2.6%,自诉自己人际关系不融洽的仅3人,占总人数的0.5%。
  结 语
  大一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积极心态,确立生活目标的重要时期。建议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加强对新生的生命教育,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改变人际关系的角度提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同时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视死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积极培养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商务学院)
  
  注释
  ①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10期,第1232~1235页。
  ②刘明娟:《初中生生命意义感的调查与干预研究》,山西:山西大学,2009年。
  ③何英奇:“生命态度剖面图之编制:信度与效度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5期,第71~94页。
  ④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29卷第5期,第420~421页。
  ⑤盛正群:《大学生生命意义问卷修订》,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⑥邱哲宜:《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死亡态度与自我伤害关系的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4年。
  ⑦张涛等:“城乡大学生心理素质对比分析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年第12期,第430~433页。
  ⑧陈秀云:《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感量表的编制及初步应用》,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