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波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佩倩

  [内容提要] 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客观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全球性的产业链布置,对各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经济波动出现了波动缓和化、周期同步化、矛盾虚拟化、外部作用扩大化等新的趋势。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波动的新趋势、影响经济波动的新因素和熨平经济波动的新手段。
  [关键词] 经济波动 全球化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6-0055-04
  
  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客观现象,尽管增长是长期的,波动是短暂的,但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市场需求疲软,生产和投资下降,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居民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如何减少大幅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现代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大大加快,跨国公司全球性的产业链布置,把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各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周期性波动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具有了全球化的特征。
  
  当前经济波动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经济波动出现了波幅减小、周期延长、主要国家经济波动同步化、从以实体经济波动为主到以虚拟经济波动为主等新特点和新趋势。
  (1)经济波动缓和化。图1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情况。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以后,一方面,各国的经济周期明显延长,并且复苏和繁荣阶段大大超过衰退和萧条阶段;另一方面,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钝化,表现为波动的幅度明显减小,既没有强劲的高潮,也没有明显的衰退,经济波动相对温和,没有大起大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经济周期延长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全球化为世界经济运行提供了相对统一的制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摩擦与冲突,缓解世界经济波动。其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配置最优,国际分工深化基础上国际产业价值链日趋形成。专业化分工使得要素使用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市场的显著扩大充分保障产品需求,促进扩大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第三,科技进步飞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消耗,提高要素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旺盛需求下的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使得经济增长周期相对延长。
  经济波动幅度减小,首先是因为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通货膨胀视为经济发展的头号敌人,把低通胀率下的经济适度增长作为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抬头产生了根本性的作用。其次,企业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管理层次减少,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和将库存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精益生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分散了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1]
  (2)经济波动周期的同步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与各国经济波动日益趋于同步化,表现为增长态势的一致性与拐点出现的同步性。从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趋于同步。1992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均处于持续增长的复苏阶段,美国、英国同时于1994年达到4.08%和4.66%的波峰,韩国则于次年达到9.17%的波峰,日本于1996年达到3.42%的波峰。然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日本与韩国1997年开始出现连续的衰退,1998年经济增长分别降至-1.13%和-6.85%的波谷,在经济危机的全球传导效应下,美国、英国1998年起经济增长速度也出现连续的下降。2000年开始,世界经济开始走出危机的阴影,当年美英日韩均创造了危机后经济增长的新高点。2001年美国因“9・11”事件陷入0.3%的零增长,在此影响下,西方国家日本、英国在次年实现了负增长和低增长,韩国也在2003年出现了衰退。
  经济周期的同步化是由经济波动传导的全球性造成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的关联和互动日益增强,一国的经济繁荣或衰退将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途径传递给周边国家,进而蔓延到世界范围。例如一国尤其是经济大国经济的繁荣、需求的增长,必定会增加进口产品的需求,同时在资本市场上增加对外投资和资本输出。这将使得其他国家出口增长、就业增加、资本充足,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3)经济矛盾虚拟化。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波动一般是由于生产性过剩或不足导致供求关系失衡造成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这一矛盾通过扩大进出口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是,随着现代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中隐藏的危机对经济波动的威胁性逐渐加大。上世纪80年代就曾发生了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严重威胁到整个国际金融的稳定性,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包袱。1987年10月发生了因金融投机导致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股市大暴跌,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而1997年爆发了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这是战后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金融危机,日本、香港等金融市场和全球股市激烈动荡,中国经济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亚洲大部分国家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放慢,1998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只达1997年的将近一半。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区域性通货紧缩,以及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今年美国次级债务的问题又差点酝酿成全球性危机。
  (4)外部作用扩大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要素流动等都将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国际投资为例,当其他国家发生经济衰退时,一国的短期信贷会被抽回,该国企业就会产生支付危机,金融市场也会开始紧张。同样如果其他国家因经济衰退而拖欠债务时,也会发生类似情况;此外,利率的差异将导致国际资本在本国的流出与流入,特别是纯粹以投机为目的国际游资的冲击对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将产生重要影响。
  
  引发经济波动的新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国内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会导致经济波动,而且各种国际因素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引发经济波动的重要根源,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资源和能源供给、恐怖主义活动等是当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
  (1)全球经济失衡。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对等,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国际产业分工实际上是降低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集中优势要素发展高新技术和服务产业,发展中国家面临低端锁定,同时制约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事实上是发展中国家让出国内潜在的高端产品市场,满足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发展中国家扩大市场没有体制限制,而发展中进口国却无法保护幼稚产业,建立起新产业成长的保护机制。全球化创造的分工深化利益大多为发达国家获得,而发展中国家更多承担全球化的代价和成本(包括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面临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问题。此外,全球经济失衡还表现为全球资本的大量过剩和一般商品生产的严重过剩。全球经济失衡,大大加深了世界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给各国经济稳定增长带来了重大隐患。

  (2)流动性严重过剩。目前,国际游资高达数万亿美元之多,仅以套利为目的的对冲基金就有8000多个,大量的游资在世界各国之间流动,寻找投资机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制度缺陷方面的利用机会。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全球要素日益频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全球资本流动影响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外来投资提升产业结构和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纯粹以投机为目的的国际游资的冲击将给国内经济稳定带来极大威胁。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外资在一段时期内的集中流入而引发了通货膨胀,导致竞争力下降。另外,在资本帐户完全开放情况下,全球资本流动往往使得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减弱或趋于无效。例如,为了抑止通货膨胀采取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这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是屡试不爽的,但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如果国内利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话,资本投资收益的上升将驱使国外剩余资本涌入国内,从而增加国内资金供应,使得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大打折扣。国际游资的逐利行为大大增加了经济波动的风险,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根源就是国际金融投机商的兴风作浪。
  (3)能源和资源价格波动。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引发了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大幅波动,进而对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二战后,国际石油价格三次大涨都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西方国家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7%,欧洲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1979―1981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3美元涨到了34美元,也引发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全面经济衰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大概下降了3%。1990年8月因海湾战争而引发的第三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猛涨至每桶42美元,美国经济由此而陷入衰退,并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再次暴涨,由2003年的平均每桶32美元上涨到了90多美元,已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深刻影响。
  (4)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是新形势下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2001年“9・11”事件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及民众增长预期,使得当年美国经济增长态势从较高位增长迅速跌落谷底,0.3%的增长是美国近十年的最低点。其他突发危机事件也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如2003年全球性的SARS危机。
  
  关于经济波动的新认识
  
  关于经济波动的本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二战前,由于经济波动经常性地表现为总产量水平的上下波动,因此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收缩。哈耶克认为经济波动是对均衡状态的偏离,经济周期则是这种偏离状态的反复出现。二战后,随着经济总量水平绝对量下降现象的大幅减少,人们把经济波动定义为经济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变动,经济周期则是“经济变量对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波动或危机的发生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并认为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本来所固有的,表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要消除这种源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波动必须进行国家干预,从而刺激需求,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一致起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凯恩斯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和政策建议,曾经作为权威理论而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凯恩斯的理论遭到了严峻挑战。
  上世纪80年代,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Prescott)等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简称 RBC ),并因此而共同获得了 2004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的冲击,包括个人偏好、政府需求的变化等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供给变动等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外部冲击又可以分为能够刺激经济繁荣的“正冲击”和导致经济衰退的“负冲击”。市场经济无法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与出现,也无法自发地迅速作出反应,故而经济中发生周期性波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把外部冲击作为发生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体现了全球化的背景。
  
  熨平经济波动的新途径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经济波动的新变化,也提供了熨平波动的新途径和新手段。
  (1)科技进步。一般情况下,经济的萧条和衰退是指经济低增长或负增长,而现代科技进步能在很大程度上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体而言,生产环节的科技进步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产出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效应巨大,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显著。从消费环节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的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广阔,对拉动消费效果明显。就出口方面讲,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占据更多的份额,高新产业的发展对拉动出口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从企业层面上讲,信息技术的发展摆脱了生产与消费脱节状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使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缩短了距离,使企业与消费者能够便捷、经济地建立直接的联系。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具灵活性,能够更迅速地对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2]
  (2)国际协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组织在协调各国经济摩擦与冲突、平缓世界经济波动、维护和促进世界经济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协调全球供给与需求。当某些国家出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采取有可能破坏全球供求平衡、引发国际经济摩擦与全球经济波动的行为时,如石油输出国家过高调高石油价格、某国单方面提高关税、实施出口补贴等,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组织等国际组织通过国际磋商、国际协调,缓解经济摩擦、协调经济发展。
  其次,提供国际制度。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使之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的制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摩擦与冲突,缓解世界经济波动。
  第三,提供贷款和国际援助。当某个国家出现经济衰退或国际支付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通过提供贷款和资金援助,使之直接转化为受援国的生产能力,提高该国的国民收入产出,使之尽快摆脱衰退和危机,重新迈向经济复苏。
  第四,提供信息和预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通过对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做出预测和展望,发布相应的公告或报告,提出世界经济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世界各国的协商、协调予以实施。同时,国际组织也对世界经济危机等做出预警,帮助各国协同应对危机,敦促世界各国对经济及时调控。[3]
  
  注释:
  [1]王小波等编著.经济周期与预警研究――理论、方法、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2]毕大川,刘树成主编.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科学出版社,1990
  [3]刘树成.繁荣与稳定――中国经济波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黎 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5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