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原因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长胜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层次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弱势群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和公众的冲击是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困扰是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学校和教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产生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 弱势群体 社会 家庭 学校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层次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弱势群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和校内师生的关注,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社会和公众的冲击是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
  社会变革带来的竞争、挑战,使大学生们承受着过重的思想、认识、信息等压力。由于世界观还不成熟,对一些社会问题非常敏感,社会政治、经济、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冲击大学生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很容易引起大学生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促使大学生政治立场弱化、价值取向多样化、道德观念世俗化、认知方式垂直化等。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使部分大学生偏离社会发展的主流,最终沦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激烈的市场冲突,使大学生心目中的社会文化目标出现严重错位。这致使其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形成诸如贪婪、冷漠和躁动等畸形的心理现象。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一部分大学生就容易采取极端行动,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情,从而形成与社会的对立,比如“马加爵杀人案”恶性案件。
  贫富差距的扩大。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关系日益多样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致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这种现象在被视为自由和平等乐园的高校校园中同样普遍存在,使得大学生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容易在认知和心理方面陷入误区,受到不健康的思想观念的侵袭、损害。
  教育各项费用的攀升。由于我国仍处于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有待发展,从而导致教育收费不断攀升,比如,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愈来愈高,公寓后勤化管理后使公寓住宿费用也日益见涨。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这就加剧了经济困难弱势学生群体的产生。目前尽管全社会对该群体都高度重视,但关注和帮助都集中在经济层面,而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此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现,使许多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就业、竞争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严峻挑战。这也是导致大量弱势学生产生的原因之一。
  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困扰是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特别是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也发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重视程度和具体措施明显不足,这是形成大量弱势学生的直接原因。
  我国高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数不断增加。应该肯定,绝大部分贫困学生都能正确面对生活的贫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刻苦努力,积极追求,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但贫困学生毕竟要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给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消极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子女除了学业事业有成外,不应当有其他任何想法,不然都会被认为是非分之想。处于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很多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差,面对大学生活,缺乏自主的能力,不能适应丰富、多变、复杂的社会,情感脆弱,缺乏创造力和活力,严重压抑了其个性的发展。
  家庭软环境因素――家庭和睦程度对子女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大量家庭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等。这种家庭环境往往造成子女畸形的性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表现为苦恼、愤怒、恐惧、失望、悲观与厌世等等,这也是形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与高中时差异很大,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效率急剧下降,学业成绩不理想,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自信心减弱。这往往造成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拒绝与成绩好的同学接触和交流,进而更加厌恶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失去各种自我发展的机会。另外,由于在填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或是填报志愿由家长包办决定,造成学生进入高校后对所学专业产生反感和排斥态度,有的甚至厌恶所学专业,生活学习失去了目标。
  人际交往能力欠佳。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害羞、尴尬、笨拙、局促不安等异常行为。他们或者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适应市场的竞争意识,缺乏正视波折的危机意识,显得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或者自尊心极强,但心胸狭窄,现实情况往往和他们的希望相反,使得他们的情感、认知和心理出现障碍。
  学校和教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学习环境,通过教育,使人们所固有的优异潜能得以有效开发和培养。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学校和教师往往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
  缺乏科学的长久性的贫困生资助机制。近年来,我国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贫困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为主体的多元化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①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长久性的贫困生资助机制,即以学生自助(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为主,以资助(奖学金、助学会和社会保险)为辅,自助与资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而调查显示,很多高校并未从根本上真正建立起这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资助体系。同时,解决贫困生问题必须把扶贫解困与扶志明德有机结合起来。扶志就是引导贫困学生正视困难,培养其自主自强的精神;明德就是教会贫困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法,树立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做到明礼诚信,懂得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解困助学的目的。
  未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所以各高校应积极开展针对弱势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但据了解,目前很多大学并未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咨询机构,缺乏对弱势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常常只是学工处的附设机构,没有正式的编制,不像校医院那样是相对独立的部门。中心也往往缺乏职业或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辅导师,其成员一般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品德课或心理课老师、辅导员等担任,并且大多是兼职,专业性弱、数量也有限。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集中上大课,缺乏有针对性的面对面个别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流于形式。
  没有形成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导致对弱势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形成高校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学校、教师、学生都需要确立和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即尊重其权益和能力,满足其一切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构建起弱势学生展示自己才华和个性的平台,给弱势学生更多参与各种事务的机会。
  高校缺乏与大学生弱势群体在情感和思想上形成共鸣的教师。对学生培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态度。教师应在情感上和思想上与学生形成共鸣,即对学生进行同情式的理解,以真诚真实的态度,尊重和珍视每一位学生,但在很多高校缺乏这样的师生关系。特别是近些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任务的加重,客观上更使一些老师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都关心到位。正因此,一些学生失去了较多的锻炼机会,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从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其他原因。高等教育目标脱离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现实需要,不以市场取向来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滞后,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缺乏创新等也都是大学生弱势群体不断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所以,应当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起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平台、以社会为保障的三级网络体系,②形成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合力,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首先,要从“奖、贷、助、补、减”入手,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其次,要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加强对弱势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再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注重对弱势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最后,要激发弱势大学生的内部心理动力,树立其自强意识。只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政府、高校、家庭和学生本人都高度关注,共同努力,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才能解决。(作者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注释
  ①范成杰,彭远春:“高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弱势群体关怀”,《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②甘均良,艾楚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光明日报》,2006年1月18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3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