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九年级的历史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翔

  摘要: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提高认识和运用历史的能力,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现在,历史又即将面临中考,课时没有增加,要教的知识还是那么多,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把更多行之有效地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而比较法就是非常适合九年级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 比较法 教学
  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人类社会的历史虽然漫长,但始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和促进下有规律地延续。如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改革变法造就繁荣盛世。历史的发生虽然是不可预料的且无法挽回,但又反复再现着惊人相似的历史现象,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出英雄,治世有明君”。因此,引导学生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于学好历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运用比较法的目的有哪些。
  1 通过比较,区别异同
  区别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运用比较法的基本目的。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学生常常会忽略二月革命,或误以为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通过比较则一目了然。这是俄国革命的两个阶段,前者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其背景、任务、结果都不相同。又如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通过比较这两个城邦的地理位置、经济形式、社会风尚、政治体制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奴隶制。
  2 通过比较,找到规律
  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世界历史呈现出许多与中国历史不尽相同的地方。但在相异的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客观历史规律。如比较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各国革命的任务、形式不同,英法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美国是争取独立、德意志为实现统一、俄日则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其根本原因都是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障碍,而最终目的也都是要促本国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中,学生进一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推动历史前进的规律性。又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复辟――――袁世凯和张勋复辟,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当时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已经成为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谁要逆潮流而动,必将被历史所遗弃。
  3 通过比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宽思维,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可以辩证地一分为二看问题,更可以在比较不同观点和评价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关于斯大林模式”,即使难点也是重点,直接关系到苏联的最终命运。在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从轻工业推广到重工业;苏联的资本来源是高积累、高投资、低消费,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和倾销商品获得资本;导致的结果苏联见效快而弊端多,西方国家逐渐普及、稳步发展。然后再指出“斯大林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政治经济上的高度集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必然导致“此路不通”的结果。这个问题,还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等。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自如地运用比较法,教师应教会学生比较的方法。首先,列出比较的要素。如比较历史人物应包括国家(民族)、时代、身份、主要事迹(贡献)、影响等要素;比较历史事件应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等要素;历史现象的比较相对来说要复杂些,涉及的要素可能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纵横的各方面,既要综合全面,又要突出主要方面。如“比较中西方奴隶社会的不同”,可列出起讫时间、范围、政权形式、政治特点、社会风俗、奴隶特色、文化表现等要素。其次,明确比较的主线。无论是简单或复杂,微观或宏观,比较的目的都是为了抓住最本质的共性或个性来说明问题,达到真正理解。所以,一定要线索明确,才能引导学生串联起各个比较项目,深入浅出地分析,得出结论。如“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其主线是各个等级的地位和权力的悬殊,这是印度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源,也是佛教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学生理解了佛教“众生平等”教义的内容和作用。再如“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情况”,其主线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由此打破了旧世界的稳定,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最终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是一战的性质也就一目了然了。再次,启发比较的角度。多向思维,真正融会贯通。如“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为什么美国能够通过新政渡过危机,而德国、日本却建立法西斯专政来转嫁危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入手作比较:美国经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无封建阶段,民主基础坚实;而德日具有浓厚的封建军事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使政府能够干预经济,德日则无此优势等。从中学生清晰地看到法西斯通过侵略掠夺转嫁危机,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理解了课文中“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这一论断,更意识到“民主”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再如“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可启发学生先找共同点(都有无产阶级的政党、杰出人物领导,都要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都采用暴力革命武装斗争的手段,都获得了胜利),再比较其不同点,强调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俄国能够中心城市起义成功,中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漫长道路,树立各国革命一定要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与各国世界情况相结合的历史观点。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到理解的过程,运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能够在初步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认同各国历史,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可以改变被动、死记的学习方式,敢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还可以在汲取各民族文明成果的同时,形成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所以,在九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正确、有效地使用比较法势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649.htm